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75112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任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我区城市生态涵养区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先行动(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

2、我区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基于“两山”理念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我区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区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但对我区来说,挑战大于机遇。我区由于长期依赖矿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省内、市内其他县(市、区)比较,生态条件相对脆弱,一些生态指标落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我区要实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后进生”到“优秀生”,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迅速补齐生态“短板”,构建良性循环的经济

3、社会发展系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无疑是我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较优路径,它不仅能提升我区的自我“造血”功能,也能有效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两山”理念在我区的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改善我区生态条件的重要突破。我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我市城市生态涵养区,正处在生态环境修复的攻坚期,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亟待在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环境修复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有利于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激励和倒逼形成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营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提升保护修复

4、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抉择。我区是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地理、交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长期处于劣势。从地理区位看,我区位于我市最北端,地理位置偏远,山高地远的地理环境使得区域发展受到制约。从交通区位看,交通相对闭塞,使得我区经济发展难以对接和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从经济条件看,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重大项目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客观现状,决定了我区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

5、重塑“绿水青山”,探索“点绿成金”,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二、我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良好基础(一)生态“家底”殷实。我区被誉为“天南铜都”,区内有大小景点50余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区域内红土地、轿子雪山、泥石流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铜冶文明历久不衰,彝族文化、布衣文化等多元。全区有木本植物106科295属66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鸟兽类野生动物20余种;有昆虫147科1083种。区内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9.318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015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2700立方米)。(二)生态环境较大改善。

6、造林绿化成效明显,近5年期间,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5.3万亩、退耕还林13.51万亩,2023年,完成碳汇造林3.61万亩,实施了投资20.66亿元的我区林业生态修复PPP项目。空气质量优良,近5年来,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严格落实“河长”制,全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平方千米。矿区环境逐步改善,依法打击惩处非法开山毁林、开山取石、开矿采砂等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关停违法采矿、采砂、采石点115个。推进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建成绿色矿山2座,将67座矿山整合为39座,关闭尾矿库11座、矿山15座,砌封废弃矿胴207个,铜矿山

7、告别了无序探采的局面。(三)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生态农业提质增效,35个村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1个,“三品一标”认证57个,“大洋芋”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面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5万亩,“一县一业”高品质花椒保有量超过10万亩,以正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的规模化养殖业蓬勃发展。生态工业增势较好,被列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红土地、牯牛山、格勒湖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洒海村汤丹尾矿库变身观光花海的华丽转身,引起媒体

8、广泛关注,在促进乡村旅游、农户增收的同时,也成为尾矿库覆土绿化新的体验形式,李子沟、箸口等一批乡村旅游逐步发展起来,2023年,我区旅游总收入达到7.83亿元。三、我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绿水青山”本底还有差距。2023年,我区森林覆盖率为41.3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5.04%)O全区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4.4%、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68%。区域内干热河谷水分蒸发量大、砂砾裸露、土壤瘠薄,造林绿化较为艰难。此外,区内长期矿业开采形成了约600万立方米的地下采空区,己塌陷100余万立方米。全区有3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我区还是重金属污染高危区域。(二)“金山

9、银山”转化缺少通道。从源头端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未全面完成,工作基础还未夯实,给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及权益交易带来一定影响。从联结端看,全省层面均未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生态产品提供者和使用者“脱钩”、供给端和需求端“失衡”,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的价值无法通过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环节实现,致使“产品”难变“产值”、“风景”难变“钱景”。我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性全域性生态旅游线路规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及衍生产品开发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受山高坡陡的地理条件限制,现代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不高、土地流转率不高、农产

10、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规模化效益、农户增收效益提升较为缓慢。(三)有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由于国家及省、市级层面有关政策体系均未完善,省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加之我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处于起步阶段,政策与制度、人才与技术支撑明显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业性强,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人才要求高,相比其他地方,我区相关人才奇缺。二是生态产品供给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区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果,主要是企业和群众的自发行为,缺少有关政策疏导,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针对“生态+产业”的系统政策支持体系仍需完善。有关领域的投资、金融、土地、产业等政策多是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展开,且多是方向性和笼统性规定

11、,缺乏细化的政策路径设计。四、推动我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一)坚持政府统筹、市场助力。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资源统筹、工作协调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大力引进生态产品监测、开发和交易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聘请专家团队指导,开展系统培训。二要坚持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加大市场主体引进力度,多措并举,提升生态产品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市、区两级发改、林业和草原、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大协同联动力度,加强工作对接,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争取将我区列为云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在我市建立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我区建立分中心,合力推动我区生态产品有效转化。(二

12、)健全所有权权能结构,筑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一要普查生态产品。树立“一盘棋”理念,摸清环境资源结构、各种环境产品数量、品质等基本数据,探索制定环境产品目录清单和资产负债表,构建基础数据“一池蓄”。二要确权生态产品。以即将开展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对区域内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河流、森林、湿地、草原、荒地、己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开展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区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三要探索推进区域层面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争取市级支持,在不考核我区GDP的基础上,减少与GDP关联指标的考核权重,重点考核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指标。同时

13、,将我区特色生态产品纳入核算,建立具有我区自身特色、符合我区实际,可比较、算得清的统一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标准并做到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接轨。(三)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和提升机制,再造“绿水青山”。一要推进造林绿化、美化,建设绿美城区。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积极探索林票、“单株碳汇”等价值实现路径,同时,在与国家、省相关制度相衔接的基础上,重点探索“碳汇造林”模式,激发企业等主体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通过发动在校学生种植“智慧树”,动员社会各界种植党员林、巾帼林、青年林以及认种认养等形式,广泛开展义务植树

14、活动。二要统筹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让生态重塑矿山“好风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率与作用,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四位一体”联动发展。深耕“绿色矿山”,对新设矿权,将矿区“开采一复垦一产业发展”作全生命周期分析与规划,避免走破坏再修复的“被动修复”老路;对正常生产矿山,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采相关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坚持边开采、边治理。三要以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为目标,打造“两江”生态廊道。统筹推进“两江”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建设滨河绿道、沿路绿道、湿地绿道,形成“水、滩、林、草、鸟”有机融合的城市沿河风貌,将“两江”生态廊道打造成坚持生态

15、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带和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样板。(四)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机制,打通“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一要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走“以小取胜”之路。立足我区耕地面积少、农业立地条件差实际,发展“精品农业”。发挥小江热区资源优势,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小江特色观光农业产业带”。开展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继续推进花椒“一县一业”创建的同时,持续推进“大洋芋”“面条”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推广,积极谋划预制菜等产业联动发展,扩大市场规模。二要千方百计调结构、促转型,走“绿色低碳”之路。树立

16、“延伸铜、跳出铜、不唯铜”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传统铜、磷、稀贵金属产业循环化、低碳化转型。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争取省、市支持,在我区建立我市统一的资源综合回收基地,争取把我区打造成云南省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充分利用尾矿、冶炼渣、磷石膏以及河道疏浚产生的天然河沙等丰富资源,把我区建设成云南省重要的海绵建材基地。利用采矿沉陷区、关停矿区、移民搬迁迁出区、石漠化地区等建设风电和光伏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三要以山水为舞台,做活户外运动体验旅游文章,走“特色兴旅”之路。依托白鹤滩水电站形成的“高峡出平湖”风光,把我区建设成“金沙江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旅游交通道路强基、星

17、级旅游饭店创建、文旅消费水平提升、重大节会品牌赋能、王牌景区打造、乡村旅游富民“六大行动”,助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主打“千年铜都”“滇铜京运第一镇”品牌,大做山、川、江、铜、地和山水户外运动体验旅游文章,走错位发展、全域旅游路子,形成我区旅游比较优势。四要加快打造生态资源交易平台。依托区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产品等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资源交易。通过定期举办生态产品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发挥电商平台资源和渠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五要探索建立“两山银行”(生态

18、环境部通报的典型案例,非指传统银行,是指借鉴商业银行模式,搭建的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借鉴浙江丽水“两山银行”模式,构建覆盖区、试点乡(镇、街道)、多元主体的“两山银行”体系,对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从而实现“两山”理念正规优质高效转化。(五)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确保生态产品实现机制落地见效。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空间分区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空间规划相互衔接,共绘“一张图”,切实理顺生产力空间布局。二要争取生态补偿支持。争取市级支持,建立“两江”市域内县区间和跨市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省级支持,将我区纳入长江经济带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体系,同时,进行资金整合,在合规的前提下,探索资金使用方式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绩效。三要创新生态产品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细化并明确生态产品开发和修复治理等环节的权责与机制,夯实主体责任。明确自然资源使用者对生态影响、伤害的行为底线,全面推行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失信“黑名单”、异常名录等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