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史柏年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史柏年编).docx(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保障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史柏年编)第1章社会保障概述1,什么是社会保障,其基本含义是什么?答:(1)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其目的是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陷入困境的人士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隙。这一保障民生的作用现在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但是,随着
2、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价值的提升,促进社会进步越来越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保障的依据是国家立法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都是以立法为先导,通过强制性立法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制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惟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的顺利运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国家是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其责任表现为:国家通过立法以提供法律保障:国家出面举办社会保障项目并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国家通过预算以提供财政保障。在国家作为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之外,社会也越来越成为负有一定责任的主体,其表现形式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社会保障起监督
3、的作用;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中出面举办补充型的保障项目;以非营利性社团的形式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的组织实施。社会保障的获益主体是全体公民社会保隙制度建立之初,保障的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他们现在仍是社会保障的重点对象。但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选择性的保障越来越为全民性的保障所替代,全体公民都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经济保障是指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服务保障是指通过劳务援助、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心理慰藉等非现金、非物质型的帮助。社会保障的依据是各项法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保护公民生存和平等权等各项人权的制度,制度的运行不仅需要建立
4、以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更需要严格遵守,确保社会保障的运行都能够依据法律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式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其最大目的是作为公民个人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提供一个安全网。2 .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什么?答: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因此,社会保障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性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涉及全体社会成员而非少数人
5、的一项制度安排。其社会性特征表现为如下方面:社会保障应对的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的对象不是社会中的少数人,而是覆盖社会全体公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全社会,不论是雇主和职工的缴费纳税,还是政府的财政补贴,其源头都是社会成员的劳动创造。社会保障的运作越来越朝社会化的方向发展。(2)福利性从社会目标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经由制度的功能,为促进国民个人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平等、安定、进步、繁荣而推行的福利措施。其中心价值观是强调人的尊严和社区生活的质量,肯定每一个人都有使用公共救助和其他社会服务的权利。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对保障对象提供的经济
6、支持和专业服务。社会保障的管理经营部门和机构是非营利性的,他们提供的或是直接的货币或物质性的援助,或是无偿、低偿性的服务。在保隙措施实施过程中,被保障者的所得一定大于他的所费。(3)互济性社会保障是借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基金来源于雇主和劳动者的缴费或纳税,以及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管理部门收取的基金不是等额地用于缴纳者,而是根据不同的项目规定,将社会财富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横向的转移支付或纵向的转移支付。由于社会成员遭受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的情况不同,通过社会保障的互济互助,能够解决不同社会成员的特殊需要,使他们渡过难关,维持正常的生活。(4)强制性社会保障的强
7、制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强制参加,即依据法律规定属于保险计划覆盖范围的劳动者及其用人单位,都必须参加到计划中来,当事人没有任意选择的权利,也不能任意退出计划。强制缴费,即凡符合有关社会保障税法或社会保障统筹法律、法规的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纳税或缴费,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3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1)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因现代生产方式下风险事故频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现实而建立的。社会保障给予遭受风险事故的家庭以经济的补偿和物质的帮助,使家庭恢复和增强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尤其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
8、产的功能,从而使社会生产能够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促进资金市场发展社会保障计划之所以能在保障对象发生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是因为其通过征缴税费和财政拨款积累起了庞大的基金,尤其是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项目,不用即时支付的基金就形成了国家的建设资金而能够对金融市场的繁荣起积极作用。智利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在促进资金市场的发展方面为世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2)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是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为了既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又照顾到社会弱者的利益,即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需要有一个社会的机制,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保障就是保障社会公平的社会机制。社会保障通过公民
9、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一方面以累进的方式向高收入阶层征收社会保障基金,另一方面以累进的方式向社会弱势人群提供资助,由此克服完全市场竞争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实施的重要社会政策,是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所以有社会的“减压器”、“安全阀”之称。4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计划、项目)连
10、接而成的“社会安全网”。(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是众多制度、计划、项目结合而成的整体社会保障是由民间的慈善事业演变而来的。最初在西方国家出现时,只是针对某一群体的某一方面需求而施行的局部性的保障措施,后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随着社会问题的加剧,随着公民保障权利的深入人心,社会保障逐渐形成了覆盖全体国民的、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由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计划、项目组成的社会保隙体系。不同社会保障制度、计划、项目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功能互补的结构性特征社会保隙各制度、计划、项目之间,并非各行其是、互不相干,而是在国家法规的宏观调控下,按照各制度、计划、项目确定的保障对象、保
11、障条件、保障标准和保障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此形成互相联系、功能互补的社会安全网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为国民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从历史纵向的发展角度出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变迁,展现了人类社会数百年来文明进步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内容的日益庞大,尤其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宗旨的变迁。a.在旧式济贫时代,政府实施有限的、条件苛刻的救灾济贫措施,目的是化解民众的不满、维护现有社会的统治秩序。b.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基本动因在于通过维持工人的基本生存权从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c.当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时,其宗旨已不仅仅是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权利,
12、而同时包括了对国民福利权、发展权的保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社会保障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成为国家长期稳定与持续发展的战略。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是:(1)工业化冲击下的家庭功能变迁从18世纪60年代起,发端于英国,遍及欧洲的产业革命不仅是一次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在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工厂化、
13、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压力下,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伴随大机器工业而来的工厂企业迅速取代一家一户的手工业生产作坊,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工商业资本的迅速扩张和渗透下,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封建土地制度日趋瓦解,圈地运动合法化使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社会上存在大量失去土地保障的雇佣劳动者;在追求超额利润的目标驱动下,工厂企业间竞争加剧、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使社会上出现大批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相对剩余人口”;在资本间的激烈竞争以及资本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下,社会上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失业、贫困、疾病、伤残、年老等情况给劳动者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加大;在地区间
14、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差异的推拉力作用下,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相对静止的格局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涌向工矿业基地,人口城市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带来的上述一系列冲击,使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首当其冲受到极大影响,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观念以及家庭行为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家庭的经济功能受到了削弱:第二,家庭的人口规模日益缩小:第三,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第四,家庭失去了土地保障。(2)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隙思想的兴起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离不开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德国的强调国家和政府责任的新历史学派理论,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
15、供了理论基础。德国的历史学派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即国家经济学派时期。以李斯特为代表李斯特反对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派的个人主义与世界主义主张,站在国家社会的立场,力图通过国家干预以确保德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第二时期是旧历史学派时期,以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为代表该学派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否认一般经济规律的存在,主张用历史归纳的方法与进化的观念来研究经济学,故被称为“历史学派”。这一派学说盛行的时期是德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所以他们倡导的国家政策是:对内主张消除旧的经济制度,建立商品自由流通的新秩序,以利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对外主张采用关税保护政
16、策以抗拒英国产品的倾销,维护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时期是新历史学派时期,亦称讲坛社会主义学派时期,以施莫勒、瓦格纳、布伦坦诺三人为代表新历史学派与旧历史学派的主要区别,是以劳动问题为课题,在经济学中掺人伦理道德的要素,主张公平的分配,借以平衡劳资双方的对立关系。新历史学派则认为,国家不应该仅仅充当“守夜人”的消极职能,凡是个人能力不能办到的事情,皆应由国家干预办理。2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和改革的背景是什么?答: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和改革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是在下列背景下进行的改革:(1)近20年西方国家经济的滞胀是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
17、根本原因70年代以后,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就此结束,西方国家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经济滞胀时期。由于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严重,企业和政府的收入都受到一定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受到很大削弱。而另一方面,由于失业者和贫困者的不断增多,社会保障支出却大量增加,日益成为经济和财政的沉重负担。(2)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使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难以维持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和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正经历一个年轻人口比例越来越小、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的过程,即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最早发生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隙制度的影响
18、是十分直接和深刻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社会养老金、医疗费和社区看护费等社会福利性支出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口比重的减少,社会保隙税收来源就会相应减少,社会保障经费日益陷入人不敷出的困难境地。(3)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受内外政治斗争形势的压力,朝着日益膨胀的方向发展。从外部国际斗争形势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同时为了缓和本国经济矛盾,西方国家在战后日益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朝着覆盖面更广、保障项目更多、福利标准更高的方向发展。从内部政治斗争形势看,西方国家多实行议会制、多党制和直选制等政治制度,在这一政治体制下的各个政党,为了讨好选民取得竞选胜利,往往
19、缺乏全面性、长期性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保障政策始终朝着日益增加、扩大和提高的同一方向发展。(4)社会保障理论的日益多元。进入新时期,社会保障理论日益多元化,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媛变也日益出现私有化及社会化的倾向,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也给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思维视角。3.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经历了以下历史过程:(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创阶段(1949-1956)发布一系列法规文件开展济贫救灾面对农村灾害严重、大量灾民外流以及城市失业工人生活窘迫的现状,人民政府发布一系列社会保隙法规文件,指示各地切实开
20、展济贫救灾工作。这些文件包括:1949年12月19日由政务院发布的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年6月17日由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年7月1日由劳动部颁布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1951年2月26日,由劳动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拟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审议后,由政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规。其实施范围包括城镇所有企业的职工,内容涉及养老、疾病、工伤、残疾、死亡、生育等多方面的保险。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建立国家工作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包
21、括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这一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是以一系列单项法规的形式确定的:1950年12月H日由内务部颁布实施的革命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暂行条例:1952年6月27日由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各级人民敢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1952年9月12日由财政部、卫生部和国务院人事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1955年12月29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等。至此,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阶段(195
22、71965)建立企业职工和国家公务人员统一的退休制度1957年11月16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5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经全国范围内300多万人讨论并经修改后,由国务院于1958年2月9日公布实施。该暂行规定的施行,使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人、职员的退休条件、退休待遇实现了统一,避免了不同劳动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差别和矛盾,有助于不同职业岗位间人员的流动和联系,是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制定了民族工商业者以及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为了解决集体企业职工的退休
23、待遇,1964年4月,原第二轻工业部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颁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经过试点推行和修改完善,1966年4月20日正式公布实施。这样,除了国营企业、公司合营企业外,我国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退职也迈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步伐。落实了精简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并解决保险待遇异地支付问题针对精简下放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安置问题,国务院于1962年6月1日制定和颁布了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这一政策规定解决了精简职工中老弱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针对大批职工及其家属被动员回家乡或下放农村,职工退
24、休待遇的支付领取发生困难,1963年1月23日修订颁布的关于享受长期劳动保险待遇的异地支付办法规定,职工、家属在转移居住地点时,退休费、因工伤残抚恤金、非因工伤残救济费和因工死亡供养直系家属抚恤费可以异地领取,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后顾之忧。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65年9月21日,卫生部和财政部发出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医疗制度作了适当的改革。在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方面,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于1966年4月15日发出关于改进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问题的通知。(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6)职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方面从由政府、工会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25、倒退到由政府一家做主的集权化管理模式。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从由企业按比例提取劳动保险金统筹使用的社会保险形式倒退到在企业营业外列支的企业保险形式。企业用工制度方面,由于正常的社会保障业务被破坏,社会保险机构被撤销,致使大批具备退休、退职条件的企业职工没有及时退出生产领域:“上山下乡”运动致使千百万青年学生到农村就业,企业得不到劳动生力军补充、更新。(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阶段(19761985)恢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颁发关于严格执行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的通知。整顿和
26、恢复企业劳动保险管理工作1980年3月14S,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关于整顿与加强劳动保险工作的通知,开始对中断的企业职工劳动保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和恢复。开展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工作1984年起,部分市、县开始进行“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其后向全国各地推广。这次试点名日改革,实际上还是恢复性质的工作,其实质是跳出企业保险的窠臼,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就已存在的养老基金社会统筹的道路上来。社会救济工作得到恢复重建1968年,国家撤销主管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事务的内务部,社会救济工作陷入瘫痪状况。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重新设置主管社会
27、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事务的民政部。1980年,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把社会救济的重点转移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上来,并把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老少边穷”地区。(5)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不断试点和探索,中国城镇与就业相关的企业保险制度逐步改革为社会保险制度,自1994年至1999年,先后建立了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与城镇就业关联的五项保险制度我们俗称为“五险”。1999年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1年开始试行城镇
28、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试点。与此同时,2007年和2009年,中国还分别建立了以低收入者和中等偏低收入者为对象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至此,中国城镇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最低生活保障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大体建立起来。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991年6月,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997年7月16S,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重
29、申和明确了统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系列基本原则。(2)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3年上海市率先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市救济对象逐步实行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救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199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城市必须在1999年底以前建立起居民最低生活保隙制度。(3)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从1986年起,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救济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级的扶贫开发项目,还专门成立了国家扶贫开发领导机构,通过兴办经济实体、技术帮助、培训等方式,帮助贫
30、困农户脱贫致富。(4)建立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86年和1993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两个暂行规定的颁布为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了最初的探索。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开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牵头,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体改委、全国总工会、保险公司等八个部门参加,成立了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研讨小组。对医疗保险制度提出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合理负担,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工医
31、疗保险制度。1989年3月,丹东、四平、黄石、株洲等四城市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4年初国务院选择镇江和九江两个中等城市进行试点。1996年,在总结“两江”经验的基础上,又把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50多个城市。1998年底,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6)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或租金资助以保证受益人“有房住的制度。住房保障机制的内容很广,相关的土地政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都是住房保障的范围。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住房市场化的改革,住房主要由市场供给。2007年政府通过廉租
32、住房保障办法,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由于此间房价快速上升,出现了中等偏下收入者也无力买房或租房的问题,即所谓的“夹心层”问题,2009年,建设部发布公共租赁住房指导意见,要求政府建立公共租赁房解决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住房困难问题。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要求政府为受益人提供租金较低的房源。(7)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03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2011年该制度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居民。2007年建立了
3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国各地正在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至此,中国以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主体,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架大体形成。第3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1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包括哪几个方面?社会保障关系主要有哪些内容?答:(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是以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为基础的。国家和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来体现其社会保障主体的地位及作用。社会社会保障关系主体中的“社会”,主要是指单位、社区、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实施机构。社会之所以要参与到社会保障活动中来,是基于“政府失灵的现
34、实。公民社会保障关系中的“公民”,其主体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她)是社会保障被给付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她)在许多项目上负有缴纳税费的义务,所以也是给付的主体。(2)社会保障关系主要内容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给付与被给付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同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政府和社会保隙实施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保障基金的收缴关系。2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是什么?答:社会保障法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具有以下
35、特点:(1)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对象的普遍性。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即社会保障通过立法,在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合理分担保障责任和义务。形成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社会风险分散化的保障机制,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保障目的的社会性。即立法的出发点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因此社会保障法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法律。(2)明显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法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法的特征,是通过国家赋权强制推行的涉及公民生活安全的一系列准则。社会保障法所规定的适用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享受待遇的资格条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36、与筹集缴纳方式等,都要由相关法律规定,不能由当事人自行商定。一旦形成相应的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严格遵从,不能随意更改。(3)严格的专用性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是应社会保隙制度的内在需要而形成的法律体系,它所调整的对象必须是与社会保障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有关主体,并且严格局限于直接的社会保障活动之中。(4)特定的技术性社会保障的运营须以数理计算为基础,这使得社会保障立法需要有特定的技术性。其中,“大数法则”、“平均数法则”是经常会用到的。另外,在一些保障项目的费率、保障对象的确定上,也常常会用到统计技术。(5)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社会保障法既包括了保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规
37、定,又包括了保障法律关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和程序,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3 .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社会保障立法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必须遵循一些列原则,其中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是:(1)普遍性和选择性相互兼顾的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互兼顾的原则是说,当公民具备了具体的社会保障计划、项目所规定的保障条件和资格后,都有从国家和社会得到相应保障的无差别的权利,国家和社会不应该将这种权利只给予一部分人,而将另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但是,普遍性的保障权利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所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当具体的社会保障计划、项目所确定的待遇发放的条件不具备时,任何人都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
38、。(2)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结合的原则生存权是为维护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物质享受权等内容。发展权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获得增加和完善的权利,包括学习权、就业权、社会交往权等内容。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讲,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活动,国家和社会通过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转移支付,保障所有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从这个意义讲,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宗旨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提升,社会保隙立法也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权的保隙。(3)保障待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的原则社会保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换句话说,社会保隙是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
39、的。这一事实要求社会保障立法在确定保障待遇时,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保障对象的保障待遇预期。其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社会保障待遇的经济承受能力。(4)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原则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和相互促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按照社会分工的原理,市场机制比较侧重社会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则注重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保障立法的重点,要放在社会公平的目标上,通过在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转移支付,缩小市场机制所造成的过分的贫富差距,补偿社会经济风险所造成的一部分人的收入损失,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4 .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是什么?答:(1
40、)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社会保障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它是一种社会事务和社会政策管理,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2)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社会保隙管理包括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隙的基金管理和对社会保障的对象的管理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a.拟定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处理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矛盾:b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相关法律的实施办法:c.贯彻、组织和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并负责监督、检查;d.受理社会保障
41、方面的申诉、调解和仲裁:已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考核、任免社会保障管理干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内容社会保隙的基金管理包括基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三个方面的内容。a.基金筹集一般通过国家的财政拨付以及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障费而实现,也可以接受社会和个人的捐助:b.基金支付就是给付受保人社会保障待遇:c.基金的管理运营,包括基金的日常财务和个人账户管理以及基金的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对象管理的内容对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工作包括:社会保障对象的登记、审查:保障金的发放:丧失劳动能力的医务鉴定:劳动技能的培训和职业介绍:无生活自理能力人员的家务助理或院舍转介等。5 .社
42、会保障管理的原则是什么?答: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规划、立法和协调方面权力的相对集中,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有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对象范围广、层次多、情况复杂,各制度、计划、项目的性质、作用和操作方法差异性大,因此,又不宜在方方面面过分集中管理,而要根据各保障制度、计划、项目的具体特点,在中央政府部门的集中指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分项目管理。(2)政事分开、政监分开原则政事分开、政监分开,就是要将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基金营运和社会监督几个环节分开,实现立法、实施和监督分离,形成社会
43、保障各类管理机构和多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机制。(3)立法先行、依法管理原则社会保障的立法要先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建立,使社会保障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会保障依法管理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随意设置或撤销:二是社会保障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要依法运行。(4)社会化管理原则社会保障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具有社会性,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共济互助从而防范社会经济风险的活动,因此,社会保障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系统,而不应该在同一地区内由众多单位相互封闭实行自我保障。第4章社会保障基金1.社会保障基金有哪些主要功能?答:社会
44、保隙基金的主要功能是:(1)提供收入补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补偿功能,就是保障劳动者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暂时或永久失去经济收入时,能从社会保障计划、项目中得到保险金以补偿收入损失。(2)均衡社会消费社会保障基金的均衡消费功能,就是通过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或延期支付,使用于消费的居民收入在每一时期保持大体的均衡,从而维持社会消费品供求关系的平衡。(3)激活资金市场为满足未来的、长期的支付需求而积累起来的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有可能形成国家的建设资金而对金融市场的繁荣起积极作用。在金融市场中,可以根据各社会保障制度、计划和项目的基金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投资,在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也使金融市场获得长期的
45、、稳定的资金来源。(4)规避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基金的积累和调剂余缺,达到规避社会经济风险的目的。在社会中有很多的社会经济风险,而且风险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人类必须在风险发生之前未雨绸缪,预先准备好足够的资金,以满足风险发生时的支付需求。(5)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所以要进行再分配,是因为市场机制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社会保障基金的设立,就是起到在经济上扶助弱者从而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什么?答: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遵循的筹集原则包括:(1)多渠道筹集原则多渠道
46、筹集即政府财政拨款、企业(雇主)缴纳、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社会及居民个人捐助、国际捐助、社会保障基金自身增值。但是,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而言,这六种渠道并不是处于同等的地位,它们之中有主次之分。首先,政府在其中要负主要的出资责任。其次,企业单位(雇主)要负为职工出资的责任。再次,社会保障制度的部分受益者也要承担相应的筹资责任。(2)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收支平衡原则,即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与支出要大致持平。收支平衡原则有“横向平衡”与“纵向平衡”之区分。(3)依法筹集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法举办的关系国民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活动,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而基金筹集又涉及
47、法律关系各方的切身利益,做这项工作,一定要在法律的范围内依法行事,切不可有随意性。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或是业务经办机构而言,依法筹集就是要由法律赋权的机构和人员,按照法定的筹集范围、税费比率按时按量收缴。对于企业单位(雇主)或个人而言,依法筹集,就是按时按量地足额缴纳社会保障基金,不应无故迟缴欠缴。3,比较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优劣长短。答: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有现收现付、完全积累、部分积累三种模式,其优劣长短比较如下:(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方式,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所需支付的待遇总额进行社会筹资,一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或全部由雇主)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税(费)。现收现付式的优点是:计算方便、操作简单;费率调整及时、灵活,利于保持收支平衡;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障的互助互利的功能:没有或较少基金沉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基金贬值风险。其缺点是:不同群体间的转移支付会使不同时期加入保障计划的人员的供款和收益失衡;由于当期收入当期支出没有资金积累,不利于促进储蓄和资金市场的发育;在社会经济风险事故严重情况下,保障金支付压力的增大会使收支平衡难以实现,从而动摇整个制度的维持和发展。(2)积累制是以远期纵向平衡为原则的社会保险筹资方式,其实质是个体一生中的跨时性收入再分配制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