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专题二 微案一 特色透练6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编 专题二 微案一 特色透练6文言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六) 不正确的一项是():揭发第:住宅衔:怨恨希:希望不正确的一项是()长:掌管使:派遣徙:调职讽:暗不不正确的一项是()让:责备鞫:审理讯:审问流:流放特色透练6文后实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觇,吴王恪孙也。折节下士,f吏治。天宝时,累迁京兆尹。杨国忠住客骞昂、何盈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觇为零陵太守。觇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觇。”寻竹长沙。永王为江陵大都督,假觇为长史。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权,制诏或不出中书,百司莫敢覆。现顿
2、首帝前,极言其恶,帝悟,稍加检制。辅国由是洋行军司马,然深行觇O凤翔七马坊押官盗掠人,天兴令谢夷甫杀之。辅国限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萦帮之,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三司不之,无异辞。妻不承,辅国助之,乃令侍御史毛若虚覆按,若虚委罪夷甫,言御史用法不端。逐李晔岭南,流套播州。觇谓责太重,入言于帝曰:“若虚希旨用刑,乱国法。陛下信为重轻,示无御史台。”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A.何盈建安禄山阴事B.京兆捕其第C.然深窜晚D.若虚布旨用刑答案D解析希:迎合。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A.折节下士,苫吏治8 .杨国忠使客骞昂C.寻强长沙D.辅国以其妻使诉枉答案A解析长:擅长。9 .下列句子
3、中加点的词的解释,A.辅国由是牛行军司马10 诏监察御史孙釜簿之C.诏三司手之D.顿釜播州答案A解析让:辞去。参考译文李觇,是吴王李恪的曾孙。他乐于结交地位低下的贤士,有政治才干。天宝年间,多次迁官后做了京兆尹。杨国忠派门客骞昂、何盈揭发安禄山造反的阴谋,暗示京城的官捕搜查他的府邸,搜到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谋反的证据,将他们勒死。安禄山发怒,上书为自己辩解,皇帝害怕发生事变,将李叽贬出京为零陵太守。他理政深得人心,当时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说:“想使米粟贱,莫过追回李叽。“不久转调长沙。永王当时任江陵大都督,暂时让李觇做长史。乾元二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当权,制定诏书有
4、时不通过中书省,百官没有敢违抗的。李觇在皇帝面前磕头,竭力陈说李辅国的罪恶,皇帝于是醒悟,对其稍加约束。李辅国因此辞去行军司马,但是十分怨恨李觇。凤翔七马坊的押官,行盗贼举动抢劫平民,被天兴县令谢夷甫擒获处决。李辅国暗示他的妻子让她(为夫)申冤,下诏监察御史孙箜审理这个案子,孙箜判决谢夷甫无罪。他的妻子又上诉,下诏让三司审问,三司审讯的结果与孙蒙相同。他的妻子不接受,李辅国帮助她,于是下诏令侍御史毛若虚再次审问,毛若虚判谢夷甫有罪,又说御史执法不端。李晔被贬到岭南,孙差被流放播州。李帆认为处罚太重,于是上奏:“毛若虚奉迎权贵意旨滥用刑罚,违犯国家法律。陛下任由他随意判决,表明不相信御史台。”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当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率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冬绛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戋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泠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觉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级,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常姆倬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性其心,弗丁吏。专步以德化民,是
6、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减)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型以利民弛:废止B.召匠计之,章百金直:通“值”,价值C.有不便便:简便D.然上召裳尉佗兄弟,以德报之贵:使显贵答案C解析便:便利。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盗:劫掠假借:假装愧:使羞愧 务:致力于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资B.常假冒用之C.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馋其心D.专多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答案B解析假借:宽容。荆轲刺秦王中有“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即“宽容”之意。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常在绣衣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B.
7、港霸陵皆以瓦器治:治理,引申为“建造”C.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切:恳切,深切D.弗下吏下:向下交给答案C解析切:直率尖锐。参考译文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
8、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晋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违背约定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漂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倚几和手杖。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
9、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St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手,好强谏,虽重华旨不,P。宦官、贵戚皆惮而渗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遒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多理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奉李广,画人臣名。虽蒙恩不用,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俱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十沙,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
10、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A.经刚介万事B.虽重性旨不恤C.宦官、贵戚皆惮而称之D.帝得朝臣与馈您簿籍答案D解析遗:音w4i,赠送。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A.科道因劾诸臣穿鸿状B.昨科道劾廷臣奔基李广C.臣但有寸金、尺帛D.里许,赐敕驰驿答案D解析报:回复。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A.虽重忤旨不螂B.困入臣名C.若无干涉D.虽蒙恩不同答案D解析问:问罪。(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 不正确的一项是()方正:端方正直,品行端正忤:违反,抵触疾:憎恨,厌恶遗:丢失不正确
11、的一项是()交通:暗中勾结竞:争逐但:只要报:报告不正确的一项是()恤:顾及阑:擅自干涉:关涉牵连问:过问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琅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端方正直,喜欢竭力劝谏,即使深深违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问罪,我实在是感到非常痛心,没有办法来自
12、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您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谈到我。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一寸金、一尺帛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四、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有年,字鳌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段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王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然,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即。且希忠无勋佟,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看部事,受指居正,为删为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怪,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诏旨请,不从。内阁
14、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裱,诏禁邻境闭学,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隼,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g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半职归。(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援:帮助,援助B.大学士张居正丰之主:同意C.功臣球,公赠王殁:死亡易:改变D.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答案A解析援:援引。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伐:夸耀署:代理引:援引俭:歉收,年成不好A.且希忠无勋便,岂当滥宠B.左侍郎刘光济学部事C.有年冬诏旨请D.而江西亦岁像答案
15、A解析伐:功勋,功绩。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制:作动词,符合规章制度汆:购买粮食弛:放宽夺:改变A.后竟赠,非制B.诏禁邻境闭宋C.中请稍型前禁D.帝怒,专职归答案D解析夺:剥夺。参考译文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同意他的请求。陈有年坚决不赞同,起草奏章上言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亡,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
16、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这不符合规章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的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代理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他被起用为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请托。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陈有年援引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遇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江西当年收成
17、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放宽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陈有年的官职令他回乡。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推日:“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竺晋,必将有主。王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罩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邛乎?穹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斗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日:“盍亦求之?以死谁瞥?”对日:“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售。”其母日:“亦使知之,若何?”对日:“言,身之文也。
18、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日:“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目,日:“以志吾过,且磐善人。”(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禄亦弗农及:轮到B.天未绝晋绝:断绝C.丰晋祀者主:主持D.天实罩之置:放弃答案D解析置:拥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诬乎诬:欺骗B.磔人之财窃:偷盗C.下义其罪义:议论D.以死谁卒怨:埋怨答案C解析义:以为义,赞美。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而效之尤:尤其,特别B.不食其售食:食物,这里指“俸禄”C.以绵上为之坦田:封地D.且胜善人
19、旌:表彰答案A解析尤:罪过,过错。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欺骗人吗?偷盗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强盗,何况是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狡诈,上下相互蒙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埋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
20、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六、(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维等言:“燕、齐、荆地远,不辱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用疏远,相攻击如仇雒,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21、。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
22、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上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壬韩信、彭越、英布、卢维,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多也。故吾取其说而附单之,日: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23、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展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答案D解析易:改变。2.(改编题)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置王无以镇之置:设置B.然卒至韩信、彭越、英布、卢绢王:使称王C.故吾取其说而附至之益:更加D.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已:终止答案C解析益:增补,增加。参考译文秦王朝刚刚吞并天下,丞相王缗等人进言说:“燕国、齐国、楚国地方偏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
24、(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合适。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亲属关系逐渐疏远了,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周天子无法阻止。如今天下依赖陛下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诸皇子和功臣们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这样)很容易控制。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设置诸侯不利于管理天下。”秦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战争无止无休,因为有那些诸侯王。(我)依仗祖宗神灵刚刚安定了天下,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引起战乱,想求得天下安宁太平,难道不困难吗!廷尉的建议很对。”(秦始皇)把天下分为
25、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守、尉、监。苏轼说:圣人不能造就时势,也不错失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罪过不能剥夺爵位,因此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造就时势。周王朝衰弱,诸侯互相吞并,齐、晋、秦、楚的国土都方圆千余里,他们的力量足够用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天子做的事,然而始终没有分封诸侯。已经很久了,世人畏惧诸侯的祸患,不只李斯、秦始皇知道这种情况。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官吏,按道理应该这样,就像冬天穿皮裘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一样,时势应该这样,不是
26、某个人自己的智慧和独有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错失时势,但是求学的人、士大夫大多不赞同。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子房认为不能这样做,李斯的见解跟张子房没有不同。高帝听了张子房的言论,知道诸侯不能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卢靖,难道(这件事)只是高帝所为?张子房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从前议论分封诸侯制度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出来后,其他人的言论就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而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之人必会争夺,争夺必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夺的源头、祸乱的开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儿子杀害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杀害,有不是因为继承和封赏而争权夺位的人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从汉朝以来,互相残害的君臣父子,都是诸侯的子孙;其余卿大夫不能世袭的人,大概不曾有过这种情况。近代以来不再有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这种祸患几乎断绝。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让这种祸患开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见解,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后世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