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学习本单元诗歌,重在点在抓住意象,进入诗歌中的意境,从而引领学生去领悟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种种复杂的情感变化,进而领略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学习唐诗不仅是一次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也是对传统文明的最好诠释。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积累,同学们对诗歌鉴赏的一些要素已有一定的知识建构,譬如说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对诗歌鉴赏的方法也略知一二,但是很难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
2、完成诗歌鉴赏的理念,结合班级情况,登高这首诗歌,我做了以下设想,实践诗歌鉴赏的步骤。遵循读诗一一品诗一一悟诗的基本框架,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从而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当然,情感是相对抽象的事物,如何去领会很关键。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诗句身临其境的感知作者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知人论世了解杜甫其人,解读其诗。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诗歌,领会诗歌主旨。2 .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3 .体会杜甫诗歌音律的抑扬顿挫之美,熟读背诵之。教学重点:抓住意象
3、,深入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旨,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及其背景(整体把握诗歌发展的脉络,引入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一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犹如滔滔江水流过诗经,流过离骚,流过“建安风骨二流过草原牧民与采莲姑娘的歌谣,流入最辉煌的盛唐。曾几何时,妖童媛女们歌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启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神圣殿堂。千年之后,又有一位诗人引燃了这种情怀,他曾高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曾高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曾高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4、英雄泪满襟”。提问学生这位诗人是谁呢?学生回答后引出杜甫并板书课题。(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板书:登高其诗(出示幻灯片)提问;当你们看到这个标题时,你们想到的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便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杜甫登高的背景一一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一一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关于登高,王维是在异乡想像着故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时就唯独缺少了自己,因而倍感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登高又寄托了杜甫怎样的情感?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走进杜甫。二、初读诗歌,把握情感基调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2、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
5、,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幻灯片展示这首诗的停顿节奏。3、音读一一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情读一一先请同学找到表达作者心情的字词一一“悲秋”或“悲明确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一一感伤,所以朗读时语速放缓放慢,语气读出凄凉的心境,读出抑扬顿挫之美-一节奏感。4、指导朗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让学生感悟到要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就必须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一一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鼓励一、二名
6、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5.齐读诗歌(配乐)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读起来有一种凄凉之感。3、提问:作者问什么要写这些景物?王国维曾说“一切景欲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作者要借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师补充写景的作用。三、仔细咀嚼,因景缘情,分组讨论并回答:1、首联中的六种景物:风、
7、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各给人什么感觉?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心寒。生:天高,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真实的距离。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也点明季节是秋天。人们常说“秋高气爽”。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提问: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话里好像没有哪一个意象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悲。师:我们来做一个换字游戏,老师把它改写成另一句诗:“枫红沙黄鸟飞来J这句有没有凄凉的感觉?生:没有。因为颜色变了。清白是冷色调,红黄是暖色调。冷
8、色调往往让人感到凄清。如果改成暖色调,把诗的意境就破坏掉了。提问: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生:“回”说明鸟在盘旋。鸟为什么要盘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诗人的孤单无依。一个“回”字就传达出了诗人的漂泊之感。2、颔联中的“落木”换成“落叶”好不好?为什么?生: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生:从颜色上,“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由此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4、“落木”“长江”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其中隐
9、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生:应该言长江浩瀚壮阔吧!师:杜甫在这里强调连绵不断,而不强调壮阔,大江广阔,杜甫的悲与愁难道不像大江一样广阔深沉?因为前面说“无边”,是着眼于空间而言的,前面讲大,后面就要讲长。否则就重复了。古人用江水往
10、往比喻时间。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二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因为悲凉,他感到满世界仿佛都是落叶,落叶也染上了他的心情。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5、男生齐读前两联,思考前两联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有两个形容词来进行概括。明确:萧瑟凄清。并将前两联的内容加上想象与联想后改写成一段小散文。小
11、组交流后,老师把写得好的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师进行总结。考点衔接: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
12、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6、体会后两联作者表达出来的沉重的悲愁,结合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试着分析悲愁体现在那些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加以点评并补充前人对本诗
13、中“悲”的八种理解,总结全诗。补充资料:诗人的“悲”情来自:悲之一:悲秋。悲之二:客中悲秋。悲之三:常客悲秋。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悲之五:独自登台。悲之六:多病独登台。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悲之八:生活艰难。悲之九:新停酒杯。教师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四、比较阅读,对比赏析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
14、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J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五、深化鉴赏,学会运用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
15、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教学反思诗歌的鉴赏是从朗读开始的。本节课我先从朗读着手,并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意在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之中,逐步去感悟杜甫蕴藏在诗中的感情及杜甫的语言风格,所以上课伊使,我就让学生分不同程度的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其次诗歌的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抓住意象,然后通过想象与联想描绘画面,创设意境,感悟蕴藏之中的情感。意象、意境的学习是鉴赏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本诗的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用了大量的环节去处理这个问题,以求通过本诗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抒情类的诗歌的阅读和分析有一定的提升。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的找出关键意象,只是理解上还不够深入,部分同学在描摹画面时超出了我的想象,语言优美,想象丰富,画面很美。课堂的延伸,对比阅读目的检测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比鉴赏的能力。但由于经验和其他种种因素,难免挂一漏万,设计中有不恰当的地方,敬请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