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病例讨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气管哮喘病例讨论.ppt(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简要病史,问题:初步诊断和依据?需与哪些疾病鉴别?处理原则。,病例讨论,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1)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型呼吸衰竭(2)诊断依据:青年女性 喘息、呼吸困难发作10小时 既往类似发作史 查体:P120次/分 R30次/分 发绀、双肺满布哮鸣音 血气分析:呼吸性碱中毒 低氧血症 血液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例讨论,2.鉴别诊断(5分)左心衰竭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进一步检查(4分)x线胸片 肺功能检查 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4.治疗原则(3分)脱离变应原 应用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 合理供氧 纠正酸碱失衡,第六节支气管哮喘,学 习 要 点,掌握支气管哮
2、喘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熟悉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并发症及健康指导了解病因、发病机制具有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的能力,1.概念: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2.主要特征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一、概述,一、概述,3.病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1)遗传因素有关:40%有家族史(2)环境因素 吸入性:花粉、尘螨、刺激性气体等 食入性:鱼、虾、蟹、蛋、牛奶等 药物性:青霉素、阿斯匹林、心得安等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他:冷空气、运动等,一、概述4.发病机制,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黏液腺肥大,水肿,黏液,基膜增厚,
3、NAEP,Expert Panel Report.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August 1991.,哮喘发作时的气道形态学改变,气道平滑肌,粘液腺肥大,水肿,粘液,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或发作性胸闷、咳嗽常在夜间、清晨发作、加剧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缓解后如同常人,二、临床特点,1.典型表现,(1)运动型哮喘(2)咳嗽变异型哮喘(3)重症哮喘:明显气促、紫绀、大汗、端坐呼吸、烦躁 呼吸衰竭、循环衰竭,二、临床特点,2.特殊 表现,3.辅助检查:(1)血常规、痰液检查(2)肺功能检查:FEV1、FE
4、V1/FVC、PEF均减少,缓解期可恢复正常(3)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4)动脉血气分析等,二、临床特点,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一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三、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并发症,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慢支、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四、治 疗,一、治疗目标 1预防和控
5、制哮喘发作 2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一)脱离环境中的过敏原,四、治疗,四、治疗,(二)药物治疗,2.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药物-糖皮质激素,2受体激动剂 茶碱 抗胆碱能药物,1.缓解哮喘发作(支气管舒张剂),3.其他药物:预防哮喘,四、治疗,(二)药物治疗 1.缓解哮喘发作药物(支气管扩张剂)(1)2受体激动剂-控制哮喘发作首选药 首选:短效吸入,(二)药物治疗 1.缓解哮喘发作药物(支气管扩张剂)(2)茶碱-口服给药:包括氨茶碱和控(缓)释茶碱-静脉给药:慢!适量!不良反应多(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多尿,偶可兴奋呼吸中枢,严重者 可引起抽搐乃至死亡)(3)抗胆碱能药物,四、治疗,(
6、二)药物治疗 2.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药物-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当前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 常用吸入药物有: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 口服剂:强的松、强的松龙 静脉用药: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 3.预防类药物 色甘酸钠:职业性、阿斯匹林性、运动性哮喘 酮替芬:过敏性哮喘,四、治疗,治 疗分级治疗,1.间歇至轻度:2-受体激动剂(吸入或口服)、茶碱、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2.中度:吸入2-受体激动剂或缓释片、茶碱、异丙托溴铵,定量吸入糖皮质激素3.重度:规律吸入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异丙托溴铵、吸入糖皮质激素6000gd或口服强的松 维持量10g 原则:个体化,联合应用,以最小量,副作用最
7、少,最佳控制症状哮喘的教育及管理,祛除诱因持续吸氧吸入2-受体激动剂应用糖皮质激素补液机械通气,四、治疗-重症哮喘,二、常 用 药 物,缓解药物:按需使用的药物 速效吸入型2受体受体激动剂 短效口服2受体受体激动剂 短效茶碱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控制药物:需要长期每天服用的药物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长效2受体受体激动剂(需与 ICS 联合应用)缓释茶碱 白三烯调节剂 色甘酸钠,常用药物治疗(一)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1.吸入给药:局部抗炎作用强 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少 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骨:骨质
8、疏松和骨折眼:白内障和青光眼代谢:肥胖、糖代谢紊乱皮肤:痤疮、多毛、紫纹、色素沉着循环系统:高血压内分泌系统:库欣综合征、抑制HPA轴性功能异常易发感染精神症状,全身激素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哮喘的激素治疗-吸入给药,适应证:吸入激素(ICS)是所有程度的持续哮喘的首选推荐用药。常用剂型:布地奈德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常用剂量:根据哮喘病情控制分级调整剂量。一般布地奈德400g/d,丙酸氟替卡松250-500g/d能较好的控制哮喘。,吸入激素(ICS)的剂型,气雾剂(pMDI):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干粉吸入剂(DPI):布地奈德都
9、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环索奈德(Ciclesonide)吸入剂(New)溶液: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2.口服给药: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四级)哮喘 吸入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哮喘的激素治疗-口服给药,适应症: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持续哮喘早期。常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推荐剂量:泼尼松0.5-1mg/kg/d或泼尼松龙40-50mg/d,用药5-10天,症状缓解或肺功能改善后可以考虑停药或减量。起效时间:至少4小时起效。口服激素与静脉给药疗效相当,安全性更高,价格便宜,有学者推荐口
10、服激素。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维持剂量最好10mg/d。,3.静脉用药: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静脉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mgd)或甲泼尼龙(80160mgd)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哮喘的激素治疗-静脉给药,适应症:严重急性哮喘发作;危重哮喘。治疗原则:尽早使用全身激素,并给予氧疗、吸入速效2受体激动剂、氨茶碱、必要时机械通气等。常用激素: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有效后减量。疗程7-14天。地塞米松抑制HPA轴,尽量避免使用或短期使用。停药: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
11、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使用激素要注意一些事情:(1)选择短效激素,尽量缩短疗程;(2)选择局部用的激素,气雾剂,副作用小;(3)长期应用激素应激情况应加量激素;(4)根据用药时间确定撤药速度,用激素时间越长,撤药时间应越长,三天内可一次性停药。快速撤药每日可撤药量50%,中速撤药每周撤强的松2.55mg,慢速撤药每月撤1mg。,长效2受体激动剂不宜长期单独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与吸入激素联合应用,2受体激动剂的分类,新版“指南”2008,介绍了哮喘治疗药物的新剂型,如透皮吸收剂型的2受体激动剂妥洛特罗。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因此可以减
12、轻全身不良反应,对预防晨降有效,且使用方法简单。,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 低浓度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1、口服给药:包括氨茶碱和控(缓)释型茶碱 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和维持治疗,茶碱,2、静脉给药: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且近24h内未用过茶碱类药物的病人,抗胆碱能药物,吸入抗胆碱能药物:短效如异丙托溴铵,长效如噻托溴铵等 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比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慢,长用不易产生耐药,老年人的疗效好,抗胆碱能药物和2激动剂的复方制剂,可必特(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通过两种不同途径扩张气道5至15分钟起效作用持续4至6小时每天
13、4次,每次2喷,主要剂型有气雾剂和雾化吸入溶液,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5-脂氧化酶抑制剂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 作用不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也不能取代糖皮质激素 本品可减少激素的剂量,提高激素疗效,白三烯调节剂,1色甘酸钠 2抗组胺药物 3可能减少口服激素剂量的药物 4.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IT)5.中药:可辨证施治,并酌情使用某些确有疗效的中(成)药,其他治疗哮喘药物,三、五步治疗方案,1.缓解症状:按需使用速效2-激动剂2.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升级疗法3.脱敏治疗,三、五步治疗方案,第一步,哮喘教育 环境控制,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增加,降低,上述方案为基本原则,必须个体化,联合应用,以最小量、最简单的联合,副作用最少,效果最佳为原则 每36个月对病情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病情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或升级或降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