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22835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皇帝朝服述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代皇帝朝!屣略清代皇帝的服装十分繁复,根据清代冠服典制,清代皇帝的服装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期服属于礼服的一种,为举行登基、朝会、万寿节、元旦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用,它是皇帝各类服装中规格等级最高的服装。朝服至高无上的尊贵特性,决定了它在制作、用料、色彩和纹饰等各方面无不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服装织造和工艺制作水平,反映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心理观念、思想文化以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等。因此,了解清代皇帝朝服对于了解整个清代服饰制度及揭示隐含于服饰制度之中的思想文化和等级制度等深层内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清代皇帝朝服的形制和质料清代皇帝的朝服制度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直至到入关后的乾隆

2、,均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因此,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雍正各朝的皇帝朝服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有所不同,获至差异较大,这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时期的皇帝朝服中可得以充分印证。随着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清会典的颁布,标志着清代服饰制度的最终定制,此后清各朝均遵此制,未有更易。囿于篇幅,我们这里所言清代皇帝的朝服形制为乾隆朝定制后的标准式样。清代皇帝朝服的基本款式是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附披肩领、上衣下裳相连属,为衣长及脚、袖长掩手的长袍式,因此又称作朝袍。上衣的衣袖分为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三个部分。腰间有腰帷。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裳积,下裳的右上侧为正方形的衽。皇帝朝服分冬朝服和夏朝服,冬朝服又有两

3、种形式。一式:上衣的两肩和前胸、后背各饰正龙1条,下裳的裳积饰行龙6条。全身列十二章,间饰五色云纹。下裳其余部位和披领皆以紫貂,马蹄袖端以薰貂。二式(图1):上衣的两肩和前胸、后背各饰正龙1条,腰帷行龙5,下裳的衽正龙1,前后身裳积团龙各9,下摆正龙2、行龙4,披领行龙2,袖端正龙各1。全身列卜二章,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蒯、酸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饰五色云纹。下摆饰八宝平水纹。披领、袖端和下摆均镶海龙皮边。皇帝夏朝服除披领、袖端和下摆均镶石青色织金缎织金绸或描金纱边外,余制皆同冬朝服的第二式(图2)。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帝冬夏朝服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二式朝服。在中国古代的

4、各个历史时期,服饰制度都是当时统治者思想意志及文化的反映。那么,清代皇帝朝服的形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何在呢?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以其具有礼治教化和等级辨识的重要功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他们无不在改朝换代、政权更替时制定新的服饰制度以为新生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发挥作用。清朝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尤其重视本民族衣冠服饰,把它与满族的狩猎骑射习俗紧密相连,并视之为关系到清朝社稷安危的大事,是“立国之经”“固国之本”,万万不可更易。因此满族统治者在以清代明之后,全面废除了中国古代中原帝王传统的祭祀用服饰冕服制,彻底摒弃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传承日久的褒衣博袖式,而强制推行本民族具有游牧骑猎特色的紧身窄袖式服装

5、。清代皇帝的朝袍作为清代各类服装中等级最高的服装,它的披肩领和马蹄袖就是具有鲜明满族特色的服饰形制,充分地体现了满族作为游牧民族而特有的服饰文化特点,更反映了清代统治者对本民族服饰的无比重视。披肩领,又叫扇肩大领,是以扣神系于朝服领口并披之于肩背的一种扇形附加衣领,其两端部分长而尖锐,后部呈弧形,领大可以覆盖两肩,夏天用石青色片金缘,冬天镶貂皮或海龙皮缘。早在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居于费阿拉城时即穿戴这种披肩领。当时朝鲜人中忠一建州闻见录所记“护领以貂皮八九令造作”就是这种披肩领的雏型。披肩领作为满族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形制,它最初具有避挡风雪御寒的实用功能,此后逐步发展为一种等级标识,成为官

6、服上必配的一种大领子,并以披肩领的有无来区分臣庶。同时也作为一种极高礼遇的象征,非重臣或有功者绝不滥赏,违制佩用者要受严惩。清代人关后逐步完善并定制服饰制度,规定:皇帝、后妃、文武百官及命妇穿朝服时加饰披肩领,皇帝服装中较朝服次一等的吉服(即龙袍)及以下的行服、常服等均不加饰披肩领,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清朝末年。马蹄袖,满语称“挖憨工满族袍子的袖身很窄,袖端一般都采用与袖身不同颜色的深色缎制作,并在小臂部位熨成层层小褶,既美观又耐磨,满语称作赫特赫,大请会典称之为“熨褶素接袖袖头制成半圆形,贴近手背部分较长,贴近手心部分略短,酷似马蹄形,故而称作“马蹄袖”。最初这种袖子是用裘皮为材质缝制的,满族

7、先世在寒冷的东北长期的骑射生活中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服饰形式。这种袖子初创时显然是为了护手御寒,半尺长的马蹄形袖头可将手背全部遮盖住,是冬季一种很好的御寒措施。马蹄袖靠近手心部位相对较短,不影响手的活动,执缰拉弓十分灵活。它简便、利落,实用性强,民间又称它为“箭袖,意思是便于射箭的袖子。正因为这种袖子十分实用,因此满族先世不分男女都喜欢穿这种马蹄袖的服装。由于这种服饰利于以骑兵为主的八旗军队作战,为大清一统天下立下不朽的功劳,因此清朝统治者把它定为礼服必备的定式。平时马蹄袖头卷起,凡官员朝见皇帝、下属谒见上司、少辈拜叩尊长,必先把袖头弹下,先左后右,然后单手或双手伏地施礼,以示尊敬。然而,中国古代

8、中原汉族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服饰毕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远非一朝一夕可被荡涤殆尽。清朝以一个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入主中原,统治文化先进的汉民族,也十分霜要大量地保留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利加强统治、稔固政权。所以,清帝朝袍上也不可缺少地保留下了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印迹。如果说清帝朝袍的披肩领和马蹄袖执着地固守了满民族骑射习俗的服饰特征,那么,其上衣卜.裳式则可说是承袭了汉民族服饰数千年来的文化遗风。在中国古代,衣服的款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上衣与下裳分开为上下两截,衣是衣,裳是裳,各自独立地存在;一种是上衣和下裳(严格意义应称为上身和下身)相连属为一体,如袍。清代皇帝的朝袍属于后者,但

9、它与其他袍类在外观上又有显著的不同,通常的袍是从领到下摆为通身式,如龙袍。而朝袍却是在制作上分裁而合缝,在上身与下身之间的腰部设计出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即腰帷。这样,本是上下连属的朝袍从外观上看,具有上衣下裳分开为上下两截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设计,在清代皇帝各类服装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朝袍与其他类服装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点。清帝的朝袍为何如此设计?其意何在?中国古代衣服起源之时,上衣与下裳是分开的。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指天,坤指地。天人对应,观象制物(包括观象制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由于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并进而表现

10、在服饰上的形制,寓有以服饰之象与天地之象相感应的意味。易系辞上又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此表明人类社会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是遵循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天尊地卑的法则确立的,因而是合理的。易经中的这些阐述衣明,圣人黄帝、尧舜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主要是因为他们统治有方,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合符天地之道。就像人们所穿的衣装一样,上下不可颠倒,即衣为上,上为天,天则尊;裳为下,下为地,地则卑。推而论之,天子为上,底民为下,因而说天子和庶民的关系,就同衣和裳的关系一样,上下不可乱来无序,而如若做到了这样的“上下不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工(古今图书集成卷317)由此,

11、中国历代皇帝在制定服饰制度时都承继了这种寓含统治等级秩序的上衣下裳之古制。因此,清帝朝袍的形制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如果设计上把上衣与下裳分开,则显得褒衣博袖,宽松飘散,行动时多有不更,与清统治者极为重视的满民族的适于骑射的紧身窄袖式的传统服饰习俗相悖。而若设计成通常的通身式袍式样,则又失去了汉族统治者数千年来采用上衣下装式所寓含的封建等级秩序的深厚文化意蕴。清帝朝袍在形制设计上综合考虑了这两点设计综合出这种上衣与下裳貌似分开面实际上相连属的朝袍。如此这般的设计,巧妙地将满汉服饰特点融为一体,做到了满汉兼顾。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设计必须完全合符统治者的意志,体现出统治者对封建等级秩序的

12、严格要求与重视程度。清帝朝袍在式样上坚守本民族特色并吸纳汉民族传统礼制因素,在质料上则丰富多样,珍贵奢华。皇帝朝袍有单、夹、棉、裘多种,春、秋为夹,夏为单,冬为棉、裘四季交替穿着。据清代文献记载及对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服饰实物的考察,清代皇帝服装面料有缎、绸、纱、绛丝、漳绒等。这些织物中大量使用了织金、妆花和绛丝等工艺难度大的复杂的织造技法。其中绛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组织,依靠绕纬换彩而显花的精美丝织物,它的特点是通经断纬,能自由变换色彩,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因其织造时耗费工时巨大,自古有“一寸纯丝一寸金之说,反映了缔丝之异常珍贵。妆花织物包括妆花锻

13、、妆花绸和妆花纱等,它是用多种彩纬以挖梭技术提花织造的丝织物,这种织造方法配色自由灵活,还可加入金线,故色彩丰需多变,纹样精美。妆花织物的织造技术复杂,艺术性较高,是反映织造技术高超水平的一种代表性丝织物。清代帝后服饰和生活用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妆花织物,说明了这种丝织品之名贵奢华及帝王后妃对它的青睐和喜好。清代皇帝朝服夏季以纱为最多。纱有实地纱、直径纱、芝麻纱和妆花纱等多种品类,是最为稀疏而轻薄的丝织物,其上均匀分布孔眼,有“轻纱薄如空”之喻。虽然,纱织物的组织结构密度小,质地轻薄,但由于其组织是绞经组织,由经线绞转而形成纱孔,故结构稳定,不易疵裂,穿着时透气凉爽,特别适宜于制作夏装。皇帝冬季

14、朝服则为棉服或皮服,其中皮料种类多样,有貂皮、海龙皮、狐皮、银鼠皮、狰痢孙皮、水獭皮、鹿皮、狗皮等多种名贵皮张,其保暖性能极佳,装饰华美高贵。二、清代皇帝朝服的色彩和花纹清代皇帝朝袍的颜色有明黄、蓝、红和月白四种,除了明黄色兼具朝服功能外,这四色朝袍在使用时实际上是与石青色衮服搭配穿用,用作祭服。其中明黄色用于方泽坛(地坛)祭地(图3),蓝色用于天坛祭天或祈谷求雨(图4),红色用于日坛祭日(图5),月白色用于月坛祭月(图6)。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装的颜色是一个重要因素。传说我国衣冠制度兴起于上古的黄帝时期,黄帝作冕,垂旅充纺,为玄衣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所谓玄色,就是黎明前天空的颜色,而色则是

15、一种近于黄色的颜色,即大地的颜色。把这两种颜色用之于服装,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黄帝时代是否有完备的衣冠制度,目前尚无法确定,但一直到明代,历代皇帝礼服的颜色都用上玄下。其寓意在于,因天子受命于天,并非凡人,所以天子之服,就应合于天玄地黄之色,以象征天地,服装的颜色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色彩。清代皇帝朝袍的颜色也一袭古制。实际上,清代皇帝的朝袍用作祭服时,还要在朝袍之外套穿石青色的兖服,这种石青色就是一种近乎玄色的色彩。当石青色兖眼套穿于明黄色朝袍之上时,外表的颜色正好就是上玄下黄,完全合符了“玄衣裳”之古制。在清代皇帝服装中,等级最高的颜色是明黄色,何以如此呢?追其究竟,按我国传统的“五行”思

16、想来解释,就是“五行中,把金、木、水、火比做西、东、北、南”四方,“土”为中央,而土是黄色的,那么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皇帝便当然成了黄色的占有者,所以皇帝的一切用物,便都用黄色了。自隋唐时期始,黄色即定为皇帝的专用色。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也因袭古制,将黄色定为皇帝专用,一般臣庶严禁使用。清代皇帝作为祭服使用的朝袍为何有明黄、蓝、红和月白四种呢?因为天子是天下i统的象征,所以,代表天下各方的颜色,也要在天子的等级最高的的礼服中反映和体现出来。此外,在中国古代,“万物有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思想观念,天、地、日,月等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天时、地理、人事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人间天子与自然诸神

17、有一种认同关系,因而在举行与自然诸神相沟通的祭祀活动时,其所穿祭服的颜色要求与祭祀对象相致:祭圆丘坛用蓝色以象天,祭方泽坛用明黄色以象地,祭朝日坛用赤色以象日,祭夕月坛用月白色以象月。这样,皇帝祭服的颜色与所祀对象的颜色取得了一致,皇帝在祭祀中也取得了神的特性和授意,达到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在臣民心目中起到进一步强化了“君权神授”观念的作用。除了颜色,服饰上的花纹也是一种十分直观、一目了然的区分服饰等级差异的重要标志。此即所谓“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即知其势。(贾谊新书服疑)体现在清代皇帝朝袍上,最显著的花纹非龙纹莫属。龙纹是中国古代帝王使用了上千年的一种代

18、表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懈越的专用花纹。据书经虞书益稷中记载舜帝和禹讨论做君臣的道理时,舜帝说:子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辘、酸、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书经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汝明”即你当明其大小卑尊之等差。这个记载中的12种花纹,称十二章,也是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的重要花纹图样。至于它们是否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目前还无考古证据证实,但在所有衣明等级身份的纹样中,它的应用时间最长却是毫无疑义的。十二章被古人赋予多种美好的象征性意义。其实,这无非是歌功颂德,把天下一切最美好的寓意,皆附丽于十二章之内,以彰显天子道德智慧的完美无缺和政治权威的至高无上。所以,几千年来,历代皇帝都用这十二章来美饰自己,成了皇帝专用的传统纹样。清朝皇帝的朝袍自雍正皇帝开始也照例饰用十二章,但尚不完备,乾隆时成为定制,为此后清代历任皇帝所遵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