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五行学说用以指导对疾病的防治,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大法、指导脏腑用药以及针灸配穴等方面。1 .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病传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时,由于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常可波及其他四脏。如肝有病可以通过相生关系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相克关系而波及于脾、肺。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患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依据五行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的病传规律,治疗其他脏腑,防止疾病传变,并促进所病之脏的恢复。如肝气太过,木旺每易克士,病将波及脾胃,此时当在平抑肝气的同时,预先健脾护胃,使脾胃健旺,则传变不易,肝病也容易痊愈。故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
2、实其脾气J其他脏有病也应遵此思路进行治疗,控制疾病传变,将其消除于局部,防患于未然。2 .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损,同时还可依据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药物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恢复。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通过泻其子脏,以促进母脏实邪的祛除。泻子适用于母子关
3、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外,还可用泻心火的方法消除过旺的肝火。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肺法、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生气无源而致肺气虚衰,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所致的肺肾阴虚证。金水相生法还可用于治疗肺肾气虚证,通过补益肺肾之气而奏效。益火补土法:即通过温补肾
4、阳以补助脾阳的方法,又称为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或部分以脾阳不足为主的病证。应当指出,按五行相生规律,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之间为火生土的母子相生关系。“益火补土法”,当为补心阳以温脾士。但自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此法嫁变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法,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失建运之证,很少再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五行相克异常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不及和反克等不同,但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强弱两个方面,即一方过强,表现为功能亢进;另一方偏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此,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
5、的手段,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或侧重于扶其不足,避免弱者被克或相克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称为木旺乘士,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脾胃湿热或寒湿困脾,壅滞气机,影响肝气条达,木不克土而反被土克,此即土壅侮木,治疗应以健脾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弱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反侮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
6、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证的方法,又称为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和肝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泻肝清肺法、清泻肝肺法。临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为木火刑金。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交通心肾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法。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
7、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健脾利水法、健脾祛湿法等。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水肿胀满之类的病证。这里的土,即指脾脏;水,是指水湿邪气。上述治则治法均是基于两脏之间关系的一种二元调节,而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还可以采用多元调节的方法,即通过两个以上脏的调节,而使受病之脏恢复动态平衡。如难经七十五难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J就是肝、肺、心、肾等脏的多元多向调节,肝盛肺虚,可通过泻心补肾而得以调节。又如肝气过旺,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可致肝旺犯胃。对于此证的治疗,也可通过辅佐肺金以平抑过亢之肝木,最终达到扶持胃土的目的。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治疗疾病,必须分清主次、虚实
8、,要权衡矛盾双方或多方的力量对比而予以兼顾,切忌顾此失彼。3 .指导脏腑用药五行学说将五脏及药物的颜色、气味分归于五行,按“同气相求”的原则,认为凡是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的五行属性相同者,其间有某种亲合关系,药物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以调整其功能。具体而言,色青、味酸的药物入肝,色赤、味苦的药物入心,色黄、味甘的药物入脾,色白、味辛的药物入肺,色黑、味咸的药物入肾。当然,临床脏腑用药,不可拘泥于色和味两个方面,还应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考虑,辨证应用。4 .指导针灸取穴五行学说用于针灸取穴时,仍然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结合补母泻子和抑强扶弱的原则选穴,但
9、临证中以补母泻子理论进行选穴者较为普遍,具体又分为异经“子母补泻”和同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1)异经子母补泻取穴:这是根据各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以辨别其母子关系,然后再根据证候的性质选取不同经的腌穴。如脾虚证的选穴:脾属土,心属火,火能生士,所以心火为脾士之母,于是在针刺选穴时,除了取脾经的脸穴进行刺灸之外,还可遵循“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同时取心经的月俞穴刺灸,收到益火补土之效。(2)同经子母补泻取穴:人体十二正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特定的月俞穴叫“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分别与五行相配属。在治疗脏腑病证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例如心的实证,可按“实则
10、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的输穴神门(属士)进行刺治。临床上还可以将上述同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法结合运用,如肝阴不足所致的肝阳上亢证,可以在肝经上取合穴曲泉(属水),同时取肾经的合穴阴谷(属水)。这同样体现了补母的取穴原则。5 .指导心理治疗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与五脏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的作用。临床上可以利用不同情志变化之间的相互抑制关系,来治疗一些情志异常的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二前人运用这类以情胜情的精神疗法,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