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建设,聚焦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需求,根据*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人才事业发展回顾与形势分析(一)“十三五”时期人才事业发展主要成效回顾“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整体要求,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面临经济转型、人口集聚能力不强等多方压力,保持了人才事业发展稳重有进的良好态势。五年来,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地位
2、更加突显,人才资源规模、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更加有力,人才引领发展效能加快释放,人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特别是在双招双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柔性引才用才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经验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十三五”各项重点任务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人才工作战略地位不断巩固提高。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人才工作责任制,推动市、县(区)委书记围绕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谋深抓实地区重点人才项目。2017年以来,先后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院士专家*行活动”“海外学子*创业行”等*个书记重点人才
3、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党委“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全面压实。以“任务书+时间表”的形式制定印发全市年度人才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单位,及时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修订工作规则,人才工作议事机构、议事程序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构筑齐抓共管格局。2 .人才队伍规模稳中有进,质量明显提升。截至“十三五”末,总量约*万人,较2012年末的*万人增加了*万人,增长率为*%,年均增长率为*%;较2017年末的*万人增加了*万人,增长率为*%,年均增长率为*%;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了*%,较十二五末期提升了*个百分点。按照六支人才队伍划分,党政人才*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万人,占*%;专业
4、技术人才*万人,占*%;技能人才*万人,占*%;农村实用人才*人,占L7%;社会工作人才*人,占*%。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力人才创新培育,建立*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全市发明专利累计授权*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为*件,较“十二五”末增长部。目前,全市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长江学者*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兴辽英才*人、省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人、省杰出科技工作者*人、省级高技能人才*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人,获评人选在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年龄结构等方面实现了逐年突破和提升。3 .人才政策机制创新更加有力。着眼打
5、造更具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市集聚人才政策,全市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月*名,政策引才聚才成效进一步显现。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涉及人才管理审批职能全部实行“一站式”服务。下放用人自主权,2016年以来教育、卫生系统累计自主招聘紧缺专业人才*余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新组建*个系列(专业)高级评审委员会,农业、卫生、工程等系列的副高级职称进行自主评审,*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首批自主评审单位,评价“指挥棒”效能进一步优化。4 .人才引领发展优势加速形成。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
6、才智资源互通共享,着力搭建优质科创载体。截至“十三五”末,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占GDP比重达到*%;培育瞪羚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较2015年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是2015年的*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家,较2015年翻一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旋转导向系统”、“高品质针状焦”“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样品种选育”等*余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接省级科技特派团*个,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搭建人才服务“三农”的高效平台。年均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转化科技成果*项以上,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凸显,高端
7、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累计引进高端创新团队*个、新培育研发团队*个,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人。5 .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分层分类推动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市、县(区)211名领导干部经常性对接联系专家人才*名,积极听取专家人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余项。围绕人才创业协办、安家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推行高质量、全覆盖服务,探索解决人才困难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全市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保障有力。设立“*人才”微信公众号,人才政策解读、人才动态发布、人才事迹推介、人才招聘信息、人事代理服务实现“一站直达”。积极整合人才培训优势
8、资源,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人才团结引领效应逐步显现。推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常态化,在市级媒体设立宣传专栏,全社会爱才敬才氛围日益浓厚。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全市人才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外流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人才政策精准度不够、落地率不高,用人主体内生动力和人才活力还需进一步释放;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有待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少,创新型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低于同类型城市,
9、产业对人才的吸附力不强;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有待提升,人才服务供给与人才日益增长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攻坚克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地区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全市人才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准确把握*转型发展所处阶段特征和目标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服务发展大局,不断开创人才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新局面。1 .人才优先发展
10、战略导向更加鲜明。*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作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重要内容鲜明提出。2018年9月,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2019年8月,总书记来东北考察一年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突出强调,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才。2021年9月,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发出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2022年7
11、月,*总书记到*考察,指出*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要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充分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市委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理念促进人才在干事创业中“挑大梁”“唱主角”“出头彩”。2 .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才资源竞逐态势将直接影响全球产业体系重构,诸多国家为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将进
12、一步加大人才投入,调整人才策略,加大国际人才引进。从国内形势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将发生深刻变革,人才竞争将从政策资金首位要素向政策资金、事业平台、服务环境等多方要素均衡发展转变,各地将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密集构建更具开放性的聚才用才网络,区域人才事业发展将呈百舸争流之势。从省内看,*等地人才制度优势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虹吸效应”越发明显,而盘锦受制于经济体量、产业结构等因素,引才内生动力明显不足,高层次人才总量与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缺口,一些抓人才工作的思路、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和转变。3 .经济新常态催生人才发展新质态。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虽然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但结
13、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就*而言,地区发展还没有度过“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转型振兴任务更趋严峻和紧迫,急需在产业升级、动力转换、创新驱动等方面注入人才发展动力,逐步建立“人才聚、产业兴”的良性循环。这是人才工作服务振兴的直接切口,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事业发展的新态势。目前看,中央各项利好政策叠加释放,省委关于加快石化及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有力倾斜,为*推动城市转型、推进接续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也势将为*引才聚才开启更广阔、更畅通的交流通道,形成对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程技术顶尖专家等稀缺资源的
14、强劲吸附效应。二、“十四五”时期全市人才事业发展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市八次党代会及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动,进一步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向纵深推进,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15、先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团结凝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投身高质量发展大局。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提升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加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统筹、盘活各类人才资源,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持引领发展。锚定“一带双创”的战略目标,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到最优先的位置,将人才工作嵌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骨干企业需求,科学谋划人才事业发展举措,促进人才规模、结构、质量与全市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
16、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机制创新。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着力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有效遏制人才流失,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坚持科学统筹。坚持“四个面向”,以高素质高水平科技人才为重点,协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补齐人才短板,加快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培养集聚体系。坚持以用为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不唯地区,柔性引才”
17、“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加快集聚、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进一步构建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新格局。(三)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环境生态更具吸引力,力争人才规模、结构、质态、效能等人才发展指标在“十三五”基础上有所提高。人才总量持续壮大。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力争由“十三五”末的41.6万人增加到43.4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力争由16.5%提高到20%,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素质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市
18、拥有取得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柔性引进使用的国内外专家人才数、入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人数显著提升。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在产业、行业、区域和不同类型经济组织的分布明显改善,重点围绕石油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建成一批人才发展高地。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成为引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56.7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当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到2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少于7
19、亿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量突破6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245家,雏鹰、瞪羚企业13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人才生态逐步优化。到2025年,全面建成有利于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事业蓬勃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地位更加巩固,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氛围日趋浓厚,“近悦远来”聚才效应更加突显。三、“十四五”时期全市人才事业发展重点工作与主要任务(一)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着力建强经济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式人才支撑队伍1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集聚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紧抓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
20、,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靶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努力集聚、培育、储备一批能够突破重大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研发成果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市场潜力与产业化能力,能够推动*产业跨越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聚焦石化及精细化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粮食生物科技等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企业发布“榜单”,吸引高校院所科研团队来“挂帅”,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鼓励企业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退休返聘、联合攻关、“候鸟服务”、成果转化等方式,柔性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和人才。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通过开展科技招商、举办成果对接活动等方
21、式,将市域外高端人才连同其团队、项目、技术等整体打包,来我市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或创办科技型企业。2025年,力争组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30项以上,实施“带土移植”项目30个以上。2 .围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快引进培养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实施“企业培育+人才培养”联动互促机制,围绕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全面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着力引进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在同行业发挥先导性、引领性作用的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依托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采
22、取项目聘用、技术入股、管理咨询等形式,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管理团队。积极打造企业家培育载体,通过开设经济讲坛、组织人才培训、开展行业交流等方式,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民营企业领军人才培养。到2025年,力争培养10名能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企业家,1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青年企业家,引进集聚300名重点产业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 .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吸纳培育科技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眼引领重点产业提升产业层级、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培养一批本土科
23、技精英、名师名医名家、创新“新苗”,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人才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意图、适应*产业需求的科技项目,加快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体系。重点围绕经济、科技、教育、卫生、宣传文化、法律服务等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每年培训30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域内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推进市级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大力度搭建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的坚实平台。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离岗创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
24、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4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加快培养造就创造型高技能人才队伍。聚焦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支撑“*智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积极打造“科工匠”品牌,广泛开展“名师带徒”、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形式多样的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活动,支持企业职工参加提升培训,加大领军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加强复合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
25、校和培训机构,建立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首席技师制度,探索实行急需紧缺高级技师、工匠技师的岗位技能津贴制度,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激发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到202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建成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示范基地20个,新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5个。5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发展创富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优化调整农村
26、产业布局,加快培养发展一支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经营业态创新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聚焦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突出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青年农场主、农民技术骨干、“三向培养”对象等主体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00人次。深入开展科技特派专项行动,推进选派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常态化开展,带动农民创富增收,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到2025年,培养扶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30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能手、青年农场主、农民技术骨干500人,新增科技特派员300名,选送农民上大学300名,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
27、100项,每年申报省级“星创天地”2家以上。6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养储备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等民生领域人才队伍发展。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教育家型教师,实现教育人才规模、结构、质量与教育事业发展匹配度、协调性显著增强。围绕实施“健康*”2030行动纲要,适应重大传染病防控需要,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人才和高水平卫生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市卫生从业人员达到L7万人。坚持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需求出发,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
28、到202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35万人,其中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占比达到28%。(二)聚焦对外开放、优势互补、区域融合,着力打造“品牌化、特色化、长效化”重大人才工程1 .深入实施英才计划”o围绕三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总布局,按照高端示范引领、人才梯队培养、统筹协调推进的基本原则,深度对接省“兴辽英才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需求,设立实施“产业领军人才”“产业高端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工师”“林工匠”“带土移植团队”“文化名家”“教学名师”“医学名家”“农业专家子项目,全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计划三年内,培养引进5名左右产业领军和高端人才并给予5
29、0万元经费资助,10个左右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并给予50万元项目资助,同时,对青年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入选的优秀人才,分批次、有重点地给予经费资助。2 .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坚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坚持精准招商、精准引才,紧扣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工作全程保障机制,推动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实现重点项目和人才引育一体推进、同步发展。其中,重点围绕兵器华锦、三力中科10万吨新材料、伟英兴年产1500吨聚芳醴酮的生产与加工等项目,大力引进精细化工领域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围绕投资5亿元的*(*)
30、精细化工中试基地项目,大力引进储备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调度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人才;重点围绕投资3.5亿元的麦迪森功能性保健品及高级手性医药中间体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键凯科技医用药用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L2亿元的研峰科技年产130吨催化助剂和新材料建设项目,大力集聚培育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到2025年,聚焦全市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动能的大项目、好项目和“飞地”项目,累计引进产业项目领军人才、专门人才、紧缺人才500人,逐步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吸引一个团队”的良性循环。3 .深入实施“智汇林H戈。抢抓“三个深度
31、融合”、扩大对外开放战略机遇,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创新开展“院士专家行”“专家服务团”等载体活动,聘请和柔性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专家等高端智力,分层次分领域组织本地专家人才建立“专家服务团”,深入生产科研一线,开展顾问指导、决策咨询、技术诊断等智力服务。围绕参与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和省“一体两翼”建设,以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及日本、韩国、德国为重点,利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等引智平台,加大企事业单位开展国际人才科技交流合作力度。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导本土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共同建立实习
32、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制订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实训体系建设。到2025年,每年柔性引进5-10名国内外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来盘开展智力支持,每年与高校开展技术对接服务,累计帮助攻关技术难题200项以上。4 .实施人才“双创”平台建设工程。围绕*特色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针对性地撮合成立一批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共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发挥其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作用,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产研院和中科院大化所*产研
33、院在精细化工、高端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技术优势,组织各领域院士、专家为企业把脉问诊,“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承接成果转化能力差等问题。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建立“平台+企业+产业”发展模式,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团队来盘创业。到2025年,建立各类产学研创新联盟100个以上,重点打造形成5家以上高水平的科技孵化器。5 .实施产业人才支撑保障工程。坚持产业引领,突出务实管用,定期编制发布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技术需求目录,加快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配套、深度融合。升级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汇聚高端人才。持续推进*(*)精细化工中试基地
34、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中试基地承载能力。强化中试项目引进实施,聚焦技术源头,加大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以中试项目集聚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团队,全面提升中试服务能力。到2025年,中试车间总数达到33栋,其中高标准化工车间24栋,技术团队达到10个,中试项目总数达到40个以上。围绕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到2025年,引进新材料、新装备、光学电子等产业领域配套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2000人。围绕深耕文创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引导职业院校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到2025年,引进培养项目策划、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人才5
35、00人。围绕发展“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加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专业领域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吸纳集聚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基础人才队伍建设。6 .实施人才集聚区建设工程。瞄准创新型特色区域发展和全域性试验区建设,重点在石油及精细化工、新材料、跨境电商等产业领域,全面强化创新人才集聚培养力度。聚焦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院所,整合*集团、*石化公司等本地人才、技术资源,推动*高新区围绕精细化工、材料科学、光学电子等专业门类创建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增强园区人才包容力、集聚力和技术创新竞争力。聚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引进培育跨
36、境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的专业人才,构建跨境电商人才专业标准和跨境专业人才数据库,支持域内职业院校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索多元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三)聚焦社会治理、强基固本、全面深改,着力创新“更灵活、更宽松、更开放”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1 .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流动机制。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简化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的审核、备案程序。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激励用人主体引才用才的政策措施,通过引才奖补、税收优惠等方
37、式,降低用人主体引才用才成本。进一步畅通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渠道,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鼓励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科技型企业之间流动兼职,并在重大人才政策、重大人才工程实施上给予倾斜。改革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方式,设立周转性“人才编制池”,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周转期为3年。2 .建立完善更具优势的引才用才机制。深入推进各级各类专项人才引进计划,积极落实我市人才政策和30项配套人才细则,创新出台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创新实施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探索建设“智慧飞地”,与在外*籍高端
38、专家人才建立经常性联系,鼓励采取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旅居服务、技术入股等柔性方式,多渠道汇聚一批助力*高质量发展智力资源。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和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支持县区、园区、行业系统领域主管部门设立引才用才专项工程,形成上下衔接、条块联动、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的引才用才体系。3 .建立完善符合成长规律的培养支持机制。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重点产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符合*产业转型需求的专业学科,大力实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完善产学研用集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支持人
39、才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实现人才培育成长和成果落地转化一体推进。聚焦发展民营经济,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培养机制,强化培育一批熟悉市场、精通管理、掌握技术、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立足*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优化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合作形式,建立完善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的双元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的“科工匠”。4 .建立完善释放人才活力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突出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职称
40、、唯论文等倾向,分类建立符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职称评审向民营企业,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态环保等新型领域拓展,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互通互认渠道。建立完善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实施对企业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期权或分红权激励,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才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委(党组)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
41、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全力推动各县区各单位各部门将各项人才任务指标纳入本县区、本系统、本领域中心工作的总体安排,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二)加强监督评估。坚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区)人才工作实绩考核指标,建立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跟踪分析和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42、题,树立重视人才、鼓励创优、积极争先的工作导向。(三)加强基础保障。加强人才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强各类人才信息库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充分发挥人才专项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注重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相对接,加强资金使用效益评估。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人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四)加强宣传服务。大力宣传“十四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实施和政策机制改革显著成效,选树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杰出科技工作者、“*工匠”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继续做好人才团结、引领、凝聚,加强各类人才专业化教育培训和国情省情市情研修,健全完善人才服务功能,在创业协办、医疗康养、子女就学、安家落户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亲情式、保姆式、个性式服务。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