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课件).ppt(19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目 录,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 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一单元 概述 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第六节(上)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第六节(下)人际沟通 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2、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第二单元 婚姻 第三单元 离婚 第四单元 家庭,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心理学,社会学,第一节 概 述,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三种研究取向,第一节 概 述,1875年 谢夫勒(德国)首次在现代意义上提出了“社会心理学”概念1908年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物
3、简介:麦独孤威廉(McdougallWilliam 1871-1938)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出生英国,卒于美国。1890年毕业于曼切斯特大学。18901894在剑桥大学学医,获学士学位,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9年随剑桥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峡列岛考 察土著人生活,回国后师从德国G.E.缪勒学习心理实验技术。1900年认伦敦大学讲师。1904年改任牛津大学心理哲学讲师。1920年赴美国哈佛担任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1927年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直至去世。麦独孤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指出: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
4、,目的受人的本能来策动和维持,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著作,1908年社会心理学导论、1911年身体与心灵,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HAllport):“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他重视实验室研究法,与 W.麦独孤的本能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课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
5、群体实验、人格评估以及心理学在宗教、工业、政治和社区等方面的应用。他提出的著名理论有社会促进论和从众行为的 J 曲线假说,也即认为传统制度规范与个人人格规范不一定相吻合。人格特质是指行为的一些基本方面,用它们可以从整体上去描述和评价人。人格主要是一个社会事实。,Floyd Henry Allport 1890.08.221978.10.15,美国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逝于纽约州的锡拉丘兹。,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A 型性格与 B 型性格 A
6、型性格,简称 A 型,指具有竞争性、强烈的包袱和很强的时间紧迫感,十分关心工作细节等心理特征的一种性格类型。B 型性格,表现为极端保守,不愿意从事冒险性工作,行为轻松、悠闲,对于时间压力漠不关心,无论干什么总是慢慢来,不与强者比较。,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95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社会行为 B社会影响 C社会意识 D本能行为(2008年5月)28、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社会意识的学科。(A)社会认知(B)社会心理(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2010年5月),90、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所影响,
7、G.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2008年5月)(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虚拟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斯特克:“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艾尔乌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三)介于二者之间的定义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
8、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K.Lewin,1936)公式:B=f(P,E)B:behave行为P:pesernnal个体E:environment个体所处的情境F:fax函数关系,B=f(P,E)(勒温,1936),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社会心理学之父”,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Kurt Lewin18901947 If you want trul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9、,try to change it.,66、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是()提出的。(A)奥尔波特(B)谢夫勒(C)勒温(D)麦孤独 32、“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的观点。(2007年5月)(A)F奥尔波特(B)海德(C)G奥尔波特(D)勒温,(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内隐),社会行为(外显),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社会层面(风俗、时尚、
10、阶层、国民性),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和情绪Social motive and emotion,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心理Group,应用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侵犯行为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群体,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希腊)康德(德国)、卢梭(法国
11、)孔子、孟子(春秋战国),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马基雅维里、霍布斯荀子,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告子(春秋战国),人性无善无恶,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形成期】,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民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 英国麦独孤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
12、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
13、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并曾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和工会领导人。冯特还继承了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的哲学讲座,直到1920年去世。享年88岁。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其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56-1862)、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演讲录(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
14、4)、心理学大纲(1896)、心理学导论(1911)和民族心理学(10卷,1900-1920)。,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至今)【确立期】,Floyd Henry Allport 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莫里诺社会测量学勒温:群体动力学研究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研
15、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多元化,“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跨文化社会心理学出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生活,20世纪 社会背景 主要课题举例30年代经济萧条 领导、舆论、谣言40年代二战 偏见、宣传、凝聚力50年代战后重建 同一性、服从60年代犯罪率上升 暴力、侵犯、利他70年代女权运动 性别与性别歧视80年代军备竞赛 竞争与合作、信任90年代多元化 多元文化与心理,33、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45、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F奥尔波特(B)勒温
16、(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37、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2006年11月(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49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2009年5月A观察 B实验 C思辩 D归纳,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 在社会心理学中,观察法是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直接观察,
17、搜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1、自然观察,例:我第一次到上海,站在上海的人民广场里,看来看去,眼花缭乱。这个行为是我们所说的观测法吗?三无:没有目的,没有程序,没有假设。比如:皮亚杰经常到幼儿园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语以及游戏等。,2、参与观察,例:怀特在1936-1940年间对美国波士顿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写成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贫民区的社会结构,是运用参与观察法的典范之作。在从事研究的日子里,怀特以“街角帮“(闲荡街头巷尾的青年)一员的身份,置身于那些青年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之中(由一个叫多克的青年带着,去赌
18、场、去教堂跳舞,甚至也学他们那样讲话,以至作者回到他原来的朋友圈中时,朋友都说他听起来都不象他自己了)。经过多年这样的参与观察,并及时记录,怀特掌握了他们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45、关于参与观察,不正确的说法是()(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二)调查法,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
19、,(三)档案研究法(四)实验法1、基本概念 自变量 因变量 信度 效度2、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论),巴甫洛夫(俄国)华生(美国)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
20、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主要著
21、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巴甫洛夫的狗,华生(1878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
22、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斯金
23、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1990),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
24、一。,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1930年和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后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几个试验,斯金纳的实验,(二)学习的机制 三种机制:联结(巴甫洛夫的狗)SR 强化(斯金纳的猫、美
25、国动物士兵)模仿(儿童的学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三)观察学习(班杜拉,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艾伯特 班杜拉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社会学习论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2010年5月(a)认知理论(b)精神分析(c)行为主义(d)结构
26、主义 5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A)新行为主义(B)认知心理学(C)发生认识论(D)精神分析论,二、社会交换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一)简史,创始人:霍曼斯(G.Homans,1950)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蒂博特(J.Thibaut)及凯利(1959),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以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B.F.Skinner和AlbertBandura的行为心理学;Thibaut和Kelly的社会心理学。,霍曼斯(1950)和蒂博特及凯利(1959)验证并精确表达了付出与回报这一对
27、概念,并且分析了它们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Gouldner在1960年首次将这一行为理论命名为社会交换。Altman和Taylor(1970)进一步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Roloff(1987)运用Gouldner的交换准则提出了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行为公理。,霍曼斯提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获得的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
28、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三、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个体对事
29、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
30、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四、精神分析论,(一)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世纪末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
31、,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
32、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潜伏期;(青春期)生殖期。(成年人成熟),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
33、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
34、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冰山一角,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5、释梦理论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精
35、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梦、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
36、所形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2)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3)发展主动性阶
37、段(4-5岁)(4)变的勤奋阶段(5-11岁)(5)个人同一感阶段(5-11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埃里克森,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 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
38、化的条件(一)经历生活依附期,是基础(二)以人脑的智能为基础(脑神经细胞)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类型 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性;性别;性别角色3.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67、表现男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概念是()。(A)性别(B)性别角色(C)性(D)性别认同34、性别表示男女在()(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102、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A)较长的生活
39、依附期(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C)良好的社会规范(D)社会角色的引导,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和表现型角色(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过程(一)角色期待:他人与社会对某一角色的期待。(二)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三)角色实践:个体实际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四、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一)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二)角色不清(自己
40、和他人对新角色认识不清)(三)角色中断(角色中途间断)(四)角色失败(如官员渎职下台),49、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94角色失调包括()。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C角色不清D角色误解29、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A)角色不清(B)角色失败(C)角色中断(D)角色冲突,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主我与客我 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 1、物质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4、
41、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13、14岁)3、心理自我(13、14-23、24岁)(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3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95、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A)印象
42、管理(B)决定期待(C)解释经验(D)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90、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50、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
43、自尊=抱负成功69、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自我意识(D)自我价值,8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B)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加自尊(C)自尊是一种缺失性需要(D)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113、自尊需要包括()。(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C)对归宿感的需要(D)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三单元 归因,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
44、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范围(一)对他人的知觉 1、对表情的知觉(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 2、对他人人格的知觉(二)对群体的知觉(三)对自己的知觉,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 存储事件 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造新图式,没有,否,是,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自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三)认知者的情绪(惺惺相惜、执手相
45、看泪眼、人逢喜事精神爽),73、()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A)自我概念(B)角色(C)印象(D)图式35、受()的影晌,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A)遗忘曲线(B)印象(C)图式(D)自我意识,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三)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一)加法模式(越被肯定印象越好)(二)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三)加权平均模式(权
46、重乘以强度再加以平均)(四)中心品质模式(忽视次要特征,把握中心品质),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二)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三)印象管理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印象会影响对方的反应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49、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A)马太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37、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A)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C)刻板印象(D)首
47、因效应3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种()。(A)刻板印象(B)性别印象(C)首因效应(D)光环效应,35、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这说明它具有()的作用。(A)定型(B)消极(C)概括性(D)社会适应 155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A、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囚效应D、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102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的人之间产生。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7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 B双向作用 C消极 D定势作用7
48、1、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中。(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期待效应,3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A)平均模式(B)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91、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模式,36、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A)加法模式(B)加权平均模式(C)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模式,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
49、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三个维度)(一)内因与外因(二)稳定性与易变性(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国、Rotter,1954)的控制点(lous of control)的概念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 果进行控制。外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机遇,企求外援及碰运气。,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1958)(寻找因果间的不变关系)(二)折扣原则(凯利,1972)(如有其他原因,则某一原因的作用会打折扣)(三)协变原则(凯利,三方面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的影响(因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异)(二)自我价值保护(向有利于自我
50、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三)观察位置(因观察的空间位置而异)(四)时间因素(归因随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具有情境性),37、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如果行为的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人们倾向与做出()的归因。(A)背景(B)刺激客体(C)观察者(D)行为主体 70、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的理论观点。(A)需要倾向(B)归因倾向(C)控制倾向(D)思维倾向 154归因研究在分析行为原因时包括的维度有:A、内因一外因 B、强一弱C、可控一不可控 D、稳定一不稳定 94、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A)刺激客体(B)背景(C)行为主体(D)社会视角,38、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