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与唐代茶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圣陆羽》与唐代茶文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茶圣陆羽与唐降文化一、茶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王升华茶圣陆羽是一部以唐朝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小说。小说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以茶圣陆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封氏闻见记卷六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茶叶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渗入到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寺院僧侣等不同阶层的生活,对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化风俗、文学创作、社交礼仪诸多方面产
2、生了深远影响。茶圣陆羽如同一部大唐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进入妙趣横生的茶文化世界,开辟出新的历史题材领域。唐代茶文化首先体现为唐代制茶、烹茶与煮茶的工艺。作者王升华搜集了大量相关史料并加以严谨考证,全方位再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工序,包含晒青、晾青、摇青、蒸青、烘焙、做饼等环节。茶圣陆羽通过陆羽到车云山寻访毛尖的故事情节,以陆羽的视角展示了每个环节的制作手法与技巧,比如露水一干就要采茶,叫采午青;背回茶棚摊晒,用日光使茶萎凋,叫晒青;掌握萎凋程度很重要,只要嫩叶发生卷曲,就立刻放在桌面大的竹箔上,置于竹架上进行晾青;然后将茶叶放在吊着的筛子里摇晃,叫做摇青。摇青是制做茶最关键的一步,
3、需要四摇四凉,所谓一遍摇青摇均匀,二遍摇青摇水分,三遍摇青摇香醇,四遍摇青摇音韵。王升华在书中写道:“摇青不是简单的前后摇动,而是前后左右还要旋转摇动,而决定怎样摇动的,是茶叶的质地如何,这就全靠经验和悟性。”接着是蒸青,将茶叶置于焙笼里烘烤,焙笼下的炭火必须要掌握火候,“焙烘时,还要不时洒水补湿,因为只有湿度准确,茶叶的外形才能紧结。”最后一道工序是做饼,将烘焙后的茶叶包在布袋里,用力抓、压、转、搓,最后压上石板做成茶饼。如果说唐代制茶呈现出较高的技艺水准,那么煮茶则更有着诸多的讲究,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茶圣陆羽系统考察了唐代冲泡茶叶的诸多环节,如用具、鉴水、选茶、煮茶等,全方位再现了唐代
4、煮茶的要求、手法与技巧。以茶具为例,唐代煮茶的茶具小巧别致,造型精美,充满审美情趣,茶经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共计24种,即“风炉、客、炭挝、火、釜、交床、纸囊、碾、拂末、罗合、贝I、水方、漉水囊、瓢、竹荚、蛙霞、揭、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除了独特的煮茶器具,冲泡茶叶更是一种艺术,有诸多的讲究。泡茶用水是唐代茶艺中的关键,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水的品质,陆羽茶经五之煮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用水要求用活水,只有山泉才具备清澈甘甜的水质,才能达到最佳的饮茶效果,因此北宋唐庚在斗茶记中认为“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即便是有了好的水源,也要煮水得法,把握投放茶叶
5、的时机。茶经对煮水提出明确要求:“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当煮水烧开时,出现像鱼眼形状的气泡并且微微作响时称为一沸,投放茶末最好;当煮茶的锅边出现接连不断涌出水泡称为二沸,茶味正好;当茶水波浪翻滚称为三沸,汤水变老不宜饮用。至于如何更精确地辨别茶水沸腾的程度,把握投放茶末的时机,茶圣陆羽中描写陆羽为白老先生指点迷津:“汤有三大辨一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鱼珠、连珠皆为萌汤;气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聚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一缕、二缕
6、、三四缕及缕乱不分,M氟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使读者不禁感叹,仅仅是简单的冲泡茶叶,从水质的选择,到煮水沸腾的三种境界,再到如何从外形、水声、水气把握火候,乃至如何辨别投放茶叶的最佳时机,唐人煮茶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玄机与讲究,折射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除了技艺层面的考证,唐代茶文化更体现为美学意义上的茶审美文化。唐代以前人们对茶叶的使用还停留在药用、食用与饮用的功能层面,自陆羽创作茶经以后,日常生活的喝茶逐渐转换为审美的艺术。陆羽将茶艺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环节,每个环节融入艺术想象与情感体验,升华到无功利的精神愉悦境界。以煮茶为例,陆羽把煮茶过程用文学手法来比
7、拟,给茶文化注入浓厚的审美内涵,将枯燥的煮茶点染为生活的艺术。在陆羽笔下,小小茶盏里幻化出各种曼妙意象:泛起的水泡色泽晶莹剔透如珍珠满地;升腾的水雾饵氯缭绕犹如仙境;投入茶末后的颜色如白乳凝结,在煮茶过程中审美的快感油然而生。如果说选茶、鉴水、煮茶充盈着日常生活的闲适情趣,那么品茶则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唐代诗人卢仝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将品茗的审美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诗人将第
8、一碗到第七碗的品茶感受,表现得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从生理层面上的解渴润喉到精神世界的逍遥遨游,开拓出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最终达到了对世间万物的超脱。茶叶已超越了植物的自然物质属性,成为与灵魂相连的精神媒介,浸润到唐代士大夫的心灵深处。茶圣陆羽浓墨重彩描写了唐代茶审美文化,作品中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中陶冶情操体悟人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放松,体现出唐代茶文化高雅的艺术情调。唐代茶文化还突出表现为品茶所营造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中。唐人饮茶,讲窕品位,更注重饮茶的氛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品茶的环境直接决定了品茶的情趣,茶圣陆羽重点描绘了文人雅士交游唱和的场景,如郊游苕溪、三癸亭聚会、境会亭酒宴、湖
9、滨楼诗会。他们在名山大川、轩宇亭榭与琴棋书画的文化氛围中品茗作诗,将自然之美融入到品茗之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超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野饮的乐趣、闲适的心态与空灵的意境,伴随着明月当空、青山绿水与风入松林,被烘托得淋漓尽致。此外茶圣陆羽还着力于唐人饮茶人文环境的营造,用大量篇幅表现茶诗、茶歌、联句、茶礼等文化风俗,渲染出唐人饮茶的历史文化氛围。以茶诗为例,由于茶圣陆羽所塑造的历史人物都是传统文化根底深厚的士大夫,比如陆羽、颜真卿、皎然与张志和等文化名流,其社会身份、文化修养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们必然要谈诗作诗应酬唱和,因而要想栩栩如生地表现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修养,作者必须借古人之
10、口说出与之身份相符的诗歌词赋。王升华凭借其深厚扎实的古文诗词功底,代为笔下的历史人物吟诗作赋,对对联,破谜猜字,有效地烘托了陆羽的文人气质,渲染其恃才傲物不慕名利的名士风范,洋溢着浓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气息,为表现唐代茶文化描绘出逼真的文化背景。二、茶人:精行俭德的文化人格尽管茶圣陆羽全方位考证盛唐茶文化知识,然而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其次才是历史,其本质是作家对历史的审美体认和情感评价。如果作家在小说中连篇累牍介绍唐代茶文化,不经过艺术审美机制加以转换,塑造出人性内涵丰厚的人物形象,就失去了历史小说作为文学的审美属性。所以,作者王升华在吃透史料的基础上揣摩感悟,展开艺术想象,精心刻画出陆羽这一艺术
11、形象。与其他历史人物不同,陆羽既非帝王将相也非圣贤,没有开疆拓土激扬文字的文治武功,留存的相关史料也不多,况且封建社会中只有儒家学说被尊奉为正统,茶学被认为是旁门左道的杂学,想要成功塑造陆羽这一艺术形象存在很大的艺术难度。荣格指出,不同个体的性格气质、价值标准乃至心理特征都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地域与民族的文化都给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打上了文化的印记,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个体无意识的深处,经过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形成集体无意识。鉴于陆羽的一生与茶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茶文化早已渗入其文化心理的深处,因此王升华匠心独运地从茶文化角度切入,将陆羽放在唐代茶文化背景下,探讨茶文化浸润下的人格、人
12、性与人情,把握其内在的心理、情感和欲望,将陆羽淡泊宁静的人格与茶叶高雅脱俗的品格融为一体,成功塑造出茶人的艺术形象。茶树生长于自然,受天地精华,承甘露滋润,其性清净温和,本草木部记载:“茗,苦茶也,味甘苦,微寒,无毒。”茶叶超凡脱俗的品性被赋予特有的文化意义与人文色彩,象征着淡泊宁静的文化人格,成为陆羽毕生追求的理想人格。陆羽在茶经开篇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要求茶人要不尚空谈躬身实践,“俭德”要求茶人不羡名利淡泊明志,综观陆羽的一生正是以茶叶所象征的人格来要求自己。茶圣陆羽再现了陆羽的传奇人生,陆羽自幼被父母抛弃,幸被龙盖寺僧智积大师收养,童年的艰辛使陆羽
13、形成了坚韧执着的性格。少年陆羽在寺院不仅承受繁重劳役,而且备受欺凌,对茶学的痴迷使他毅然拒绝恩师的人生安排,不想一生过着枯燥无味的苦行僧生活,逃离寺院追寻茶人之梦,显现出少年陆羽敢于追求自己人生的实践精神。陆羽先后得到李齐物、崔国辅的提携与相助,师从邹夫子学习儒学经典,但是陆羽却无心科举,为执着追求茶人的梦想,再次辜负了崔国辅的厚望:“大人,官场险恶,晚生无心涉足其中,我想走一条自己的路,此生以身许茶,一辈子致力茶事。饮茶己有千年历史,大唐茶业更为兴盛,却无经典问世。与茶相伯仲的酒药材,都有人研究,唯茶还是空白,陆羽想来填补这个空白,望大人成全!”陆羽以实践出真知的务实精神,开始考察全国重要产
14、茶区,先赴义阳城寻访毛尖苦学茶技,再到金州学习贡茶的制作技艺,又南下剑南道探寻蒙顶黄芽和石花茶,考察峡州的碧涧和明月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凭借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陆羽掌握第一手的地理、气候、土壤、水质、植物学知识,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陆羽从事茶事考察数十年,一路荒餐野宿栉风沐雨,经历重重坎坷与艰辛,耗尽毕生精力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茶经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茶叶的种植技术、制作方法与冲泡技艺,首次将茶叶的使用从功能层面上升到审美层面,标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它的问世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精髓,更是陆羽实践、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结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依然
15、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除了“精行”,陆羽的文化人格还表现为“俭德”。茶性简清心神,生长于远离尘嚣的深山野林之中,如同竹兰梅菊一样,象征秉性高洁不入俗流的品格,文学作品历来以茶性来比喻淡泊宁静的君子,朱熹认为“江茶如伯夷叔齐”,张械比喻“腊茶如台阁雅士”,苏轼叶嘉传以茶的自然品性赞颂叶嘉“风味恬淡”。陆羽曾作六羡歌:“不羡黄金垂,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这首诗歌可以看作陆羽俭德精神的自白,他不向往荣华富贵,也不在乎科举功名,念念不忘的却是流向竟陵城的西江水,因此陆羽选择恬淡朴素的隐居生活,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茶学的研究之中。同时代的文人大多受到儒家修齐治
16、平思想的影响,痴迷于科举仕途,以博取功名利禄,实现荣华富贵封妻荫子的人生价值。而陆羽却反其道而行之,既不参加科举考试,也不逢迎权贵,甚至朝廷任命其官职,陆羽也坚辞不就,而是回归山林与茶结缘,陆羽这么做并非博取清名,而是不为外物所拘的恬淡本性使然。陆羽致力于茶学的一生不仅展现其超凡脱俗的道德修养,也向读者敞开了一个更深层的精神世界:博大精深的茶学文化给予陆羽精神的力量,赋予陆羽独来独往的勇气,使陆羽敢于冲破一切束缚,摆脱庸俗常规的人生,以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世间一切,全身心沉浸于他所喜爱的茶学文化之中,自始至终以精行俭德的人格精神要求自己。三、茶道:大唐茶文化的精魂“道”是古代思辨哲学的重要概念,
1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这一概念体现出古人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以及对天地万物规律的抽象概括。“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皎然的诗歌饮茶歌消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从三个层面生动阐释了饮茶的三种境界:生理层面的解渴、审美层面的愉悦与哲理层面的顿悟,诗中所谓“得道”是通过品茶感悟茶道,茶道既非制茶之道也非煮茶之道,而是以茶为媒顿悟人生之道。正如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所说:“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人通过品茗涤荡心灵感悟人生,最终达到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茶道精神是茶文化
18、的灵魂,包含着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生存本质的反思以及超越时空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哲理内涵,体现出博大深邃的茶学思想。(一)人格的自我完善。儒家文化以“仁义”为内核建立复杂的道德体系,比如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勇、节),如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茶道把儒家思想追求的人格完善融入其中,茶经开篇指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一生严格以茶道中的德行准则要求自己,心系天下苍生,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力求达到慎独的境界,新唐书评价陆羽:“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不仅
19、如此,陆羽结交的朋友也是品行高洁的君子雅士,茶圣陆羽塑造出众多重情重义的名士形象,如忠肝义胆为民请命的颜真卿、慧眼识珠提携后进的李齐物、佛学深厚淡泊名利的皎然、秉性正直至死不悔的刘长卿等,他们酷爱茶文化,追求真善美,尊崇独立人格,向往精神自由,道德品行在幽幽的茶香之中陶冶升华,他们与陆羽的友情正如清新淡雅的茶叶,没有丝毫的世俗污浊气息。(二)中正和谐的品质。茶叶性情平和,唐人斐汶茶述云:“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认为茶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庸曰:“和者,天下之大道也”,因此中正和谐成为茶道的文化品格,这不仅体现为茶叶品性、煮茶之水、烹茶火候的茶艺层面上
20、,中国茶道更表现为儒、道、佛文化精髓的融合统一。比如中正源于儒家文化,指的是做人处事自然适度不偏不倚,才能达到内外的和谐,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茶道很好地借鉴儒家的中庸思想,煮茶火候既不能太猛也不能太小,投茶时机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饮茶之人既要听从别人的意见又不能丧失自己的立场。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所提出,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是和谐一体的,但是由于体制规范的束缚,人类丧失了自然本性,因此只有将主体融入天地自然之中,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茶道汲取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茶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之美,茶圣陆羽描绘的文人雅士在自然山水中品茗,沉醉于天人和谐共生的超凡脱俗境界。禅宗认为万物皆有
21、佛性,众生心性本净,但为俗念妄想所遮蔽不能显露,只有修心养性坐禅入定才能参悟佛性。坐禅需要摒除杂念,而茶的降火、提神、解毒等功用有助于安神,所以自古以来茶道与佛学融为一体。茶圣陆羽塑造了皎然、智积大师等佛教徒形象,他们都酷爱品茶、借茶参禅,将茶性与佛性融合统一,折射出唐代盛行的禅茶文化。(三)恬淡平静的心态。茶叶口味恬淡品性简朴,如何才能从淡淡的茶汤中体悟生命?如何从茶艺活动中陶冶情操?所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中国茶道从千百年来的茶艺实践中总结出“茶须静品”的真理。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张籍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世途烦嚣,诗人士大夫久处期间,则又不耐其扰,
22、遂亦不得不往游禅林,借茶求静,暂解尘网”;苏轼汲江煎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上述引文描绘出清幽虚静的饮茶心境,表达了古人对静谧闲适生活的向往。因此,茶圣陆羽塑造的众多人物如陆羽、皎然与怀素,都殊途同归地把心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途径,他们淡泊名利摒弃浮华,排除私欲杂念,让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境,以保持内心的恬淡与宁静,在虚静的心态中实现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在陆羽看来,饮茶只有使人的精神进入无欲无求无得失的虚静状态,才能虚怀若谷明察秋毫,才能以更坚韧的毅力去追寻茶道精魂。茶叶集大自然之灵气,载天地之精华,品性温润平和,味道幽香苦涩,这些特性天然契合了传统文化内涵,诸如儒家的中庸平和,
23、道家的清净无为,佛教的寂静淡泊。因此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以陆羽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升华到哲理层面,将佛儒道文化精髓融入其中,提炼出中国特有的茶道精神,堪称东方古典文化的典范。四、结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整体转向以及文化研究热的勃兴,历史小说从狭隘的阶级论走向开放的文化视野。综观当代历史小说,无论是杨书案的溯源中国文化系列小说,如炎黄、孔子、老子、孙子,还是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刘斯奋的白门柳、唐浩明的曾国藩,诸多作品的文化书写较多集中于传统佛儒道文化,而以茶文化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近乎于空白。王升华茶圣陆羽的出版则填补了这一缺失,茶圣陆羽把握住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以茶圣陆羽创作茶经为叙事切入点,将盛唐历史与茶文化有机交融,描绘出一幅大唐茶文化的风俗画卷。作者王升华凭借深厚的茶文化知识积累,以尊重历史的严谨创作态度,考证出唐朝不同茶叶的产地、采摘时间、烤制手法、色泽外形,全面再现唐朝采茶、制茶、烹茶、饮茶的具体程序,涵盖了内涵丰厚的茶文化体系,如茶道、茶礼、茶艺、茶食、茶器、茶歌、茶诗等,复活了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大唐茶文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