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0925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2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市工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以主导产业壮大和信息化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努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工

2、业经济规模保持稳定。“十三五”期间,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0.48%,县域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3%,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71户,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改旧和育新双轮驱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图1)。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色稀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有色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和转型发展,产能翻番,铜冶炼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稀土公司与北方稀土强强联合,产能规模位居国内前三;煤炭产业打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地,煤电化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化工产业通

3、过整条产业链实施生产均衡改造和工艺优化,产能提高,综合成本下降,全球规模最大的钛白粉单体工厂落户,银光集团主导民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全面促进新材料、生物医药、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再生资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18.9%o25.0020.00%15.00% 10.005.000.00-5.00-10.00-15.00一有色 一煤炭 一电力热力 一化工图1市“十三五”期间工业主导行业增加值增长变化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培育和发展循环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有色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和转型发展,产能翻番,铜冶炼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银光集团、靖煤集团、稀土公司等传统

4、企业“三化”改造焕发新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绩;光气化工、煤制气、生物医药以及碳纤维、铝合金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全球最大的钛白粉单体工厂和硫磷铁钛锂新材料落户我市,银光集团主导民品产量创历史新高;有色集团物流综合园建成运营,产业基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建成了25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了工业企业院士工作站13个,聘任工业领域领军人才3名。银光聚银公司TDl产品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得到工信部支持,聚氨酯材料和特种PC前沿技术研发有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有色集团实现创新型“炉”与现代“闪速炉”优势互补,湿法炼锌建成世界第一

5、大焙烧炉;稀土公司萃取分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象能源公司研发的动力型锂电池正极材料改性镒酸锂,填补国内高端应用市场空白。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在省内率先建成工业云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上云,支持企业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组织100多户企业参加国家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有色集团、稀土公司、聚银公司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宏达铝型材、中集华骏入围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重点推进了市工业云服务平台、市大数据产业项目、“互联网+政务云平台”项目,有色集团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铜冶炼生产消耗智能优化管控平台、银光集团军民融合智能工厂集成分析平台、稀土公司信息化和智能

6、化升级改造等信息化项目投资建设,着力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研究制定了清洁生产、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3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2020年全市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2%,提升幅度为L3%,位居全省第三。开展工业节水、节能行动,重点企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中材水泥、天孚实业、容和矿用、聚银化工、中科宇能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高新区和西区经济开发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园区建设稳步提升。高新区核心区、银东工业园、银西产业园、刘川工业园、平川工业园、会宁工业园和正路工业园(简称“一区六园”)为主体的产业布局形成。

7、“一区六园”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汽、燃气、通讯、污水处理、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吸引力、承载力和集聚力持续提升。高新区和银西产业园已实现“七通一平”;银东工业园、刘川工业园、平川工业园和正路工业园四个园区,以实现“七通一平”为目标,完成纵横路网建设。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工业强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结构仍有很大优化空间。行业结构看,有色、电力、煤炭和化工4大主导行业占比达到97.5虬从空间结构看,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和平川两区,占比达到86%o属性结构看,中央省属企业担纲的特征明显,以银光集团、火电企业为代表的中央在银企业

8、占比为28%;以有色集团、靖煤集团、稀土公司为代表的省属在银企业占比52%;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总量偏小,仅占比20%o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产业集群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园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布局重复、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园区间同类产业合作交流较少,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链,培育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难度较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工业企业仅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而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只占全部企业科技人员的23%,科技经费支出占全部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的1

9、7.1%,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就新一代信息技术而言,多数工业主体还处于“补课2.0,普及3.0,推动4.0的阶段,信息化水平和生产制造水平双低,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改造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二)发展环境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拓宽我市工业发展空间。全面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拓宽我市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空间。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十部门联发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从区域和产业双重维度界定了我市工业发展新空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地处黄河上游段末端的,提供了产业选择的空间。“双碳”目标为推进我市产业基础能力和产

10、业链水平提升,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国家新发展格局助推我市“两区四基地”建设。国家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工业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大循环纵深发展提供了机会窗口。有利我市提升传统产业链水平,打造新兴产业链,高水平打造新材料、循环化工、储能储运和供应链等四大基地。国家创新核心地位支撑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平台载体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

11、新高地,驱动我市工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保障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倡导实施的“四强”行动和“五量”目标,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强调了强工业的核心地位,找准了关键问题,厘清了创新思路,为我市加速构建“一中心三圈一基地”战略性产业布局、推进“两区四基地”建设、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高水平建设兰白都市圈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决策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也为争取项目资金、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发展条件提供了有利政策机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指示

12、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部署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安排,以“三新一高”导向和“四强”行动为发展坐标,以“一区三大”发展格局为抓手,以“一中心三圈一基地,的战略产业布局为形态,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千亿级优势工业和百亿级工业园区,构建以新材料为主体、以有色加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陶瓷建材为特色,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为突破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补充。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释放企业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着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

13、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坚持工业主体与科技引领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四强”行动,牢固树立强工业的核心主体地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的最大载体;持续深化强科技的第一动力作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和高端化发展。推进强工业与强科技相互借重,叠加发力,实现我市工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坚持优化存量和培育增量相衔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提质增效,优化发展存量;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增量,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内生驱动与开放带动相促进。既要立足工业发展的基础现状,聚焦发展目标,诊断

14、发展瓶颈,创新体制机制,聚合内生发展动力,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又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高效承接产业转移和开展区际合作,破解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重塑工业发展新活力。坚持安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安全生产、节能节水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推进节能节水和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构建产业上中下游纵向和关联产业横向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在对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平稳推进,节能降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逐

15、步落实推进,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大幅增长;打造高新区、文U川、银西3个“百亿级”园区,平川、景泰、会宁3个20-50亿级园区;打造新材料、循环化工、有色稀土等百亿级产业链,生物医药、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等40亿级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优势工业。工业规模持续壮大。“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0户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35%以上,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优势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

16、明显增强。产业链水平提升攻坚取得新进展。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抓手,做强5条主力产业链(“硫-磷-铁-钛-锂”、光气化工、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有色加工和稀土产业链),壮大5条特色产业链(生物医药、高端优势材料、装备制造、无机盐化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上下游配套中小微企业(即X),构建“5+5+X”产业链体系,10大工业优势产业链总产值达到750亿元以上。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研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建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研发机构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构,塑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

17、团队,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全产业链创新集群。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培育和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00个,争取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省级计划重点项目10项,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完成省上下达任务。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数字

18、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3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有效展开,打造8家以上符合工信部标准化要求的智能工厂(车间)、3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和10个以上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表1“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综合质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十四五”增长4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963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十四五”增长35%以上10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累计达到750亿元创新能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0.650.97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

19、占比(%)2325智能绿色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38265数字化研发设计设计工具普及率(%)35285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户)33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7.43完成省上下达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35.52完成省上下达目标培育一批绿色产品(种)、绿色工厂(户)、工业节水型企业(户)等绿色制造体系14260企业培育小巨人企业数量(家)6212后资源型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深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果,坚持内部创新与外部招引相结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有色、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陶瓷建材等特

20、色产业,走出一条后资源型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子。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载体。充分发挥有色加工、循环化工等产业比较优势,以延链、补链和强链为重点,以“一区六园”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发展环境,有序承接中东部转移产业,在承接中优化,在优化中提升。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助推器。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打造千亿级优势工业和百亿级工业园区。坚持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填充相结合,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联动,使优势工业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的第一动力,助推兰西城市群建设。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支点。立足“三新一高”背景,重启

21、工业强省战略,以高质量的工业产业带动全省经济换挡升级。我市工业经济在14个市州中具有较高的位势,围绕我市有色加工、循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系统谋划、持续用力,力争在优势领域成为行业顶端,加快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强力支撑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实施。三、空间布局依托产业基础,坚持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填充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按照“突出特色、精准定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思路,构建“一核三带五极”的工业空间布局。(一)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高新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核心区,重点构建“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协同发展新格局。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化工、生物医药、

22、新材料。核心区依托银南工业园形成研发孵化服务、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等功能区;延伸区依托银东工业园形成以煤化工、无机盐化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功能区;联动区统筹推进银西、刘川、平川、景泰、会宁工业园互补式、联动式、融合式发展。(二)建设三条产业拓展带以黄河和境内重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串联沿线园区,着力发展路衍经济,打造沿黄河、东西向和景-靖-会三条产业拓展带,辐射沿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沿黄生态产业经济带。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照“生态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为重

23、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数据信息、清洁生产等生态产业,打造沿黄生态产业经济带。东西向工业核心经济带。以G6(京藏)高速和109国道为复合轴线,串联高新区、西区经济开发区(银西产业园)、刘川工业集中区和平川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带。南北向“景-靖-会”县域工业经济带。以国道247和省道217为组合轴线,串联景泰工业集中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和会宁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县域特色工业,打造县域工业经济带。图2工业空间布局(三)形成五大县域产业增长极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全面提升县域产

24、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引导生产要素集聚,按照“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突出特色、联动发展”的原则,打造县域产业园区错位发展极。表2县域五大园区错位发展极产业定位县域产业园区L西区经济开发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产业。2.刘川工业集中区稀土、冶金、新材料产业。3.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4.景泰工业集中区正路工业园:新型建材、冶炼加工。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现代循环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光伏+农业。5.会宁工业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轻纺产业。三家已认定的化工园区:银东工业园以大化工为主(煤化工、无机盐化工),银南工业园以新材料化工为主(精细化工、生物医药

25、),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以生物医药为主。四、重点任务围绕一个主体(高端优势材料),突出两大重点(有色加工和精细化工),强化两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陶瓷建材),实现三个突破(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构建以新材料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一)高端优势材料产业发展思路:抢抓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稀土、碳纤维、电池、凹凸棒石等新材料产业,转化应用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重点:稀土新材料。重点发展稀土抛光材料、稀土贮氢合金材料、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

26、土催化材料等五大类产品,重点培育错钱稀土金属一高性能被铁硼永磁材料一稀土永磁电机等产业链,锢铀稀土金属一稀土贮氢合金材料产业链,稀土抛光粉、抛光液和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分子筛催化剂等产业链以及氧化钻铸、氧化铀锹一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等系列产业链,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研发产业基地。碳纤维材料产业。着力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稳定关键核心技术,开拓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核工业等军工配套领域的应用市场,重点发展T-700以上碳丝、M40J纤维、高性能炭/碳复合材料,碳纤维基础材料、复合材料制品、新型无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酸纤维、PTT纤维等产品,打造“原丝一碳绳碳毡一炭/

27、碳复合材料一复合材料制品”的碳纤维材料产业链,打造国内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电池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链,培育发展钛白粉一硫酸亚铁一磷酸铁一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发展六氟磷酸锂、改性镒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打造碳酸锂-氢氧化锂-氢氟酸-六氟磷酸锂-氟锂电解液和石墨电极材料产业链;镯铺稀土金属一稀土贮氢合金材料一电动汽车电池等产业链。做大做强锂电铜箔等辅材。积极引进电池生产企业,延伸构建电池材料一电池生产产业链,力争将打造成全国最具特色的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凹凸棒石功能新材料。着力培育三条产业链:重金属土壤修复剂-盐碱地土壤调理剂-水质净化处理剂

28、-土壤修复领域;凹凸棒石肥料载体、农药载体-复合肥添加剂-凹凸棒矿化改性复合系列肥料-生态农业领域;凹凸棒石药用载体-医用无菌载体材料-医药卫生健康领域。专栏L特色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1 .稀土萃取分离改造升级项目;2 .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线项目;3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园项目;4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5 .电池新材料项目;6 .铁基电子专用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7 .凹凸棒石新材料项目。(二)有色加工产业发展思路:依托重点企业,不断提升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铜/锌合金材料、高纯及稀贵金属提取和深加工产业链水平,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和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打造国家重要

29、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发展重点:铜加工全产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超微细电磁线、特种电缆等产品,形成“电解铜一铜棒一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超微细电磁线、特种电缆以及铜工艺品等完整的铜制品加工”全产业链。铝加工全产业。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铸造铜铝合金、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和汽车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建筑铝型材、铝模板等产品,打造“电解铝一铝合金及铝加工材一铝深加工制品”全产业链。铅锌加工产业。引进铜铅合金生产项目,开发铅酸蓄电池和辐射防护服,延伸发展铅冶炼产业链。发展锌基多元合金、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无汞锌粉、

30、高纯锌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延伸发展电解锌产业链。贵金属加工产业。开发金、银及金、银复合材料,提高稀贵金属生产加工能力,提升产品精深加工率,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发展贵金属冶炼产业链,打造稀贵金属产业加工基地。专栏2:有色加工产业重点项目1.炉技术创新升级项目;2 .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3 .绿色高端铝产业及配套新能源项目;4 .铝合金新材料项目;5 ,湿法电解锌项目。(三)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思路:抢抓东部精细化工产业向西转移的机遇,立足主要园区,依托重点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骨干企业的对接合作,重点发展光气化工、氟化工、铝镒钛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产业,按照上游扩线、下游扩链的思

31、路,拓展化工产业链的增值空间,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循环化工基地,与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错位发展。发展重点:(1)光气化工产业。对标国内外先进的光气化生产技术,以现有的TDl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依托光气资源和光化技术,引导关联企业向光气化产业区集聚,构建异氟酸酯、聚碳酸酯、酰氯和氯甲酸酯四大产业链。异氟酸酯产业链。以TDI为基础,发展以PDKM-XDI、为基础的高端军民两用精细化化工产业。聚碳酸酯产业链。打造以聚碳酸酯(PC)柔性中试平台为基础,“军民两用”特种PC为重点的高端聚碳酸产业群。加快光气与氟化工氟化钾、煤化工甲醇等产业耦合循环,发展电池级碳酸酯溶剂

32、产业。酰氯类产业链。建设酰氯类光化中间体柔性生产线,形成生产苯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等酰氯类产业群。氯甲酸酯产业链。建设光气化产业氯甲酸酯类光化中间体柔性生产线,为生产高效、低残留的绿色环保型农药企业提供独特资源,吸引农药、医药企业落户。专栏3:光气化工循环产业链(一期)项目1 .光化原材料技改扩建保障项目;2 .副产氯化氢尾气回收综合处置技改扩建项目;3 .五亚甲基二异氟酸酯(PDl)项目;4 .硅氧烷聚碳酸酯及2万吨改性聚碳酸酯项目;5 .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氟酸酯(M-XDI)项目;6 .光气化中间体柔性生产平台项目;7 .甲苯二异氟酸酯(TDI)扩能改造项目。(2)无机盐化工产业。循环综合

33、利用有色集团副产品硫酸,扩大钛白粉生产规模。依托高新区银东工业园,采用气动流化塔法生产铭盐新工艺、新技术,建成全国最大铭盐生产基地,形成以钛白粉、铭盐、镒盐为主的无机盐化工产业链。钛白粉产业链。循环利用冶炼酸、电石渣等废副产物,建设20万吨金红石钛白粉粗品项目和30万吨钛白粉成品项目,培育形成硫酸一电石渣一钛白粉一钛石膏一建材循环产业链。重铝酸钠及其配套产业链。扩大重铭酸钠产业规模,开发医药级重铭酸钠、电镀级铭酸酊和涂料级氧化格绿和格黄产品,形成铭矿-重铭酸钠-多品种衍生铭盐产业链。镒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实施高镒酸钾“三化”改造,开发新型水处理药剂、还原性土壤修复剂、工业级和食品级高镒酸钠产品,

34、发展以高镒酸钾为核心的镒资源深加工产业链。(3)氟化工产业。依托刘川工业园,打造刘川氟化工产业园,建设配套循环发展项目,做优氢氟酸、无水氟化铝等传统无机氟化工产业、做深含氟农药中间体、含氟液晶中间体、含氟试剂中间体等含氟精细化学品、做强六氟磷酸锂、新型电解质锂盐以及氟化石墨烯电极材料等氟锂电池产业O无机氟化工产业链。发展传统氢氟酸,形成“氢氟酸-无水氢氟酸-无水氟化铝”无机氟化工产业链。含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重点引进发展三聚氟氟、四氟苯系列液晶中间体等项目,形成“氢氟酸-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专栏4:氟化工和无机盐化工产业链重点项目1 .金红石钛白粉生产及深加工项目;2 .水溶性磷酸一镂资源循

35、环项目;3 .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 .氟化工新材料改造升级项目;5 .重铭酸钠及配套清洁生产项目。(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上下游企业联合共生,打造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基地。发展重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光电装备,重点发展从制造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逆变器、光伏支架和控制系统等部件到制造光伏光热电站成套设备的完整产业链;风电装备,重点发展满足不同功率等级主机需求、不同客户需求的系列化风电叶片、塔筒,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培育

36、生产改装车、新型环保电动车和无人机、轻型飞机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研发生产用于农业植保、测绘、航空摄影测量、电力巡线和矿业资源勘探的工业级无人机。支持建设无人机和轻型飞机集群化产业链,建设研发、制造、销售及相关配套服务一体化平台。矿山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发展以高强度线材、特种钢丝绳、镀锌异形钢缆为主的港口、矿山起重设备专用器材,做强矿用支架、矿灯等矿山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链。电气装备制造产业。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目标,重点发展以高低温超导、微细电磁线为支撑的军工航天用线缆、特种电磁线和特种钢丝绳等产品,打造电气装备制造产业链。通用装备制造产业。改进电泵、风机和阀门等通用设备产品,研发生产新型智能

37、化产品。重点打造智能门窗和管道等通用装备制造产业链。专栏5: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1 .超长风电叶片生产项目;2 .年产100O台粉粒物料运输半挂车建设项目;3 .智能防爆电器控制设备;4 .矿用液压支架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建设;5 .智能装备用超微线材产能提升项目;6 .班尼戈西北智慧管网产业园;7 .防火防盗节能门窗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光气、盐酸、氢氟酸等独特资源,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和高技术项目,逐步发展形成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化学原料药、仿制药和医疗器械为前导,中成药及制剂为特色,生物技术药为辅助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发展重点

38、: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围绕3.1类药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化学新药、化学原料药技术研究,着力发展化学仿制药中间体、化学仿制药原料药和化学新药CMO/CDM0、化学原料药等高端原料药,辐射带动医药中间体和药品生产,形成西部重要的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农药原药产业。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医药农药原料及中间体,积极延伸产业链。医疗设备及器械产业。引进新技术,开发软性亲水接触镜、多功能型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及消毒机、安全注射器、冷敷凝胶等医疗器械产品,内腔镜手术检测仪等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引进和研发临床诊断芯片等医疗设备。生物技术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胶原蛋白肽系列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发展一批以抗

39、肿瘤、心血管疾病防治和糖尿病治疗为主的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一批以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及康养产业。重点发展中成药及制剂,形成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积极布局大健康医药产业链,研发生产以肉灰蓉、枸杞、当归、黄苗等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专栏6: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1 .医药中间体与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二期;2 .5000吨含氟医药中间体项目;3 .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项目;4 .化学农药原药中间体项目;5 .年产3500吨农药原药和中间体项目;6 .隐形眼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六)煤炭

40、高效清洁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思路: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属性向燃料、原料方向转变,推进分级分质利用,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加强技术创新,逐步推动煤化工产品高端化、高值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进废水近零排放、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重点发展液氨、甲醇、液体CO2、高纯氢气、浓硝酸、尿素、硝酸锈溶液、硝基复合肥、尿素硝镂溶液、三聚鼠胺等产品,打造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基地。发展重点:延伸重点产业链。重点打造“煤气化-合成氨-硝酸-TDI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氨-尿素-三聚氧胺/尿素硝镂溶液”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气-高纯氢”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气-甲醇”产业链,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大型化、园区

41、化和基地化发展,结合资源禀赋,稳步有序推进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布局新增长点。坚持创新引领,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探索布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乙二醇(EG)、聚甲醛(POM)、苯胺、甲醇蛋白、氧化镁、氢能全产业链,创造创新产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专栏7:新型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建设年产合成氨2X30万吨、甲醇10万吨、尿素2X35万吨、2.16亿立方米外送合成气、尿素硝镂溶液5万吨项目。(七)陶瓷建材产业发展思路:推进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重点发展陶瓷功能材料、日用陶瓷

42、和建筑陶瓷,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西部陶都”。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开发特色建筑新材料,打造特色建材产业基地。发展重点:陶瓷功能材料。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硅和氧化错等为主的高温结构陶瓷、新型铁电压电陶瓷、透明铁电陶瓷、无铅压电陶瓷、工业理化陶瓷、生物陶瓷、半导体敏感陶瓷及驰豫铁电单晶、微波介质材料、固体单晶材料、光导纤维、光存储材料、压电材料、磁性材料和基地材料等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日用陶瓷产业。以高岭土、石英、氧化铝、粘土、砂石等矿产为原材料,突破陶土精、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精密加工等

43、关键技术,发展餐具、茶具、紫砂、咖啡具、花器、摆件、卫浴、酒瓶、工艺礼品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产业。实施高抛光砖和墙地豉生产项目,发展陶瓷墙地砖、饰面瓦、建筑琉璃制品和陶管等建筑陶瓷。依托陶瓷原材料,发展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等为主的装配式建筑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生物质建材、轻质高强墙材、防水防腐密封、纸面石膏板、特种水泥等产品,建设绿色建材基地。研发生产高效节能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建筑材料,大力推广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延伸特色建筑新材料产业链。综合利用铁矿尾渣,研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在提升石膏板质

44、量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绿色、安全新产品,提高市场份额;研发本地陶土精选技术,实现抛釉砖向多花色、高质量、低成本方向发展。重点打造三条产业链:铁矿渣一装配式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水泥配料、水温层路基材料;天然石膏、硫石膏、磷石膏一石膏墙体材料、石膏装饰材料、保温材料、龙骨;陶土一地板砖、墙砖、泡沫陶瓷及制品。专栏8:陶瓷建材产业重点项目1.结构保温外模板;2 .中海绿色建材产业园;3 .耐火材料生产线项目;4 .绿色新型装配式建材生产线及产业基地项目;5 .机制砂石生产项目;6 .轻钢装配式建筑生产线项目;7 .微纳米涂层材料及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在管道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项目。(八)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45、思路: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草畜产品深加工、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制造工业化进程和集约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重点:粮油深加工产业。打造以速食米面制品、玉米休闲食品、杂粮食品为主的粮食加工、以马铃薯全粉、精淀粉、粉皮为主的薯类加工和菜籽油、胡麻油为主的油料加工产业。发展筱麦、苦养茶、养麦面、杂粮挂面等特色小杂粮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马铃薯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等深加工,支持马铃薯粉条、淀粉生产线、蛋白提取回收利用。草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以牛羊冷冻肉为主的系列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绿色、有机的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液体乳制品、脱脂奶粉、全脂乳粉等产品,加大巴氏奶、酸奶产

46、品比重。加快传统饲料工业发展,积极开发研制安全、环保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加快秸秆等非粮饲料综合利用O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菊芋、番茄、枸杞、大枣、籽瓜、天然香辛料等特色生物制品,延伸加工产业链。依托靖远县籽瓜、会宁县苹果、平川区番茄等优势资源,深度开发籽瓜籽、籽瓜汁、苹果饮料等产品,支持大枣深加工、文冠果加工、枸杞有效成分萃取生产、番茄加工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苹果酱、苹果干、苹果罐头、杏仁露、杏仁咖啡、香水梨罐头、文冠果食用油、文冠果保健茶等初加工产品。专栏9: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项目1.中央厨房建设项目;2 .现代肉羊产业园肉制品加工车间建设项目;3 .万吨筱麦香粉建设项目;4 .“中

47、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会宁县食用油加工提升改造项目;5 .马铃薯淀粉生产线改造提升项目;6 .年加工处理鲜活净菜品质提升项目;7 .反刍饲料生产线、畜禽饲料生产线建设项目;8 .肉茯蓉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建设;9 .菊芋全产业链生产深加工项目。五、实施路径(一)提升产业链水平,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围绕“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以“两区四基地”建设为重点,科学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关系,双轮驱动,整体提升。坚持高端化引领、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绿色化保障,推进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在省内国内双循环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为新兴接续产业提供支撑。培育壮大高端优势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显著增长,成为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产业链水平。以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优势环节,稳固产业基础,积极构建“5+5+X”产业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