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43188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_T 55-2023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 43.040.60CCST 261.B中华人民共和汽车行业标准QC/T552023代替QC/T551993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2023-04-21 发布Vehicleseatcomforttestmethod2023-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第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工业用乙二胺四乙酸等586项行业标准(见附件1)。其中,化工行业32项、石化行业13项、黑色冶金行业9项、有色金属行业51项、机械行业71项、汽车行业43项、船舶行业8项、轻工行业141项、纺织行业35项、包装行业2项、电子行业16项、通信行业165项。批准水处理

2、剂混凝性能的评价方法等53项行业标准外文版(见附件2)。其中,化工行业16项、有色金属行业4项、稀土行业3项、建材行业8项、机械行业7项、轻工行业2项、纺织行业3项、通信行业10项。现予公布。以上化工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石化行业标准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黑色冶金行业标准、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含外文版)及稀土行业标准外文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标准外文版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汽车行业标准及包装行业标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船舶行业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组织出版,轻工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

3、社出版,纺织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电子行业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出版,通信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通信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附件:43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和实施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二三年四月二H一日附件:43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和实施日期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被代替标准编号实施日期177QC/T11802023配电车2023-11-01178QC/T11812023汽车空调套管式回热换热器2023-11-011790C/T11822023汽车空调铝合金板式换热器2023-11-01180QC/T

4、11832023汽车空气动力学术语和定义2023-11-01181QC/T1184202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装饰用保险杠2023-11-01182QC/T1185202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热喷涂修复工艺规范2023-11-01183QC/T1186202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涡轮增压器2023-11-01184QC/T11872023汽车安全带试验用假人2023-11-01185QC/T1188202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铝合金车身覆盖件2023-11-01186QC/T5562023汽车制动器温度测量方法及热电偶安装要求QC/T55619992023-11-01187

5、QC/T11892023乘用车用保险杠2023-11-01188QC/T542023洒水车QC/T5420062023-11-01189QC/T8492023舞台车QC/T84920112023-11-01190QC/T4572023救护车QC/T45720132023-11-01191QC/T9572023洗扫车QC/T95720132023-11-01192QC/T8482023拉臂式自装卸装置QC/T84820112023-11-01193QC/T7392023油田专用车辆通用技术条件QC/T73920052023-11-01194QC/T9112023电源车QC/T9112013202

6、3-11-01195QC/T10102023汽车离合器助力器QC/T101020152023-11-01196QC/T11902023汽车离合器分泵2023-11-01197QC/T10112023汽车离合器总泵QC/T101120152023-11-01198QC/T11912023乘用车转向器齿条2023-11-01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被代替标准编号实施日期199QC/T2672023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6719992023-11-01200QC/T2682023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6819992023-11-01201QC/T26

7、92023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6919992023-11-01202QC/T2702023汽车用立式锻压钢质模锻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7019992023-11-01203QC/T290172023汽车模制塑料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901719912023-11-01204QC/T290872023汽车焊接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OC/T2908719922023-11-01205QC/T7142023汽车车身金属覆盖件几何公差QC/T71420042023-11-01206OC/T2652023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QC/T26520042

8、023-11-01207QC/T11922023汽车用环境光传感器2023-11-01208QC/T290902023汽车用刮水电动机QC/T2909019922023-11-01209QC/T1067.42023汽车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第4部分:设备连接器(插头)的型式和尺寸2023-11-01210QC/T1067.52023汽车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第5部分:设备连接器(插座)的型式和尺寸2023-11-01211QC/T11932023汽车天线放大器2023-11-01212QC/T11942023汽车雨量传感器2023-11-01213QC/T11952023汽车用空气流量传感

9、器2023-11-01214QC/T11962023车载冰箱2023-11-01215QC/T8202023汽车、摩托车仪表用步进电机QC/T82020092023-11-01216QC/T6562023汽车空调用空气调节装置总成QC/T65620002023-11-01217QC/T6652023汽车空调充注阀QC/T66520002023-11-0121SQC/T552023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QC/T5519932023-11-01219QC/T11972023汽车气压制动系统用冷凝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2023-11-01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及定义I4试样

10、及加载板25静载试验36局部硬度67压力分布试验98主观评价试验IO9频响特性试验IO10随机振动试验1211冲击吸能试验1312试验分组和试验报告14附录A(资料性)座椅舒适性主观评估项目15前言本文件按照GB/TL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QC/T551993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与QC/T55199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局部硬度的试验方法(见第6章)增加了压力分布的试验方法(见第7章);增加了主观舒适性评价的试验方法(见第8章);增加了冲击吸能的试验方法(见第11章);更改了静载试验的加载和试验步骤(见第5章,199

11、3年版的8.1),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延锋国际座椅系统有限公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长春富晟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东风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湖南大学、中机科(北京)车辆检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武汉达安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晓凌、

12、张尚娇、孙磊、杜北华、曲艳平、周威、石见白、金玉明、杜长江、袁辉、曲红阳、邱毅、张剑波、颜凌波、魏鹏、侯坤、陈英杰、丘伟栋、崔万良、张海涛、姚杰、秦丽蓬、刘慧忱。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3年首次发布为QC/T551993;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Ml类车辆的座椅以及M2类和M3类的B级和III级车辆的座椅。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木(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3、。GB/T4970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GB10000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T291202012H点和R点确定程序3术语及定义GB/T291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座椅舒适性seatcomfort在行车或驻车状态下,汽车座椅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驾乘体验的舒适程度。3.2静刚度staticstiffness物体在静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3.3滞后损失率hysteresisratio静刚度试验中产品回弹时损失的功与压缩时所用功的比值。3.4局部硬度hardnessprofile座椅乘坐表面局部点在作用力下产生变形的情况。3.5咬合线biteline座椅座垫面和靠背面相交线。3

14、.6压力分布pressuredistribution座椅乘坐表面在承重(乘坐)后所受压强的分布情况。3.7主观评估subjectiveevaluation通过乘员主观感知和统计测量,区分出不同舒适性等级的评估方法。4试样及加载板4.1 试样4.1.1 座椅试样应符合整车制造商设定的设计H点和躯干角度要求。4.1.2 1.2试验前,座椅应置于23C2C,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下12h以上。4.1.3 座椅试样所用部件(如发泡件、塑料部件等)的制成时间应超过96h。4.1.4 除非有特殊要求,在试验前应将座椅调整至制造商规定的位置。其他非标准调节功能,应设置在关闭状态或未开启状态。4.1.5 对

15、于使用加载板的试验,宜将GB/T291202012中4.2.3规定的轻质平纹细布罩在座椅上。4.2 加载板4.2.1加载板表面应光滑,具有足够的刚度与强度。4.2.2加载板包括如图1所示的以下类型:a)臀板:加载板的形状应符合GB/T29120所规定三维H点装置的臀部轮廓。b)背板:加载板的形状应符合GB/T29120所规定三维H点装置的靠背轮廓。c)椭圆压盘。d)圆压盘。e)圆柱:加载端为平头或球头。Easii CXa)臀板图1加载板类型和加载中心单位为毫米 一干线 Iz 压力表面L L74j.(28) = A、 b)背板C)椭圆压盘图1加载板类型和加载中心(续)5静载试验5.1 试验条件5

16、.1.1 试验机静载试验的试验机应能在Ommmin300mm/min的速度范围内匀速加载,匀速加载的最大载荷应不小于1500N,并能实时记录加载板的位移及载荷大小。试验机系统的载荷及位移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1%FS。5.1.2 加载板按表1选择加载板。表1加载板选择表试验对象可选加载板类型对应条款座椅座垫臀板4.2.2a)椭圆压盘4.2.2c)圆压盘4.2.2d)背板4.2.2b)座椅靠背椭圆压盘4.2.2c)圆压盘4.2.2d)5.2 试验步骤5.2.1加载位置5.2.1.1将座椅按实车状态安装到试验台,并调整到设计位置。连接加载板到试验机,加载方向和加载位置如图2和表2所示。加载板大部分表

17、面应与未加载状态下的座垫和靠背表面基本平行。注:X座垫加载点相对H点的偏置量;Z靠背加载点相对H点的偏置量。图2加载方向和加载位置表2加载板偏置距离单位为亳米加载板类型XZ臀板32背板302椭圆压盘和圆压盘401505. 2.1.2沿重力方向对座垫加载。如果此时靠背阻碍座垫加载板运动,应转动靠背角度,调整座椅靠背至与加载板不接触的位置。使用椭圆加载板时,椭圆的长轴应沿车身Y轴方向放置。5.2. 1.3向靠背加载时应沿垂直于假人靠背躯干线方向。使用椭圆加载板时,椭圆长轴沿着假人靠背躯干线方向摆放。5.2.2试验加载试验机从加载板与座椅表面处于脱离状态时开始记录,将5N载荷时加载板中心点的位置作为

18、位移记录的原点。沿图2规定的载荷方向,以20Ommmin5mmmin的速度连续加、卸载2次,间隔Imin后进行第3次加、卸载。使用不同加载板时对应的加载力见表3。表3加载板和加载力对应表单位为牛顿加载对象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加裁板类型对应条款加载力取值点力值F加载力取值点力值F臀板4.2.2a)HOO600550300背板4.2.2b)椭圆压盘4.2.2c)7004503001505.3试验结果和输出5.3.1力位移曲线将初始加载5N时的位移设置为坐标原点,力为Y轴,位移为X轴,绘制力位移曲线。连续记录数据,输出第3次循环曲线作为试验结果。并记录试验时的加、卸载速度,间隔时间,最大载荷。5.3.2

19、静刚度在图3所示的加载曲线上规定的加载力F前后50N的两点连线的斜率,记为静刚度K的试验结果,计算公式见式(1),单位为牛每毫米(N/mm)。进行3次试验,每次测得的静刚度值与3次平均值的偏差不应超过10%,然后取其平均值记录为本次试验的静刚度。4-4(1)式中:F2加载力前50N的力,单位为牛(N);F一一加载力后50N的力,单位为牛(N);d2d1F2对应的位移量,单位为毫米(mm);-F对应的位移量,单位为亳米(mm)。图3静刚度力位移曲线5. 3.3滞后损失率用公式(2)计算滞后损失率a:”4;UAX()(2)1.A式中:1.4加载曲线下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见图4;U4卸载曲线

20、下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见图4。图4滞后损失率计算用面积示意图6局部硬度5.1 试验条件5.1.1 试验机加载试验机应满足5.L1的要求。5.1.2 加载板加载板应选用4.2.2中的类型e。5.2 试验步骤6. 2.1局部硬度测量点的选取7. 2.1.1座垫上的测点6.2.1.1.1在分别经过设计位置的H点、H点沿座垫表面向前125mm和250mm的横向垂直截面与座椅座垫的交线上,以过H点的纵向垂面与上述交线的交点为中心,分别取沿水平表面向左和向右每间隔50mm距离的点(含交点)作为测量点。6.2.1.1.2在分别经过H点、H点向左110mm和H点向右110mm的纵向垂面与座椅座垫的

21、交线上,以经过H点横向垂直平面与上述交线的交点为中心,分别沿座垫表面取车辆行驶方向向前和向后每间隔50mm距离的点(含交点)作为测量点。6.2.1.2靠背上的测点6.2.1.2.1在分别经过设计H点、H点沿躯干基准线方向向上35mm、H点沿躯干基准线方向向175m和H点沿躯干基准线方向向上350mm的横向水平截面于座椅靠背的交线上,以过H点的纵向垂面与上述交线的交点为中心,取水平方向向左和向右每间隔50mm距离的点(含交点)作为测量点。6.2.1.2.2在分别经过H点、H点向左Ilomm和H点向右UOmm的纵向垂面与座椅靠背的交线上,以经过H点横向水平平面与上述交线的交点为中心,分别取躯干基准

22、线方向向上和向下每间隔50mm距离的点(含交点)作为测量点。6.2.2局部硬度测量6.2.2.1加载板初始位置起始于接触表面以上5mm,座垫上加载方向为垂直于假人大腿线,同时平行于座垫纵向中心面。靠背上,加载方向垂直于假人躯干线,同时平行于靠背纵向中心面。加载时靠背需稳固支撑,消除调角器间隙对结果的影响。对座垫的加载力为200N,靠背100N,加载速度200mmmin,力口、卸载转换时间小于2s。6.2.2.2在座垫上进行加载时,靠背应调整至与压头不干涉的状态;在靠背上进行加载时,靠背需稳固支撑,以消除调角器间隙对结果的影响。6.2.2.3对于大腿角度与座垫角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后排座垫,以及座椅

23、的侧翼部分,所施加的加载力的方向应与主机厂协商确定。6.2.2.4应对6.2.1的所有测量点进行测试,见图5。单位为亳米图5局部硬度测量点示意图6.3试验结果和输出6. 3.1局部硬度曲线以座椅表面受初始5N力时的变形作为原点,对单个测量点作力和位移关系图(参见图6),Y轴为力,X轴为位移。6. 3.2二维承载轮廓在每一个截面内,所有点的位移连线形成的轮廓线。分别对初始力为5 N时的位移,和最大受力时的位移点作图,Y轴为位移,X轴为受力点在截面上的位置,见图7。5N加簸轮廊线量大加靛轮麻线图7二维承载轮廓图6. 3.3二维压缩量图在每一个截面内,以每个点的位移为纵坐标,点在截面上的位置为横坐标

24、作曲线。分别对初始力为5N时的变形,和最大受力时的变形点作图。X轴代表座椅初始表面,见图8。和我点在面位置压缩量连线加成点位移量mm图8二维压缩量图7压力分布试验6.1 试验条件6.1.1 试验设备使用满量程精度不小于10%的压力测试垫,压力测试垫能完整地覆盖座垫表面和靠背表面,座垫表面的压力测试垫最少要分布40X40个传感单元,而靠背表面的压力测试垫最少要分布40X64个传感单元。6.1.2 座椅安装将座椅按实车状态安装到试验台,并调整到设计位置。除踏板外,周围环境配件非必要配备。6.1.3 受试者受试者应身穿宽松轻薄的服装,确保服装、随身物品不影响乘坐感知。为了便于测量分析,受试者试验时宜

25、穿着同样的衣物。根据GBlOOOO中典型尺寸选择受试者。考虑简化测试,压力分布试验的受试者可从四种体型各选位。用于比较试验时,需保持受试者选择一致性。受试者的构成可参见表4。表4受试者体型表受试者身高mm体重kg人数人娇小身材女性14581518405023中等身材男性1670171060-7635中等身材女性1550159051-6135高大身材男性1.775182080-95236.2 试验步骤7. 2.1压力测试垫铺设7.1 1.1压力测试垫应覆盖到全部座椅乘坐表面,并统一摆放基准。7.2 1.2对于铺设在座垫上的压力测试垫,应将压力测试垫的传感器区域横向居中于座椅中心线摆放,前后移动压

26、力测试垫,使最后一排的传感器刚好接触到咬合线。7.3 1.3对于铺设在靠背上的压力测试垫,应将压力测试垫的传感器区域横向居中于座椅中心线摆放,上下移动压力测试垫,直到最底部一排的传感器刚好接触到咬合线,整理咬合线处额外的非传感器材料,并将靠背上压力、测试垫的顶部固定到头枕或座椅靠背上,避免干扰测量。7. 2.1.4确保压力测试垫平整无褶皱,无内应力。7. 2.2压力分布测试7.2.2. 1试验时,对于受试者的坐姿要求建议如下:a)驾驶位置:1)右脚放在油门踏板上,左脚踩在地板上或者双脚踩在模拟实车的踏板上;2)双手放在方向盘上或者指定的位置(大腿或者膝盖)。b)乘客位置:1)双脚放在地板上;2

27、)双手放在指定的位置(大腿或者膝盖)。c)为获得合适的姿态,受试者可按实际需要调节前后、高低、靠背角度等位置,并记录。7.2.2.2 受试者落座前,试验人员应检查压力测试垫,确保压力测试垫摆放位置正确。7.2.2.3 受试者落座时,不移动压力测试垫的前提下调整到自然的坐姿。如果出现移位或褶皱,需起身,调整压力测试垫妥当后重新落座。试验过程中通过照相机系统记录每个受试者的姿态,以便试验数据之间的分析和比对。7.2.2.4 设备记录受试者姿态静止后2min内的压力分布数据。7.2.2.5如座椅具有其他调节乘坐舒适度的功能如腰托,调节相应功能至舒适的位置,并保持姿势稳定,再次记录此时的压力分布数据和

28、对应的调节状态。7.2.2.6不同受试者的试验间隔应不少于IOmin。7.3试验结果和输出记录压力分布云图、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峰值和区域。8主观评价试验8.1 试验条件8.1.1 静态评估应在整车环境内进行,或者在能体现车内乘坐状态的工装夹具上进行。8.1.2 动态评估场地按照GB/T4970要求的试验道路,或使用模拟路况振动频谱的振动试验台。如使用车辆制造商指定的路面或路谱进行试验,也视为满足本文件的要求。8.1 .3主观性评估的受试者应满足7.1.3的要求。8.2 试验步骤8.2.1按照评估要求准备评估问卷表(见附录A)。8.2.2座椅应按7.1进行初始设置。8.2.3 受试者落座,评估时

29、按实际乘坐需要调整座椅,找到适合的坐姿。受试者的坐姿应自然,上身放松地靠在靠背上,脚平放于车地板,手搭在大腿上。对于驾驶员座椅,受试者还应模拟驾驶的姿势。双手轻握住方向盘,右脚掌放于油门踏板上。记录座椅调节后的位置和乘员姿态。8.2.4 适当让身体上下起落,左右倾斜,体验座椅浅表和深处对身体的作用力、座椅和身体的支撑情况、贴合程度等。8.2.5使用座椅的功能配置,并体验功能舒适性。8.2.6体验5min10min后开始填写评估表。8.2.7动态评估是受试者暴露于振动环境下的乘坐体验,可结合实车动态路试进行。首先完成静态评估,然后经过lh2h道路行驶后进行动态评估。8. 3试验结果和输出记录受试

30、者身高体重等体型信息和主观评估意见,统计各个维度的满意度。9频响特性试验8.1 试验设备8.1.1 试验机应选择能模拟实际路况振动,并能妥善固定座椅的试验机进行该试验;试验机测试系统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1*FS。8.1.2 加速度计座椅安装平台的振动和传到人体的振动均选用加速度计进行测量。加速度计的固有频率应大于300Hz,且经受100m/S2的瞬态冲击后不得损坏;加速度计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1%FS。8.1.3 加载板选用4.2.2a)的臀板,并均匀配重至(51l)kg8.2 试验步骤8.2.1 2.1座椅按4.1的要求处置后安装于试验机台面上,座垫加载板与座椅的位置关系按照5.2.1的要求

31、设置。8.2.2 座垫加速度计平放于座垫的上表面,座垫加速度计中心位于加载板下表面的加载中点位置处。8.2.3 试验机台面上加速度计装在座椅的减振元件之下,在座椅的垂直投影面之内,距通过座垫中心的垂直纵向平面的距离不大于100mm。8.2.4 悬挂式座椅试验前要预振动。激励信号的幅值要保证悬挂有充分的运动。注意减振器不应过热,预振动时间为2h。按表5中正弦扫频或白噪声激励要求进行试验,试验重复3次。以不低于200Hz的采样频率采集对应的激励信号、响应信号、频率。分别求出座椅的频率响应特性,其幅频特性如图9所示。表5频响特性试验输入表激励类型激励信号响应信号频率范围Hz时间mintup激励信号范

32、围ms2正弦扫频座椅底板加速度座垫上方加速度从1线性增至205峰-峰值取2、4、6任一数值白噪声座椅底板加速度座垫上方加速度1-205均方根值取1、2、3任一数值图9频响特性9. 3试验结果和输出从得到的频率响应特性图(参见图9)上读出固有频率6,最大传递率A,10HZ处的幅值B,并由公式(3)算出固有频率处的近似动刚度K,由公式(4)或公式(5)算出o对3次试验得到的6、A、B、K4、&数据分别取其平续q*)2竺G式中:K4动刚度,单位为牛每亳米(N/mm);f固有频率,单位为赫兹(HZ);W载荷,单位为牛(N);G重力加速度,单位为9.8米每二次方秒(9.8ms2)o式中:5阻尼比;.fi

33、生功率带宽,即图9中最大传递率A的0.707倍两点对应的频率间隔,单位为赫兹(HZ)为固有频率,单位为赫兹(Hz)。”册(5)式中:阻尼比;A最大传递率。10随机振动试验9.1 1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9.1.1和9.1.2的要求。9.2 2试验步骤随机振动试验的受试者应为身高L7Omy).05m,质量65kgi5kg的真人。人的坐姿应自然,上身放松,靠在靠背上,脚平放于平台,手搭在膝上。如果是驾驶员座椅,受试者的手要轻握住方向盘,模拟驾驶的姿势。取汽车在常用车速和行驶路面上行驶时,被试验座椅底板处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作为随机振动试验的输入,或与整车制造商协商确定输入信号。要求座椅上频率加权加速

34、度均方根值au的偏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记此平均值为a(频率加权方法按GBf4970),实测座椅安装底板处的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a3次,其平均值记为am,其偏差应小于预定振动台输出的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am的士10%。试验重复3次,每次持续时间要大于5min10. 3试验结果和输出由于实测到的座椅安装底板处的振动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a和预定的振动台输出振动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a之间会有偏差,传到座上的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要按比例加以修正,计算方法见公式(6)。.修正的c=wft%(6)式中:a座上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底板处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单

35、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am预定振动台输出的频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o11冲击吸能试验11.1 试验设备11.1.1 跌落试验机跌落试验机用于测量座椅座垫的垂直衰减特性,垂直行程至少IoOmm,并可测量全时域下的位移量:11.1.2 座椅夹具座椅夹具可完全模拟座椅在实车上的安装位置,且应有足够的刚性,确保在测试过程中座椅夹具没有变形。11.1.3 加载板使用表1类型a),压头质量为45kg80kg,11.1.4 座椅和假臀设置测试前,将座椅安装在座椅夹具上,调整座椅至设计位置。假臀加载位置同5.2.1。如果使用通用型万向节连接臀板的,则在加载前,应平衡弹簧和重量

36、,使压板调平并控制接近角。11.2 试验步骤缓慢地降低臀板使其进入到座椅测试样件上,释放臀板,使其静置至少5min。在最终静置高度处锁定臀板。提升臀板至静置点上100mm处,释放假臀,记录试验中臀板的位移量和相应振动的次数。11.3结果和输出11.3 .1位移-时间曲线记录Y轴上的位移(mm)和X轴上的时间(s),见图10。把臀板最终静置点处设置为位移量零位,把第一个位移最低点处设置为时间零位。图10位移-时间曲线11.3.1 对数衰减量基于以下方程计算对数衰减量:J=-In冬+幺+也(7)nLfl4一式中:对数衰减率:a单个波的幅值,单位为亳米(mm);,可被识别的波的个数(最后一个波的波幅

37、应小于第一个波波幅的10%)。11.3.2 最大动态压缩量计算并记录臀板超出初始静置高度的最大位移,单位为亳米(mm)o11.3.3 阻尼时间计算并记录系统从第一个位移最低点到停止所需的时间,单位为秒(三)(当a2aoO.1时,默认为停止时刻)。12试验分组和试验报告12.1 座椅舒适性的试验分组见表6,允许用同一样品做不影响考核的不同项目试验。表6试验分组序号试验项目样品个数试验次数1静载试验112局部硬度试验113压力分布试验114主观评价试验19305频响特性试验136随机振动试脸137冲击吸能试验1112.2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座椅制造厂名称和地址;b)座椅类型;O试验日期、

38、室内温度;d)预振动时间,单位为小时(h);e)传感器及其他仪器的型号,设备型号;0试验中座椅基准点在平台上高度;g)受试者的实际质量及身高;h)试验结果;i)试验人。附录A(资料性)座椅舒适性主观评估项目座椅舒适性主观评估项目参见表A.1o表A.1座椅舒适性主观评估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指标静态舒适性评估空间进出空间太难-完美头部空间不够-完美胳膊空间不够-完美膝部空间不好-完美足部空间不好-完美软硬度座垫中块太软-合适-太硬座垫侧翼太软-合适-太硬靠背下部太软-合适-太硬靠背上部太软-合适-太硬靠背侧翼太软-合适-太硬头枕太软-合适-太硬扶手太软-合适-太硬座垫座垫前部宽度太窄-适宜-太宽臀部空

39、间不够-适宜-太大座垫高度太低-适宜-太高座垫角度不够-适宜-太大座垫长度太短-适宜-太长大腿支撑不够-适宜-太大坐骨支撵不够-适宜-太大座垫侧向支撑不够-适宜-太大座垫整体舒适度不舒适-舒适靠背中块宽度太窄-适宜-太宽腰部支撑位置太低-适宜-太高靠背腰部支撑强度/感觉太软-适宜-太强肩部支撑和接触感觉不足-正好-过大靠背侧向支撑不足-正好-过大靠背对舐骨的支撵不足-正好-过大靠背整体舒适度不舒适-舒适表A.l座椅舒适性主观评估项目(续)评估项目评估指标静态舒适性评估头枕头枕角度向前-舒适-靠后头枕侧向支撑不足-正好-过大头枕位置(前后)偏近-舒适-靠后头枕位置(上下)偏高-舒适-偏低头枕整体舒适度不舒适-舒适扶手扶手高度太低-适宜-太高扶手宽度太窄-适宜-太宽扶手长度太短-适宜-太长扶手整体舒适度不舒适-舒适其他调节/操作舒适性不舒适-舒适面料舒适性舒适-太闷热/粘滞/粗糙/打滑通风速度太慢-舒适通风后温度不够-舒适-太冷加热速度太慢-舒适加热后温度不够-舒适-太烫按摩强度太弱-舒适-太强动态舒适性评估座垫隔振性振动明显一无感觉靠背隔振性振动明显一无感觉座垫侧向支撑(转向时)不够-适宜-太多靠背侧向支撑(转向时)不足-正好-过大靠背侧向支撑位置(转向时)太低-适宜-太高座垫长期硬度太软-合适-太硬靠背长期硬度太软-合适-太硬振动噪声太大一无噪声疲劳感觉非常疲劳一无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