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01038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PPT 页数:148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14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发热待查,2,发 热 的 概 念,定义: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人体正常体温范围:19世纪,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36.237.5;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正常体温:腋温:36-37.4,舌下:36.7-37.7 体温升高:体温超过正常值0.5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37.2-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3,生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过热

2、,体温升高,-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被动性体温升高 调定点未变,过热(hyperthermia)见于过度产热:癫痫抽搐,甲亢。散热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陷症,中暑。调节中枢障碍:如下丘脑的损伤、出血、炎症等。,剧烈运动:体温可升至38甚至更高。月经前期、妊娠期的体温轻度上升:自动恢复,无需治疗。,体温升高(elevations of body temperature),4,小儿正常肛温为36.5-37.5,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影响。如肛温超过37.8,舌下温度超过37.5,腋下温度超过37.4,就可以认为是发热。但年

3、龄不同,发热的定义有所差异。一般认为肛温38.5以下为低热,超过39为高热,超过40为超高热。持续发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5,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但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被动性升高,其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临床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全身性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等)等导致的高热;散热障碍见于:环境高温、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生理性体温升高: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应激时,其体温也可超过正常值0.5,但其本质并非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例如,剧烈运动时体温

4、可升至38,甚至更高,这是由于产热过多所致。女性月经前期、妊娠期体温可轻度升高,与孕激素分泌过多有关。,6,7,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的疾病,临床上一般指伴有发热表现的疾病而言,发热是疾病的重要信号,许多疾病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被察觉的。在整个病情中,体温变化往往反应病情变化。当疾病治愈时,发热常随之而退。因而体温曲线对于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都有重要参考价值。,8,发热的机制,9,发热的目的:,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10,一、发热激活物:来自体外(外致热原)或体内的能刺激机体产生 内生致热源(EP)的

5、物质,可统称为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一)外致热原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细菌(1)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是人和动物常见的发热原因。(2)革兰阴性细菌与毒素: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氏菌等。产生内毒素,其特点是耐热性高(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和分子量大(2000KD)。最常见的外致热源。(3)分枝杆菌:结核杆菌。脂质、多糖和蛋白质都具有致热作用,11,2、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局限性或全身性病毒感染,均可引起发热。各种病毒疫苗的免疫接种,往往也引起发热(副作用)。3、真菌

6、:如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等感染及有些局部真菌感染等 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产生外毒素)5、疟原虫:裂殖体和代谢产物,12,(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牛血清致敏家兔兔血清转移正常家兔牛血清攻击受血家兔发热 牛血清攻击正常家兔不发热2、致热性类固醇:本胆脘醇酮、石胆酸3、致炎因子:4、组织损伤和坏死: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梗死、物理及化学因子作用所致的组织细胞坏死,其蛋白分解产物可作为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13,二、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7、1948 Beeson 从正常家兔无菌腹腔渗出液粒细胞中获得一种物质 注射正常家兔发热(白细胞致热原 LP)1955 Atkins和Word 证明注射ET的家兔循环血液中发现与有同样特性的致热物质(内生致热原 EP)EP是一组由产致热原细胞产生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1)白细胞介素-1(IL-1):有IL-1和IL-1两种亚型,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角质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不耐热,致热性强。,14,(2)肿瘤坏死因子(TNF):有TNF 和TNF两种亚型,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不耐热(3)干扰素(IFN):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 和IFN。主要由白细胞

8、产生,不耐热,可产生耐受性。(4)白细胞介素-6(IL-6):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5)白细胞介素-2(IL-2):出现发热较晚,可能是通过白细胞介素-1间接引起发热(6)其他: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睫状神经营养(CNTF)、白细胞介素-8(IL-8)、内皮素等,15,(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是一个复杂的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包括产EP细胞的激活、EP的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的来源:1、血单核细胞、各种组织巨噬细胞,是产生和释放EP的主要细胞。2、肿瘤细胞 包括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细胞等。3、其他细胞 如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16,三、发

9、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正调中枢:参与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特别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来自外周和深部温度信息起整合作用。损伤该区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节障碍。负调中枢:杏仁核、腹中膈,17,(二)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三条途径)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终板血管器(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位于第三脑室壁视上隐窝处、紧靠POAH,该处的毛细血管属有孔毛血管,通透性较高,对大分子物质有较高的通透性,EP可能由此进入脑。目前

10、认为这可能是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的主要通路。(图示)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EP也可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POAH的神经元而引起发热。(存在IL-1、IL-6、TNF可饱和转运机制)通过迷走神经,18,视神经交叉,PAOH神经元,PAOH神经元,第三脑室视上隐窝,OVLT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毛细血管,OVLT与EP作用部示意图,19,(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了解)1、体温的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PGE):(2)环磷酸腺苷(cAMP):(3)Na+/Ca2+比值:(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5)一氧化氮:2、体温的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血管加压素(2)黑素细胞刺激素总之

11、发热的基本环节如图所示:,20,发 热 的 基 本 环 节,21,产热器官,安静时:骨骼肌、肝脏,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散热器官,直接导致 发 热,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发热的机理,22,下丘脑,前 部,后 部,密集的温觉感受器,少数冷觉感受器,刺 激,散热反应,产热反应,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的机理,23,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24,体温上升期 热代谢特点:产热散热,中心体温迅速或逐渐升高临床表现:畏寒、寒战、皮肤苍白“鸡皮”发热持续期(高峰期、热稽留期)热代谢特点:产热与

12、散热在高水平上平衡 临床表现:皮肤发红、出汗、皮肤灼热、酷热感,皮肤、口唇干燥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热代谢特点:产热 散热,体温逐渐下降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发热过程,25,寒战血管改缩,发热血管扩张,寒战 血管收缩,发热 血管扩张,体温,调定点 恢复,体温 上升期,体温 高峰期,体温 下降期,发热时相中调定点与中心温度的关系,4140393837,调定点 上移,26,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皮肤发红,口唇皮肤干燥,自觉酷热,体温上升期(寒战期),调定点上移,中心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 产热散热,体温下降期(出汗期),高峰期(热稽留期),分 期,特 点,临 床 表 现,皮肤苍白,畏

13、寒,寒战,“鸡皮”,中心体温于新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相对保持平衡,调定点回降至正常水平,体温下降,直至与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散热产热,大量出汗,皮肤干燥,27,一、体温上升期,棕色脂肪组织:富含解偶联蛋白1。新生儿和冬眠动物有较多的棕色脂肪组织,而成年人很少。新生儿发热时没有明显的寒战反应,产热增加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组织的氧化。,代谢率升高:大约为体温上升lC,代谢率升高13。此外,内生性致热原如TNFa、IL-1等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可使代谢率升高,寒战:使产热量迅速增加45倍,此期主要来源。,28,二、高温持续期(The 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14、),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波动于该高度附近,是为高温持续期。产热=散热此期产热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升高的代谢率;发热感: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感受器。,29,三、体温下降期(The defervescence period),“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散热产热血温仍偏高出汗,30,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31,一、物质代谢变化 1、糖代谢 交感+肝糖原、肌糖原分解血糖、糖尿分解代谢氧供相对不足酵解乳酸疲乏、肌肉酸痛。2、脂肪代谢糖原消耗动用脂肪:氧化不全酮血症、酮尿;消耗消瘦 3、蛋白质代谢 发热:分解代谢、消化吸收负氮平衡、血非蛋白氮增多4、维生素代谢 发热:消耗、吸收

15、维生素缺乏5、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交感+尿量减少水钠潴留体温下降期出汗、呼吸道蒸发、饮水不足脱水组织分解释钾离子肾排钾 长期发热 缺钾发热无氧代谢酸性代谢产物代谢性酸中毒,32,二、生理功能改变(一)神经系统早期:体温、脑血流量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头痛、头昏、失眠、烦躁不安 高热:幻觉、谵妄、抽搐持续高热:兴奋转抑制淡漠、嗜睡、昏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惊厥 衰竭、年老无、嗜睡(抑制)发热期:交感兴奋;退热期:副交感兴奋,33,(二)循环系统交感+血温刺激窦房结 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血管紧张性血压略升高 严重中毒 迷走中枢受抑 心率减慢 脑干受损,34,退热大量出汗血管扩

16、张血压下降虚脱 心肌劳损 心肌负担心衰 心脏潜在病变,35,(三)呼吸系统 血液温度 呼吸中枢兴奋 酸性代谢产物 加强散热 呼吸加深加快 过度通气呼碱,36,大脑皮质高度抑制 持续高热 严重酸中毒 呼吸中枢抑制呼吸浅、慢、不规则,37,(四)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 发热交感+胃肠运动 唾液口干、口嗅、黄苔 胃液、蠕动恶心、呕吐 肠、胰、胆汁鼓肠 肠蠕动便秘 发热肝浊肿,38,(五)泌尿系统 早期:发热交感+肾血管收缩肾血 肾小球滤过 流量减少尿量比重 肾小管重吸收 高热 肾小管细胞水肿蛋白尿 长期发热,39,三、防御功能改变,(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1、杀死和抑制对热敏感的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

17、2、增加抗感染能力3、免疫细胞功能增强(有相反的报导)(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1、EP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2、肿瘤细胞对热敏感,发热可杀死肿瘤细胞(热疗)(三)急性期反应急性蛋白的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的改变及白细胞计数的改变,40,发热的病因,41,病因,(一)感染性发热 为最主要因素。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二)非感染性发热 非病原体物质引起的发热。1.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包括机械性、化学性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或手术,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心、脑等器官梗死或肢体坏死;恶性肿瘤、急性溶血等。2.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血清

18、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42,病因,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4.皮肤散热障碍 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如中署、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内肿瘤或颅脑外伤等。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包括(1)原发性低热;(2)感染后低热;(3)夏季低热;(4)生理性低热。,43,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 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 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 不退,而原有感染已

19、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 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 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 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 不全者发生。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 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44,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

20、征、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 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非 感 染 性 发 热,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45,对发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表现,体温的上升与下降方式、热型。寒战。中毒症状。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倾向。关节痛。结膜充血。单纯疱疹。,46,疲乏无力、倦怠、肌肉酸痛、畏寒或寒颤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四肢末端发冷,骤升型,缓升

21、型,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败血症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见于结核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等。,体温上升,骨骼肌收缩,血管收缩,特点,47,高热持续,持续时间,数小时:疟疾 数天:肺炎球菌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数周:伤寒,特点,头痛皮肤灼热、潮红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心率加快食欲减退、腹胀或便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48,骤降型,缓降型,体温下降,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输液反应等。,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49,热型 热型即不同形态的体温曲线。,稽留热 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50,弛张热 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

22、h体温差可达20C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严重化脓性感染。,51,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无热期可持续数日,如此反复。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52,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现律地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53,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54,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55,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1.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

23、病的非特征表现,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2.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56,发热的诊断,根据口表体温的高低可分为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体温为36.337.2 C,肛温36.537.7C,腋温3637 C。低热:体温37.338 C中等度发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体温超过38.5 C而未明确致病病因者,少于两周为急性发热长期低烧:低烧超过1个月以上,57,诊断步骤

24、,58,一、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两 个 原 则,有的放矢的原则,“重复”原则,59,.有的放矢的原则,1961年,Petersdorf 和 Beeson 发表论著,推广著名的“Sutton法则”,Willie Sutton,“为什么?那个地方有钱啊。”,询问病史和查体时,也要带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性。“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 明确诊断?”,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60,分析举例,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寒战,继之高热,菌血症,局部感染灶,询问、寻找“定位”线索,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61,病 例,重肝患者,每日午后高

25、热,伴菌血症表现,血像明显升高,有局灶感染,腹腔感染可能性大,未发现病灶,两次 B 超检查,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膈肌刺激,右膈下脓肿,复查B超,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62,.有的放矢的原则.“重复”原则,采集病史、查体、重要检查,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医生遗漏或忽视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 现出来的,63,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一)起病姿态,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

26、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64,二、热 型,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波状热:布鲁菌病;消耗热:败血症;马鞍热:登革热;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65,热 型,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勿滥用退热药,应注意:,66,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情 况 1,67,情 况 2,提

27、示: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可能出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68,情 况 3,提示: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感染菌可能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是否出现药物热,69,热 型,许多病人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70,(三)热度与热程,1.急性发热:,指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者,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病毒是主要病原体非感染者仅占少数,71,2.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定义: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几度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实检查

28、不能明确诊断者。,FUO 病因,感 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最终诊断不明者,80%,510%,72,FUO,不同年龄组 FUO 的病因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 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 病为最常见的病因;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 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73,FUO,美国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感 染 肿 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心内膜炎 白血病 成人Still病 药物热骨髓炎 淋巴瘤 颞动脉炎 人工热导管感染 恶 组 风湿、类风湿 家族性地中海热 肝 炎 胰腺炎 结节病 甲 亢

29、前列腺脓肿 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肺栓塞鼻窦炎 肉 瘤 韦格纳肉芽肿 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结核病 良性心房粘液瘤 结节性红斑 心肌梗塞腹腔内脓肿 直肠癌 克隆病HIV 感染 肝肿瘤,74,FUO,据统计,美国 FUO 中: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为淋巴瘤 最常见的实体瘤是肾细胞癌 最常见的全身性细菌感染是结核病,75,3.长期低热(慢性微热),定义:体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非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 病,结核、链球菌感染后状态、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病灶性感染(牙周脓肿、鼻窦炎、胆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病毒性肝炎、CMV感染、梅毒等,甲亢、结缔组织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

30、原因未明的肠炎、血液病、恶性肿瘤、间脑综合征、原发性选择性IgA缺陷病等,感 染,非 感 染,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夏季微热、神经功能性微热、感染后低热等,76,长期低热,长期低热者如伴有血沉明显增快,一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核、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等可能。,77,(四)伴随症状与体征,1.寒 战,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 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78,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输 液 反 应,输液后不久即开始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

31、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79,2.面 容,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口 唇 疱 疹,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性脑膜炎等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80,3.皮疹、粘膜疹,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恢复期袖套样脱皮等,认识几种特征性皮疹:,莱姆病慢性移行性红斑皮肌炎淡紫色眼睑 Gotton 征结节性脂膜炎皮下结节,81,4.淋巴结,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注

32、意检查引流区,82,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肿大:,16%30%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约70%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少数病人仅有深部 淋巴结受累有些病例肿大的淋巴结甚至可以一过性自行缩小,易误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发热的高低不一定呈正比。,83,5.其他伴随症状和体征,对疑诊结缔组织病者,应特别注意了解皮肤、关节、肌肉等部位的表现。,84,二、辅助检查及化验,常 规,血、尿、粪常规,胸片、B 超、血沉等,感染病,血、中段尿、粪、骨髓及痰等病原体培养;冷凝集试验、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

33、影像学检查感染病灶等,结缔组织病,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等;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等,恶 性肿 瘤,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AFP、本周蛋白等,85,辅助检查及化验,特别提示:,血象检查时应注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轻度增多:可见于猩红热、何杰金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药热等明显增多:常见于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缺 失:是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有力证据,血沉检查特异性不强,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有时骨髓穿刺应多部位、多次复查,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应尽可

34、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战期多次采血 采血量应在8 ml以上,兼顾厌氧菌及 L-型细菌 已接受抗菌素治疗的病人,必要时可停药4872小时后采 血培养或取血凝块培养 对疑诊感染性心内膜炎者,采动脉血培养可提高检出率,86,三、诊断性治疗,不能单纯根据治疗结果来肯定或排除所怀疑的疾病,尤其应该避免无原则地或在未经严格观察的情况下对无明确适应症的发热病人使用糖皮质激素作所谓诊断性治疗。,就诊断价值而言,对特效治疗的反应,一般否定的意义较肯定的意义为大,87,诊断性治疗,选用抗菌药物作诊断性治疗时,应尽量选用针对所 怀疑的致病菌有特效的药物,注意兼顾厌氧菌,金葡菌、表葡菌等G球菌万古霉素;绿脓

35、杆菌阿米卡星、头孢他定、亚胺配能(泰能)等;支原体、衣原体等红霉素、阿齐霉素等;土拉伦斯菌(兔热病)链霉素、庆大霉素,88,发 热 待 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定义:发热病人,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称为发热待查。,89,诊断标准,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经完整病史询问、详细体检后仍不能 明确诊断者。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90,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仔细追问病史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实 验 室 检 查诊断性治疗,临床诊断步骤,91,临床诊断步骤(1)观察热程

36、与伴随症状,热程短,有乏力、寒战,应用抗生素、病灶 切除、脓肿引流后停止发热,为感 染性疾病;热程中等,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肿瘤多见;热程长,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 现,为结缔组织病。,92,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等,根据相应特点做出诊断。,93,包括:发热病史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临床诊断步骤(2)仔细追问病史,94,病 史 线 索(1),95,病 史 线 索(2),96,临床诊断步骤(3)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皮疹出现与消失时间短暂

37、,随体温升降有所改变Still病;淋巴结、肝、脾进行性肿大恶性组织细胞病与淋巴瘤;脉络膜结核结节粟粒性结核;心脏杂音改变感染性心内膜炎。,97,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沉;血、尿细菌培养及胸片、B超;嗜异性凝集试验、肿瘤抗原、自身抗体;CT、MRI、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临床诊断步骤(4)实 验 室 检 查,98,临床诊断步骤(5)诊断性治疗,在不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按可能性较大的病因进行诊断性治疗,期待获得疗效而做出临床诊断;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药物,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更换药物;常见诊断性治疗疾病(疟疾、结核病、阿米巴肝脓肿、淋巴瘤等),99,

38、引 起 发 热 的 常 见 病 因,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 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非 感 染 性 发 热,100,定义,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ever of unknow n

39、origin,FUO)1961 Petersder和Beeson 首先提出:发热3 周以上,体温(肛温)38.3以上,入院后1 周仍无法明确诊断的,为发热待查(FUO)。定义3 周以上是为了排除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规定1 周的住院时间是为了保证能完成相应的各项检查。1999 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将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01,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一、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二、可致发热的血液病三、恶性肿瘤与发热:陈年的命题、临床的难题四、结缔组织病长期发热的诊断五、内分

40、泌疾病伴有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六、中枢性发热七、功能性低热,102,一、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感染性疾病是FUO 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占所有FUO 病例的30%40%。结核病仍是感染性FUO 的主要原因,其中肺外结核居多。诊断困难的原因:(1)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典型,发病部位隐蔽;(2)当深部淋巴结核有大量干酪样物质形成或结核菌已有耐药性产生时,13 个月的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病情可无改善,容易据此否定结核病的诊断;(3)在免疫缺陷患者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患者,结核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都很高,极易造成全身性播散,而此时又易与原有疾病发展或复发相混淆。,103

41、,感染性心内膜炎 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有:(1)缺乏心脏杂音或新出现的杂音;(2)除发热外其他临床表现很少;(3)血培养阴性(常因已用抗生素治疗或培养基选择错误或培养时间不够)。超声心动图可探测到赘生物的位置、大小、数量和形态,有助于诊断。,104,真菌感染在FUO 病因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随着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激素的应用,真菌感染仍应警惕,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表现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更应引起重视。,105,引起FUO 最常见的病毒是巨细胞病毒,25%患者发热超过3 周。其次是EB 病毒。近几年来HIV 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他:寄生虫感染,沙门菌病等,106,二、可致发热的血

42、液病,1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致低或中度发热,罕见高热。机制可能与红细胞破坏及引起溶血的原发病(如结缔组织疾患等)有关。常见发热的溶血性贫血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其它血管内溶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发热合并贫血及溶血表现,且随着溶血被控制体温渐恢复正常。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致高热(39 以上)、寒战、大汗等。,107,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该病多伴高热,可持续,可不规则。抗生素控制无效,部分病例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反应。恶组致高热的机制不详。此类高热有恶组的表现,如肝脾淋巴结大、黄疸、消瘦、腹水、血细胞减少,骨髓出现恶组细胞。,108,3 反应

43、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该病致发热与恶组类似。但在本质上属良性病。一般支持治疗适当,疾病呈自限性,发热可随血象改善而消失;若是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噬血细胞增多,发热往往与感染有关。控制感染,则控制发热。,109,4 淋巴瘤淋巴瘤可致高热、不规则热。也对抗生素无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化疗效佳。此类发热合并淋巴瘤的表现,如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纵隔宽、肝脾大或胃肠浸润表现、皮肤浸润表现,可通过病查到淋巴瘤细胞。部分患者发展为淋巴瘤白血病期,可见外周血和骨髓中出现瘤细胞。,110,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7 型该型白血病以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恶性增生为主,可合并急性骨髓纤维化,伴高热,用抗生素无效,外周血及骨髓

44、内可出现大量原始幼稚巨细胞和纤维组织,预后差,化疗后,体温可有一定程度改善。完全缓解病人,体温可正常。,111,6 出血性疾病各类血液病合并脑出血,可致“中枢性发热”,深部血肿可有“吸收热”。7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良、恶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均可合并发热,机制不清。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好。8 骨髓坏死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骨髓坏死,均可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原因可能与引起骨髓坏死的原发病有关,也与异常免疫及坏死组织吸收热有关。该类发热很难控制。多预后不良,112,9 血液病治疗相关性发热恶性血液病化疗,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可引起化疗刺激性血管炎和脑脊膜炎,进而发热;输血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应

45、用,可因热源而致免疫性发热。10 血液病合并感染性发热很常见,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也可致“抗生素热”。总之,相当部分血液病可致发热。掌握此类发热的特征、可能机制、伴随表现,将其与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热及时、准确鉴别清楚,对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花费至关重要。,113,三、恶性肿瘤与发热:陈年的命题、临床的难题,肿瘤性疾病占FUO 的15%20%,几乎所有常见恶性肿瘤均可表现有不明原因发热,但最常见的是淋巴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中以肾细胞癌最多见。恶性肿瘤病人FUO 见于两种情况: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伴发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后者是指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immun

46、ocompromised host)或免疫抑制所引发的机会感染所引起的FUO。,114,感染依然是恶性肿瘤FUO 的首要病因因素。,多因素所致的免疫损伤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 引起恶性肿瘤感染性FUO 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水平:低危险性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相应的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 10d、粘膜免疫的破坏、体液或细胞免疫的缺欠或抑制,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细菌包括G+或G-需氧菌和厌氧菌;病毒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霉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Trichosporon、Fusarium 和Phaeohyphomycosis

47、 等;寄生虫以卡氏肺囊虫和弓形虫为主。,115,在上述的病原体中,耐药的细菌(肠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产ES2BL 的大肠杆菌等)、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等)和霉菌等被纳入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日益出现和再现的病原体 之列,成为恶性肿瘤人群发生感染性FUO的重要病原学因素,使得恶性肿瘤伴发感染的诊断更加复杂化和治疗的难治性。,116,要求临床医师面对恶性肿瘤FUO 病例时,就感染而言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细菌、霉菌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检测的同时,应重视对多种病毒的多水平检测,包括血清学、病毒分离、病毒抗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提高恶性肿瘤FUO 病因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临床水平。(2)从

48、现代免疫学水平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系统评价,确定免疫损伤的临床实验的定量指标,为临床筛选高危人群和及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免疫学依据。,117,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FUO,引起FUO 常见恶性肿瘤有:淋巴瘤、Hodgkin病、非Hodgkin 病、急性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罕见引起FUO的恶性肿瘤为嗜铬细胞瘤。此外,心房粘液瘤和胃、小肠平滑肌瘤等是引起FUO 的良性肿瘤。通常不引起FUO 的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肠、卵巢、前列腺、乳腺、直肠、胰腺(无转移)和大脑恶性肿瘤等。,118,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引起的

49、FUO 不超过38、9,原因尚不明了,如果超过此水平,一般提示感染性因素所致。通常恶性肿瘤FUO 无论是发热的幅度、热型,还是持续时限,均无鲜明的临床特征。仅有少数几种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热型,如Pel Eb2stein 热对淋巴瘤具有诊断价值,但目前已少见。,119,关于肿瘤FUO 诊断,国内外均没有统一的诊断程序。基本的评价程序如下:全面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和细致的查体、筛选性实验室检测和胸X 线片检查。其中,血沉 100mm/h 提示结核、恶性肿瘤或胶原血管病;碱性磷酸酶增高见于:淋巴瘤、Hodgkin 病、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肾细胞癌。进一步评价包括无创性和有创性两个方面。无创性检查包括

50、超声、CT、MRI 和核素扫描。有创性检查包括组织切除活检、细针活检、内镜及其活检或手术探查,而且在手术室或CT 引导下的活检其诊断率明显高于床边活检结果。对于FUO 病人,应常规进行骨髓穿刺或活检,对于发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骨转移癌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当仅有肝脏酶学增高时,可进行肝活检,对诊断淋巴瘤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有淋巴结肿大或皮肤的改变,应行相应的活检。内镜下活检对于诊断气道、胸腔、腹腔脏器肿瘤和转移癌具有重要价值,创伤明显低于手术探查。,120,四、结缔组织病长期发热的诊断,容易出现发热的结缔组织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 E)、类风湿关节炎、成人型Still 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