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68069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2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案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四年级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初步的探索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没有开展,因此学生的实验动手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活动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材分析本教材为2021年新编写的新苏教版教材,全册共五个单元,17课内容。每个单元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编写内容。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冷和热,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

2、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水受热、遇冷以后产生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地球、月球与太阳,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替等计时工具。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昆虫,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并通过“饲养”昆虫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和发现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繁殖,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二部分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

3、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本册教材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素养,即“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第二部分从观察摆及摆动现象入手,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一一作出假设一一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的过程,着重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进行指导

4、。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类实验操作。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识过程,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知道科学家的共同素养,体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能够从观察单摆运动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记录实验数据,运用表格进行信息分析,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能够依据证据

5、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措施1 .钻研教材,努力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3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

6、方式,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活动。5 .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6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7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间安排周次课题备注21.冷热与温度232.热胀冷缩243.水受热以后254,水遇冷以后265.地球276.月球287太阳2918.太阳钟21010.养昆虫211IL探究昆虫的奥秘21212.用种子繁殖21313.用根、茎、叶繁殖21414.动物的繁殖21515.生物与非生物21616.动物的庇护所21717.环境变化以后2

7、18像科学家那样219期末复习22022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实验记录单等。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冷热与温度二、探索1 .活动: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

8、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试一试。2 .测量水温师: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3 .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交流测量结果。4.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这里有一杯热水,大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杯

9、水会怎样?指名学生回答。让同学猜测一杯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出示几种预测: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第二课时1.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分组实验,明确注意事项: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等。第一次测量数据为O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记录要分工明确。发现: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3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继续观测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

10、来越慢,达到某一温度(该温度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时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4 .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下。(2)出示课本第3页的4种温度计,引导:你们认识这4种温度计吗?(3)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4)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温度

11、计,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温度计的图片,并作一些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增进学生对各类温度计的了解。三、课堂总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温度的知识。2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1、教师: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锯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2、学生:实验记录单。教学时数

12、: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实验用的温度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温度计由液泡、液柱和刻度等几个部分组成。温度计在使用时要注意: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2、现在我们把两支刻度一样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热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下降。3、液泡和玻璃管中装着红色液体。当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液面会随着水的冷热变化而变化,从而显示水的准确温度。4、想一想,红水增加或减少了吗?为什么?在密封

13、的玻璃管里,红水不可能增加或减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我的猜测:液泡里的红水受热时体积增大,遇冷时体积变小。二、实验探究(一)活动1: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吗?1、实验材料红墨水、水、热水、冷水、带塞的玻璃瓶、细管等。2、实验设计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可以自制)和配套的烧瓶。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3、实验记录表14、像水这样受热体积就增大,受冷体积就缩小的现象

14、,我们把它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不过温度计里装的不是水,而是酒精、煤油或水银。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活动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吗?1、实验设计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2、实验记录表23、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课时(三)活动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观察演示实验回答:观察常温下,铁球能否刚好通过铁圈。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15、。2、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温馨提示铜球加热后不要触摸,以免烫伤。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5、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物体。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6、酒精灯结构:酒精灯由灯帽、灯芯和盛酒精的灯壶三部分组成。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7、讨论: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三、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1、夏天轮胎容易爆胎(轮胎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2、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

16、复原(球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3、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温度低,电线收缩)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六、课外拓展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收集起来,与大家分享。3水受热以后教学内容: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17、影响其状态变化的条件主要有温度和压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1、教师: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2、学生: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18、。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二、讲授新课(一)冰的融化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发生怎样的变化?1、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冰块、温度计、秒表(2)实验设计: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3)温馨提示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冰融化前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

19、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水的沸腾1、师:你见过水沸腾的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实验: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怎么摆放?提醒学生参考上面的实验。(展示图片)(2)实验设计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提示想一想: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水加热过程中温度记录表O12345678910111213145时间/分3、数据分析把下图中的点连成线,

20、即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3)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保持不变。)3、知识卡片在一般情7兄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四、拓展提高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五、课堂小结水有三态变化:液态、固态和气态。掌握了冰在融化的过程中以及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1、规律,进而理解沸点的科学概念。同时,能运用融化和沸腾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六、作业布置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查阅资料,与大家分享。4水遇冷以后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帮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见到露水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第二部分,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第三部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

22、规律。教学准备:1、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交流: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的?那时的气温是一天中最高还是最低?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3、露水是怎么形成的?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4、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在高空便是云,在低空便是雾,降落到地面便是雨,落在草木叶子上便是露。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实验器材: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烧杯、玻

23、璃棒、温水、锡纸等。2、实验方法: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4、实验现象: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5、实验研讨: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6、知识卡片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二)实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回顾冰在0时,开始融化为液态的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成冰呢?2、实验设计在试管中加少量水,

24、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温馨提示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首先记录插入水中时温度计的读数。正确使用秒表计数。小组分工合作。4、知识卡片: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方法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几个时间段。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差值标上温度值。将表中各时间段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完成气温曲线图。5、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7、分析数据回答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C?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C0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

25、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一直维持在零度,直到全部结成冰之后才会继续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温度。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冰面的位置比原来水面的位置高。8、我们的发现:一般情况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水结冰过程中温度不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9、讨论实验中,为什么要在碎冰中食盐?(盐会在冰中溶解而发生吸热作用,从而使冰的温度降低。)10、小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四、拓展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球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

26、凝结成水珠,这是一种凝结现象。水缸里的水结冰后缸裂开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冬天水管容易爆裂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瓶里的水结冰后、冬天水管容易爆裂,同样的道理。房檐下挂满冰凌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水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六、课外拓展生

27、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水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准备:1、教师: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2、学生: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

28、录用的纸和笔。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描绘白天的画卷。月亮用柔和的月光,讲述夜晚的故事。仰望苍穹的人啊,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索。2.学生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 .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4 .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

29、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 .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 .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3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预设: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

30、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4 .交流讨论: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古人的这些宇宙观,哪些地方和现在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哪些地方与日常观察不一致?预设: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

31、动现象;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5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学生思考,尝试解释原因。预设: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当帆船回港时,总是比较高的船帆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比较低的船身后进入人们的视线,船离开岸边,正好相反。6 .出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一推断以及旁边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阅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为什么能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预设:发生月食时,阴影边缘总是圆弧形,而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阳光,因

32、而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7 .教师相机补充古人猜测地球是球体的另外一些证据资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进,会看到南部天空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则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线以下;向北方行进则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会落到地平线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线上会看到一些新的星座。8 .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活动二: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现象1.教师引导:古人在岸边看到帆船离港时,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帆船返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这种现象是生活在海

33、边的古希腊人最先观察,并且记录下来的,据说古希腊人根据这个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9 .出示课本第15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材料、方法及要求。10 全班交流活动材料:海面演示仪、小船、观察记录表等。方法: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时,观察者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要控制好,

34、不要太快。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做这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与曲面上航行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11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12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预设: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实验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13 教师小结:刚刚大家通过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古希腊人的推测,说明

35、地球是球形的。第二课时活动三: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经过1 .出示航海家麦哲伦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学生答:麦哲伦。教师问:大家知道麦哲伦的有关资料吗?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麦哲伦的资料。教师小结:麦哲伦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2 .引导: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在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 .出示课本15页下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4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次

36、模拟实验的要求: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5 .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红色的线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接起来。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6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小红旗连线情况,观看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想一想,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预设: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后,你会发现: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这是因为麦哲伦从

37、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一一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7 .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了浑天说、盖天说等等都是错误的。活动四: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1 .教师引导:大家现在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个怎样的位置呢?2 .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预设: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转动;自身不发光,并且质量足够大,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3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呢?预设: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38、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4 .出示课本16页地球的图片,引导: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大家想一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预设: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

39、部分。5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围绕太阳转动。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因此蓝色是地球的主要颜色。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活动五:在气球上粘贴陆地板块贴纸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这是一个地球仪,模拟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分布情况。学生分别说一说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2 .再出示一个蓝色的气球,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蓝色气球,再看一看地球仪,想一想蓝色气球和地球仪的相同之处,然后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这个蓝色气球上。3 .教师提供地球陆地板块贴纸,提醒学生注意分清亚欧大陆、非洲大

40、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一定要找到相应的位置。4 .学生分小组活动,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贴上个陆地板块贴纸。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5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贴好的蓝色气球,再将它与地球仪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组贴的最好,最与地球仪吻合。6 .讨论交流:刚刚我们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粘贴了各个陆地板块的贴纸,通过这个活动。请大家比较一下各个大陆的分布情况,并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预设: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要大得多,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也没有海洋的面积大。在陆地面积当中,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三、课

41、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知道古代对于地球的认识有盖天说、浑天说等等,人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接着通过模拟帆船进港活动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活动,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绝大部分,陆地仅仅是一小部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一些地球的有关知识。6月球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42、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2、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指生说一说上一课学习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在我们地球附近,有一颗始终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是月球。2 .是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大家知道月球的有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月球的知识。板书课题:6月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有关环形山的资料,做环形山形成和阴影变化的模拟实验1.教师引导:月球的历史由来己久,我们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呢?3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古人对月球的认识。4 .400多年前,意大利的天

43、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随伽利略一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5 .出示课本17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有什么?。预设: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6 .学生看旁边的月球表面图片,分别在这幅图上找一找环形山、高地和月海。7 .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预设: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又得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7.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及火山喷发后的图片,引导学

44、生看一看,并且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比较一下,想象两者的相同之处。8 .教师引导:到了大约50年前,科学家对于环形山又有了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为什么会形成环形山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模拟环形山的形成。9 .出示课本第17页下面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所需材料、方法及要求。10 .全班交流实验器材: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实验方法: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实验注意点

45、: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要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11 .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预设: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手电筒代表太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阴影不同,太阳光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实验结论:月球

46、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12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模拟了环形山的形成,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从这个模拟活动中,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一一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活动二: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2 .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3 .全班交流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实验步骤: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