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9201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docx(6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一2035年)公开版总则1第一章明确功能定位,落实规模管控要求2第一节明确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2第二节严格落实分区规划管控目标3第二章严守生态底线,实现山水共生、林田辉映5第一节构建“蓝绿交织”的乡镇生态空间格局5第二节生态要素规划引导与管控7第三章加强全域空间管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10第一节强化刚性约束,落实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制10第二节优化完善全域空间结构,明确国土空间分区管控11第四章统筹自然资源要素,加强土地用途管制14第一节非建设用地用途分类及管制14第二节建设用地规划用途及管制17第五章完善产业体系构建,引导产业空间布局20第一节产业发展定

2、位及体系构建20第二节引导产业空间布局,保障产业用地供给21第六章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建设美好人居环境23第一节村庄布局与分类引导23第二节打造美丽乡村建设24第七章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特色风貌小镇25第一节传承保护历史文化资源25第二节特色风貌塑造与设计管控26第八章围绕“七有”“五性”,提升基础服务设施保障能力31第一节城乡统筹的民生服务体系31第二节坚韧稳固的公共安全体系35第三节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37第四节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40第九章规划管控与引导44第一节划定用途管理复区44第二节科学划分功能片区46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48第一节开展全域全要素土地综合整治48第二节提出生态

3、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53第三节有序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55第四节建立实施保障与体检评估机制55附图58第1条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发挥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对于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第2条规划范围北石槽镇位于顺义区西北部,北邻怀柔区桥梓镇,西接昌平浅山区,距北京市中心约40公里,距顺义新城约15公里。本次规划以顺义区北石槽镇行政辖区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244平方公里。第一章明确功能定位,落实规模管控要求紧密围绕顺义区建设港城融合的国

4、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建设以文化创意、田园体验为引领的休闲度假区,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的宜居特色小城镇。第一节明确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3条功能定位深化落实顺义分区规划对北石槽镇的功能定位,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以文旅产业发展为引领,以城乡和谐宜居为目标,将北石槽镇建设成为“浅山水脉共生镇、文旅休闲共融镇、活力宜居共享镇”。1.浅山水脉共生镇:北依浅山生态屏障,中部京密引水渠蜿蜒而过,蓝绿交汇、增绿护蓝,坚持生态底线思维,保障首都生态和水源安全,打造首都东北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2 .文旅休闲共融镇: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积极

5、培育田园休闲产业,营造京承高速公路沿线的休闲度假节点和大都市周边田园慢生活的体验地,成为北京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示范。3 .活力宜居共享镇:高质量推进镇中心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镇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化进程,建设活力宜居的特色小城镇。第4条发展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落实“平原新城看顺义”的目标要求,立足生态环境、交通区位优势,厚植绿色宜居的生态底色,将北石槽镇打造成为绿色创新发展、田园休闲、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小城镇。第二节严格落实分区规划管控目标第5条加强规划人口规模管控,稳步推进本地城镇化严格

6、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调控目标,结合北石槽现状人口情况及发展趋势,综合研究确定北石槽镇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10万人。第6条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严格落实分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到2035年,全镇域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20平方公里。第7条留足远期发展用地,保障小城镇发展空间为承接中心城区及顺义新城适宜功能预留用地空间,合理调控建设时序和供地结构,规划落实0.60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用地。第8条加强建筑规模总量管控,预留弹性建筑规模指标严格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总建筑规模,加强全镇建筑规模指标统筹利用,到2035

7、年,本镇规划建筑规模总量为240.0()万平方米。第9条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指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规划计划管控力度,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规模指标。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的划定和管理,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1平方公里(约0.8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1平方公里(约0.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约0.60平方公里(约0.09万亩)。第二章严守生态底线,实现山水共生、林田辉映紧密围绕顺义区打造蓝绿交融的全域绿色空间体系

8、,构建“一带三廊”全域绿色空间结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区域生态文明的目标,将加强“山、水、林、田”生态要素的系统治理与管控,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强化生态屏障功能。第一节构建“蓝绿交织”的乡镇生态空间格局第10条深化落实全区“一带三廊”的绿色空间体系北石槽镇地处顺义区“一带三廊”全域绿色空间体系的北部生态走廊,是顺义区北部生态绿廊的重要节点,是打造区域大型生态廊道、生态要素与城镇空间相互交融的总体环境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平原生态景观,发挥屏障功能,防止城镇连片发展、无序蔓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落实分区规划,突出北部生态走廊森林景观和大地景观营造,保障镇域森林覆盖率,提升整体景观风貌

9、。保障镇域森林面积,打造集中连片的大型森林斑块,重点营建临水生态绿廊,建设高品质田园绿色空间。第11条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明确生态重点管控区以山、水、林、田等各要素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水源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划定生态控制区。其中重点管控区包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永久基本农田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及河流水域;一般管控区包含林草保护区、水域保护区。第12条确定生态空间格局,划定生态功能分区构建镇域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水、林、田各类资源要素,着力建设蓝绿交织、绿廊贯穿的绿色生态空间,构建以河流水系、道路绿带、城镇绿道等为连接骨架的“一带、三区、四廊、

10、多园”的镇域生态格局。1 .一带:京密引水渠生态绿带京密引水渠生态绿带串联重点生态公益林地、河流、田园绿地等重要生态斑块,形成沿渠两侧的生态田园绿带,发挥延续顺义区绿色空间体系北部生态走廊的生态屏障功能。2 .三区:休闲游憩区、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1)休闲游憩区:是自然及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通过保护修复提升景观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与生产休闲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一三产融合发展。(2)生态保护区:以镇域东北部重点生态公益林地为基础构建生态保护片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林地和水域。通过景观风貌的保护修复,田、路、林、村等要素的综合整治,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生态价值能力的提升。

11、(3)农业生产区:为大面积农田耕地。通过优化耕地布局,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农用地多功能复合利用,实现农业产业链扩大;同时,保护修复提升景观风貌,注重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特征的保存与延续,营造有别于城市的乡村风貌。以现代农业为导向,发展近郊都市农业及品牌化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农业绿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以绿色增产增效为目标,推进传统农业与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结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3 .四廊:小沙河生态廊道、白浪河生态廊道、牧牛河生态廊道、小中河生态廊道以贯穿镇域南北的河流水系为骨架,构建镇域蓝绿空间格局,形成蓝绿交汇的生态带。开展四条生态廊道

12、的修复与治理,通过河道生态修复与水体污染治理、绿地斑块整合、河湖水源涵养等构建生态滨岸体系,实现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4 .多园:农业园区及绿色开放空间以现状园区为基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依托现状保留绿地斑块,形成功能复合多元的绿色开放空间。第二节生态要素规划引导与管控第13条加强山体保护,尊重山水格局与自然风貌北石槽镇位于浅山交界地带,是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规划应加强对自然山体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加强对山脚线的保护,避免村镇建设造成开山毁林,新建项目严格避让山脚线保护范围。第14条加强水体保护,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明确镇域水域管理线,划定镇域内河、渠管

13、理和保护范围线。主要包括京密引水渠、轮牛河、白浪河、小中河、小沙河、七干渠、三号线、东水西调。加强河、渠水域生态空间管控,对河、渠管理范围内用地实施严格的空间用途管制,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第15条加强林地保育,提升生态价值效益按照林地成网、经济林成片、重点生态公益林地与生态敏感区相结合的原则,保留现状林地,划定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海绵城镇建设目标要求,在满足林业发展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筛选出抗污染能力强、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乡土树种,充分发挥植物的净化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污染程度。第16条优化农田空间布局,实现耕地功能复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规模底线

14、,稳定基本菜田和口粮田面积,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地生态功能。不断优化结构布局,在保证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原则下,优先置换碎片化林地,保障农田及园地集中连片布置。同时,在周边规划一般农田,在空间上科学引导农业聚集,提高生产效率。第17条加强各类生态要素统一保护和综合整治针对不明确其未来生态用途的其他农林混合用地,原则上规划期内根据“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原则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第三章加强全域空间管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落实顺义分区规划确定的“两线三区”,衔接落实全市“三区三线”划定成

15、果,对镇域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刚性传导和落地,生态控制区面积适当提高,进一步巩固了区域生态格局。第一节强化刚性约束,落实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制第18条坚持生态优先,提高全域生态空间品质深化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生态控制区,北石槽镇生态控制区占全镇总面积约59.42%,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永久基本农田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及河流水域。第19条严守生态底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全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全镇总面积约6.54%,主要包括京密引水渠及其两侧100米保护范围。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

16、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保障生态用途。第20条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任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约4.81平方公里(约0.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面积约0.60平方公里(约().09万亩)。第21条明确限制建设区,分类施策管控与治理深化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北石槽镇划定限制建设区占全镇总面积约33.46%,合理预留一定规模的有条件建设地区,逐步落实限制建设区内建设用地腾退和绿化措施,引导集体建设用地腾退减量后的集中集约利用和村庄布局优化。逐步推进限制建设区向生态控制区和集中建设区转变。第22条

17、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有序引导城镇建设深化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集中建设区,结合规划道路,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局部优化,划定集中建设区占全镇总面积约7.12%,包括镇中心区和李家史山产业组团及战略留白用地。各类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原则上应在集中建设区内进行布局和建设,积极推进集建区内存量建设用地更新改造、升级利用,提高城镇空间环境品质。第二节优化完善全域空间结构,明确国土空间分区管控第23条明确全域空间结构综合北石槽镇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在镇域范围构建“一带、一轴、两心、多点”的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一带:以京密引水渠为主要的“生态保护带”,在京密引水渠生态防护要求下,统筹镇域

18、生态空间格局和总体景观结构。2 .一轴:依托天北路交通线打造穿越镇区、连通南北的绿色发展轴,实现镇域综合配套服务的功能,展现镇区形象。3 .两心:依托镇中心区形成镇域综合服务核心;依托李家史山产业组团形成绿色创新发展引领下的产业提升拓展核心。4 .多点:集中建设区外围精心打造的多个美丽乡村节点,及以文旅休闲、田园观光、体育运动为主的一三产融合的产业节点。第24条加强建设空间规划布局优化与功能引导1.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全镇城乡建设空间约5.08平方公里,其中集中建设区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2.14平方公里,集中建设区外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2.94平方公里。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预留城乡

19、建设用地指标,结合农村地区农业设施、乡村设施等建设需求逐步落实具体用地布局。2.保障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全镇划定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约2.81平方公里。第25条优化非建设用地用途分区全镇共划定非建设空间约24.56平方公里,包括水域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林草保护区、生态混合区、有条件建设区五类非建设用地用途分区。水域保护区以水资源生态保护为主导用途,主要包含京密引水渠、轮牛河、白浪河、小中河、小沙河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对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地块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并对其他土地实施特殊管制。林草保护区以生态林保育和林业生产为主,包括生态公益林、生产林以及直接为林生

20、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设施用地。生态混合区以农业活动、生态保育为主,鼓励农用地复合利用。有条件建设区在不突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以用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或机动指标落地。第四章统筹自然资源要素,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完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和重要生态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及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河流、湿地、山区生态保育,大力开展非建设空间生态修复,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第一节非建设用地用途分类及管制第26条加强非建设用地用途管制1.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期末,全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约4.81平方公里(约0.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不得随意调整。除法律规定的

21、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的除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巩固划定成果,规划期间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正面清单,进行严格保护。2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用地规划期末,全镇永久基本农田储备用地约0.60平方公里(约0.09万亩)。规划期间,优先启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用地的土地整治项目,经验收合格的新增耕地可以调整补充为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先补后占、量质并重”原则,补划后的管控标准与永久基本农田一致。3 .一般农田规划期末,全镇一般

22、农田面积约2.55平方公里(约0.38万亩),规划期间,结合村庄水网路网分布情况,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农田,适当考虑景观异质性,发挥农田粮食蔬菜生产、调节局部小气候、防风固沙等多重功能。4 .重点生态公益林地规划期末,北石槽镇重点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约10.8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内的现状建设用地原则上应逐步调整退出并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未经批准禁止占用重点生态公益林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禁止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各类森林公园等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特殊用地建设必须占用的,需做好选址论证,并满足林地占补平衡相关要求。5 .一般林地规

23、划期末,北石槽镇一般林地面积约2.94平方公里。规划期间,一般林地需满足林业等相关部门规定后方可进行转用,规划期间实施负面清单制度。除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外,其他建设行为应尽可能避让。在一般林地范围内进行的资源开发应采取安全的环境保护措施,工程建设项目则必须在可行性研究时,同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6 .园地规划期末,北石槽镇园地面积约0.80平方公里。规划期间,根据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允许园地与其他地类进行转用。7 .牧草地规划期末,北石槽镇牧草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应当不占或者少占草原;确需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

24、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8 .河流水域规划期末,北石槽镇河流水域面积约1.0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牝牛河、白浪河、小中河、小沙河。规划期间,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非法采砂。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符合河道整治规划和水务发展规划,保证水域面积与数量不减少。河道蓝线内用地用途应为水域用地,确保河道行洪排水安全。9 .沟渠坑塘规划期末,全镇沟渠坑塘面积约0.30平方公里,规划期间,保障沟渠排水畅通,维护农田水利设施功能。10 .其他农林混合用地规划期末,北石槽镇其他农林混合用地面积约0.48平方公里,规划期间采用负面清单管理,分类型提出不允许准入的用地(项目)类型。已有的农业生

25、产用地鼓励逐步退出并恢复生态用途,确实不能退出的,允许进行土地复合利用,实行轮作休耕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零星建设用地除直接用于生态保护外,鼓励逐步退出并恢复生态用途;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用地面积。第二节建设用地规划用途及管制第27条集中建设区内城乡建设用地1 .镇中心区及产业组团用地充分衔接分区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细化和落实开发边界内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北石槽镇集中建设区分为镇中心区组团和李家史山产业组团,共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2.14平方公里。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宜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重点保障三大设施的原则

26、,规划适度提高城市公园及绿地开敞空间占比,在不突破开发强度前提下,引导建设项目在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布局。规划为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非建设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继续保持原有用途。2 .战略留白用地规划区级战略留白用地主要位于镇中心区西侧、北侧以及东部产业组团。规划战略留白用地的现状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按原用途使用;现状建设用地需按规划推动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留白用地需按程序经市政府批准后启动实施。战略留白用地主要为北石槽镇远期承接市、区级产业功能转移以及重大项目落地预留发展空间,原则上2035年前不予启用。3 .动态留白用地规划镇级动态留白用地主要位于镇中心区,天北路东侧和京密引水渠

27、北侧。第28条集中建设区外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建设区外城乡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宅基地、集体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零星国有建设用地。1.村庄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为整治完善及特色提升型保留村庄内农村居住、公共服务和集体产业用地等。村庄建设用地应充分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需求,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完善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土地资源整理方式推动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实现用地减量的同时保障村民长久收益。规划村庄建设用地需占用非建设用地的,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继续保持原有用途。2.零星国有建设用地现状国有建设用地规划予以保留,并做好土地确权工作,积极探索政

28、府收购上市、政企合作再开发、权益主体自主转型等多种方式,健全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各方参与更新改造的积极性,推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的提质更新。第29条特交水建设用地1.对外交通及设施用地对外交通及设施用地包括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加快推动怀昌路(西下路东延段)、天北路等对外交通干线优先建设实施,加强镇区对外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保障京沈客专、北部货运通道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2.特殊及其他建设用地特殊及其他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军事、安保、殡葬设施、水工建筑用地等。第五章完善产业体系构建,引导产业空间布局落实顺义区建设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构建“3+4+1”产业体系的要

29、求,将围绕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文化+”战略,以服务大都市居民农产品和休闲需求、彰显乡村山水林田特色为目标,促进文旅休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的融合发展。第一节产业发展定位及体系构建第30条明确产业发展定位落实分区规划对于北石槽“重点发展文创旅游、现代农业”的产业定位,立足新时期北京市、顺义区整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构建北石槽镇以文旅休闲为主导、科技创新服务为支撑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第31条产业体系构建北石槽镇的产业发展应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变生态资源为产业吸引动力,对接北京都市人群消费需求,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产业拓展;空间上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协同周边产业要素,借

30、助周边的新兴产业资源,以创新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主一支撑”的产业体系。依托生态资源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科技、自然、生活高度和谐的绿色创新产业环境。1 .主导产业:文旅休闲产业整合一三产资源,打造丰富的都市微度假产品体系,借助生态优势和休闲基础,重点完善运动、文化、农业、研学及配套服务,使北石槽镇成为京承线路上的休闲节点。2 .支撑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产业以产城融合为核心,把握周边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发挥文旅休闲服务优势,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与文旅休闲潜力,搭建科技协同创新服务组团,布局开发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功能,全面赋能北石槽镇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引导产业空间布局,保障产业用

31、地供给第32条构建“一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结合产业发展和空间规划,构建“一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1.一核:以镇区为核心,协同支撑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区、中德产业园等周边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区,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在现有科技产业基础上,如现有航空装备研发、公卫数字政务等注册类科技企业,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类企业持续落地,打造以镇中心区为核心的科技协同创新服务组团。3 .两翼:围绕当地产业资源,东部突出运动和农业休闲特色,西部突出文化休闲特色,同时打造相关产业配套。东翼,以生态农业园和综合运动场为基础,升级酒庄体验馆、亲子乐园等业态,围绕农业和运动主题丰富休闲体验,协同周边医药产业,突出健康主

32、题;西翼,围绕御杏文化、精品果蔬采摘、凤凰山潮源洞等资源,多点布局运动、研学、文化休闲项目,形成整个镇域的复合型特色休闲体系,突出文化主题。统筹生态空间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及基本农田储备用地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一般农田、园地和其它农林混合地为果树生产保护区,发挥精品农业项目带动作用,逐步建成农产品特色品牌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33条保障产业用地供给一产方面,镇内一三产融合较早,初步形成精品农业发展态势。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等生态保护要求,整合农地种植,引导粮食、果树、特色农产品种植向精品农业发展。围绕精品农业项目,优化空间布局,精准少量供应产业用地,保障农业产业链条向休闲体验和景观展览等方向

33、延伸拓展。二产方面,伴随传统印刷业逐步腾退,航空装备研发、公卫数字政务等小型注册类科技企业逐步落户,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区位、生态及交通优势对高附加值产业吸引的作用,规划应严格把关产业准入,完善各类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优先保障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创新配套服务产业用地供应与建筑规模分配。三产方面,围绕生态农业项目、文化休闲项目,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及运动、休闲等功能业态提供资源,统筹利用集体产业用地,结合“一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精准投放指标,最终形成集休闲度假与都市田园慢生活于一体的活力小镇。第六章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以顺义区建设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为目标,发挥辐

34、射带动河西地区城乡协调、绿色创新发展的作用,将引导镇中心区的部分村庄有序实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第一节村庄布局与分类引导第34条构建“镇中心区一产业组团一美丽乡村”的镇村空间体系结合北石槽镇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地构建“镇中心区一产业组团一美丽乡村的镇村空间体系。1.镇中心区:位于镇域中部,是全镇的城镇化区域,为全镇提供综合服务与公共服务。2 .产业组团:以李家史山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绿色创新发展产业组团。3 .美丽乡村:镇区外保留村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完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第35条村庄分类引导与实施规划将北石槽镇现状村庄

35、划分为城镇集建型村庄、特色提升型村庄、整治完善型村庄三类。城镇集建型村庄坚持有序引导、减量发展原则,按照棚户区改造的方式推进村庄城镇化,在镇中心区内实施集中安置。特色提升型村庄应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为原则,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延续和村庄整体风貌引导。整治完善型村庄应以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重点。结合宅基地原地微循环整理、集体产业用地腾退集约,实现村庄环境品质提升、产业升级更新。第36条校核村庄规划,细化指标分配本次规划重点与已批村庄规划情况进行衔接,校核优化村庄边界,统筹安排村庄建设指标,保证总量控制前提下,明确各行政村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第二节打造美

36、丽乡村建设第37条村庄建设组团根据村庄区位条件、要素禀赋,按照集中连片、城乡联动发展的原则,统筹建设“文化研学休闲型、林田观光型、林田观光型”三个美丽乡村组团。第38条搭建镇级集体产业用地资源整理平台参照全市乡镇统筹利用集体产业用地试点工作,创新土地利用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联营联建,收益共享”原则,鼓励搭建镇级集体产业用地资源利用平台。第七章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特色风貌小镇落实顺义分区规划提出传承历史文脉,打造滨水田园城市特色的要求,北石槽镇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加强对小镇空间格局、整体风貌、文脉传承等的规划引导和管控。第一节传承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第39条

37、历史沿革与行政归属北石槽、南石槽、东石槽三村为本区域最先形成的村落,元代时北石槽地区格局初步形成,历经明、清两代发展,经由民国与近现代的沿革与继承,逐步形成了一镇十六村的基本地理格局。在行政归属上,北石槽地区清时隶属顺义县,民国及建国初期属顺义县下属区,后经多次行政变革,现为北京市顺义区下属镇。第40条历史文化与特色挖掘尊重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规划落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武各庄关帝庙、寺上村谛兴寺、良善庄村凤凰山潮源洞;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传承保护以营尔村的御道文化、西赵各庄的花会文化、南石槽村的行宫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历史遗产。加强历史建筑与特色建筑的保护利用相结合,严格落

38、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要求,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审批手续。针对工程建设,建议方案稳定、现场条件具备后依法申报,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前需做好地下文物保护预案,施工中若发现地下文物,需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通知属地文物部门。第二节特色风貌塑造与设计管控第41条尊重村落肌理与特色风貌规划保留典型的自然村庄肌理。院落形式采取合院式南向院落;建筑风格以北方传统民居为主;建筑形式为硬山、双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暖色系、灰色系为主要色彩。第42条保护乡村山水格局与复合肌理镇域北靠浅山山脉,南依京密引水渠,东至怀柔水库,西接大杨山,规划以农、林斑块为基质,水系路网为骨架,

39、结合“两心、多点空间结构,共同构成北石槽镇“水清、林绿、田丰、产融”的复合肌理,呈现出山清水美、多层次的山水格局基底。第43条塑造镇域特色风貌镇域总体风貌属于田园城镇风貌区。依托环境景观及华北平原建筑特色,结合农田林网、河湖水系、绿道网络、镇村群落建设,形成“城成团、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田园城镇风貌。整体镇域风貌管控致力于整合资源环境与区域文化传统,同时顺应自然生态脉络,促进环境与城镇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第44条构建城乡融合,丰富多元的绿地体系1 .构建类型丰富的休闲生态绿道网络结合生态要素研究与现有路网形成镇域两级绿道体系,设置主环线特色风貌骑步行混合绿道,串联生态农业体验特色节点。

40、串联重要生态景观绿廊,完善绿道体系。2 .建立多层次的全域风景游赏系统串联文化节点,构建集民俗体验、特色餐饮、历史文化游览于一身的多层次游赏体系,将凤凰山登山步道纳入游赏体系,带来多元多角度的文化历史体验。建立多层次的风景游赏系统,串联运动休闲、农业体验、生态景观斑块、历史人文等特色节点,打造一日精品游线、两日周末游线、骑行环线等特色游线,向游客全方位展示北石槽历史人文特色与生态风貌特色。3 .打造丰富的公共绿地开敞空间构建郊野级、城镇级、社区级三级绿色空间体系。衔接顺义区绿色空间体系,依托“一带、四廊、三片区”生态空间结构,全面增加北石槽镇域绿色空间总量。划定包括公园绿地、生态绿地在内的绿地

41、系统,保障绿地有序实施。郊野级绿色空间包括京密引水渠生态带、牝牛河生态廊道、小沙河生态廊道、小中河生态廊道、白浪河生态廊道、七干渠生态廊道;城镇级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包含:临渠慢行步道、城镇交通绿廊、文化公园与生态公园、游园;社区级绿色空间包括社区公园、小微绿地。通过多层级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蓝绿交织、水田交融的田园城镇特色生态风貌。大力实施村镇绿化工作,重点开展村庄公共休闲绿地、绿荫村路示范建设,实现村庄居住区林木绿化率提升。至规划期末,力争每个村庄有1处公共休闲绿地。第45条提出风貌管控要求1.总体风貌结构规划建设“一核一带、五廊五区、多节点”的总体风貌结构。一核,为北石槽镇中心区风貌核心

42、;一带,为京密引水渠风貌带;五廊,分别为白浪河生态廊道、牧牛河生态廊道、七干渠生态廊道、小沙河生态廊道、小中河生态廊道;五区,分别为滨水风貌区、生态浅山风貌区、生态农业风貌区、生态休闲风貌区、城镇村庄建设风貌区;多节点,包括休憩度假节点、生态观光节点、历史文化节点。4 .分区管控(1)滨水风貌区营造水系自然生态环境,强调景观性、生态性、亲水性,结合生态滨岸系统设置景观走廊及滨河绿道。以延续原有滨水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景观要求为管控原则,构建生态滨岸系统,充分发挥水系空间优势,打造人水和谐、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空间,形成相互协调,各具特色的滨水岸线。(2)生态浅山风貌区充分利用西北部浅山景观,打

43、造以自然养生为名片的历史人文、休闲旅游风貌区。结合现有特色节点,细化风貌管控,对浅山特色的自然要素采取低干预的生态修复手段。保护生态本底,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增加大型绿色生态斑块,整合碎片化田园空间,营造丰富多样的林田景观。优化提升、串联融合特色景观资源。(3)生态农业风貌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聚集性形成集中连片的农业景观斑块,营造浓厚的农耕特色景观,打造以田园体验为特色的生态农业风貌区。以加强农业生态空间利用,塑造多样化农业景观为管控原则,构建多级景观网络,保护生态肌理,加强生态空间利用,形成林田交织的农业田园风貌。(4)生态休闲风貌区结合耕地提质和林地生态修复营造林田错落的景观肌

44、理,打造具有生态自然特色和休闲游憩功能的游憩节点,展现绿色、活力的乡村旅游特色。以串联区域休闲节点,突出区域风貌特色为管控原则,以休闲游憩的功能定位为实施导向,在非建设空间的景观风貌区打造上融入主题元素,引导镇域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将乡村空间与自然风貌有机融合,在镇域南部形成以田园生产为基础的休闲农业风貌区。(5)城镇村庄建设风貌区建筑形式、色彩风貌等延续城镇原有空间肌理,对存量建筑进行改造提升,达到镇区、村庄、产业风貌有机协调。村庄建设风貌管控:村庄现状整体呈现集聚式院落布局,低层高密度,建筑以红、灰色坡屋顶为主。风貌管控以形成现代田园式乡村为目标,尊重现有肌理,协调建设风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45、。城镇建设风貌管控:北石槽镇区与生态浅山风貌区相邻,为与自然山脊线构成的自然天际线相协调,片区群体高度不宜过高;整体基准高度为18-24米,局部不超过36米。建筑组团以突出宜居特色小镇功能,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为管控原则。李家史山产业风貌管控:李家史山产业区风貌整体上应与周边村庄林田风貌相协调,呈现舒缓延展、疏密有致的天际线趋势。现状以单层、多层厂房建筑为主,新建建筑布局应与保留建筑协调统一,完善主要街廓的连续性与秩序感;同时,临河建筑应充分利用景观优势,在建筑界面的形象塑造与空间场所进行滨水特色化设计。第八章围绕“七有”“五性”,提升基础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的需求,围绕“七有”

46、“五性”,以绿色、韧性、安全为目标,不断提高本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和基础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构建均衡优质、便捷高效、绿色共享、安全稳固的服务设施体系。第一节城乡统筹的民生服务体系第46条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城乡服务全覆盖按照“布局均衡、因地制宜、科学配置”的原则,统筹布局镇域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一核心、三组团”的布局,实现城乡服务全覆盖。“一核心”为北石槽镇中心区,为全镇提供公共服务。“三组团”发挥镇村两级公服设施服务能力,为组团内提供公共服务,构建镇域西部、北部、东部三个乡村公共服务组团。第47条建立优质、均等、公平的教育体系保障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增大学前教育供给,提升公办幼儿园比

47、例,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提升乡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统筹考虑集中建设区和周边村庄的就学需求配置教育设施,均衡城乡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基础教育设施6处,其中规划幼儿园4处,小学、初中各1处。增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和教育部门合作设立村办园,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服务。第48条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公益性,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本次规划新建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各村应结合村庄规划,安排村卫生室、医疗站等村级医疗卫生设施,保障全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第49条建立服务多元的养老助残体系落实顺义区养老服务发展目标,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围绕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民生重点保障对象,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服务多元的养老助残体系。规划保留现状南石槽村养老设施,规划新增镇级机构养老设施1处。落实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升级需求,建设农村幸福晚年驿站等养老服务设施。第50条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建设层次分明、满足不同需求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