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260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汇编.docx(6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促推全域旅游发展2“村超”把脱贫群众“圈”进幸福生活7依托“村BA”“三促三推”助推乡村振兴9积极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11“文化+旅游”融合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14文旅融合,打造美丽乡村休闲点15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画卷17文旅融合促美丽乡村展新颜21文旅融合发展的“贯山石田经验”23打造五大圈层建设美丽新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典型经验做法29文化创意为引领景区带村促发展34古韵二官展新颜现代桃源正振兴42农、文、旅结合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子44山水田园乡愁牛洞47打造特色民宿小镇48利川市东城街道白鹊山村49久久为功磨一剑贫困山乡绽新颜51镇美丽乡村

2、建设工作经验交流70水绿党旗红智汇产业兴74一“三驾马车”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74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促推全域旅游发展近年来,浏阳围绕“全国先进、全省样板”的目标,按照“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要求,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突出抓好环境优化、文化引领、产业培育三大关键,致力将浏阳全域打造成为独具特色、极具魅力的大花园、大景区,努力促推全域旅游发展。一、突出环境优化,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全面启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生态美城”战略,动员全市上下共建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幸福家园。一是坚持统筹推动。全面开展“城乡统筹、环境同治”行动,将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工

3、作着力点,发动干部群众扎实推进村容大整治、造绿大行动、道路大畅通、河流大净化等工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对县域交通干道进行了全面提质改造,硬化乡村道路1920余公里,植树近3000万株,拆违拆旧200余万平方米。全市有7个乡镇、6个村获评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坚持精心布局、精细设计,着力打造10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由点到面、全域覆盖,进一步提升“湖湘宝地、美丽浏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今日浏阳,荷文公路、浏东公路、永社公路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景色怡人,南车湾、梅田湖、赤马湖等一批精品景点风光醉人,古港镇松山屋场、永安镇湾里屋场、金刚镇何家屋场等一批“幸福

4、屋场”美丽动人,一幅富有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的城乡发展新画卷正在展开。三是坚持多方联动。坚持把广泛发动群众作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群众集资、企业捐资,引导村民自主规划设计、自愿投工投劳,极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强化基层自治,通过志愿者包路段、农户包庭院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日常保洁、管理维护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环境美化、共同建设美丽浏阳的良好局面。二、突出文化引领,让乡风民风淳起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取向,深入挖掘浏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载体,丰富内涵,

5、努力营造敦亲睦邻、融洽祥和的浓厚氛围。一是增强先进文化的主导力。深入开展“淳风美德润浏阳”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极大改观,彰显出先进文化的巨大引领作用。针对过去农村办酒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陋习,大力倡导“文明办酒”活动,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积极响应。如三口镇潘连初老人90岁生日时,其子女准备操办大寿,潘老坚持节俭做寿,只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家庭聚餐,亲戚朋友的贺礼也一概婉拒。现在,文明办酒、节俭办酒在浏阳蔚然成风,群众普遍感到从沉重的人情负担中解脱出来。二是增强乡贤文化的带动力。充分发挥地方贤德人士威望高、见识广、与村民联系紧的独特优势,注重把优秀

6、基层干部、企业能人、道德模范等广泛凝聚起来,通过设立乡贤榜、评选星级乡贤等举措,鼓励其带头参与、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乡亲、报效家乡的先进典型。浏阳市杨花村党总支书记刘良洪,放弃经营多年的年产值IoOO万元以上的建筑公司,回乡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近6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以上。淳口镇高田村党总支书记张学文,主动辞去在企业年薪10多万元的工作,回乡带领村民筹资投劳,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高田新屋场、金盆屋场、香积屋场。三是增强宗祠文化的吸引力。浏阳宗祠文化源远流长,共有宗祠家庙260多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将现代文明融入到传统宗祠文化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将

7、祠堂打造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依托各个屋场现有祠堂,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分享会”“道德模范交流会”“文明上网、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道德实践活动,使祠堂成为道德建设的“宣讲站”和新风良俗的“始发站”。四是增强群众文化的凝聚力。引导各村兴建了农民课堂、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科技下乡”等,精心举办“广场月月乐”“节日家家欢”等特色文化活动,培养村民文艺爱好,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每当茶余饭后,各个村庄里人们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成为人气最旺、笑声最多的地方。现在的浏阳,社会和谐度不断增强,实现连续五年各特护期赴上级党政机关“零

8、非访”目标。三、突出产业培育,让创业创富火起来。发展产业、富裕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一是因地制宜兴产业。坚持实施“产业兴城”战略,立足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浏北区域的新型工业、浏南区域的鞭炮烟花、浏东区域的生态旅游、浏西区域的花卉苗木,引导各乡镇、村组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基本形成了镇镇有产业、村村有企业、家家能就业的发展局面。目前,大围山镇、中和镇、官渡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产业发展来势良好。二是因势利导促创业。着眼转型创新发展,推动广大农村群众打开“心门”、走出“家门”,树立现代市场观念和经营理念,积极投身到“大

9、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之中。古港镇松山屋场与在线旅游“咕咕家”连锁合作,推出“咕咕家”连锁农家乐,让游客通过互联网就能预订旅游服务。沿溪镇沙龙村成立多个蔬菜合作社,并创立“e果蔬移动互联网商城”,打造集宣传、销售、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平台,线上销售实现较快增长。三是因需施策强家业。顺应广大农村群众加快增收致富的热切期待,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资源流转交易中心,将水田、林地、鱼塘等资源交易全面统筹起来,有力促进了村民以地兴业、以地增收。结合农房抵押融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诚信屋场”创建工程,去年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51.7亿元,惠及农户和企业L8万家,有效破解了村民融资瓶颈,释放

10、了农村创富活力。去年浏阳获评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91元,增长8.6%,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豪感、获得感、归属感大幅提升。“村超”把脱贫群众谶”进幸福生活榕江县以“村超”作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脱贫群众紧跟火爆出圈的“村超”脚步,迅速融入“村超”活动,搭上“村超经济”快车,生活富裕、荷包满满,生动描绘“共同富裕”温暖底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村超+经济”促收入增。“村超”赛事期间,积极引导脱贫人口、易搬群众在体育馆周边设立临时摊位,向来往群众提供凉粉、杨梅汤餐饮美食,西瓜、杨梅、罗汉果农特产品等服务,以及特色民族产品销售,让观赛群众和游

11、客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也让脱贫群众家庭收入“蓄水池”持续扩大,增强增收致富源源不断的源动力。截至目前,共有3名脱贫群众通过设摊营收0.85万元,特和安置社区“母亲回家手工坊”产品销售额为6万元左右,带动易搬群众就业50人次。“村超+销售”推产业兴。“村超”赛事举办以来,充分运用“甜甜榕江乐购”抖音、快手电商平台,微信平台线上销售,以及贵州省甜甜榕江农业贸易有限公司线下销售等方式,大力销售,线上线下、多位立体,进一步推广、展销榕江县西瓜、杨梅、罗汉果系列产品、青白茶、锡利贡米、葛根粉、蜂蜜、腌鱼、山货等农特产品,增加农户收入,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

12、全县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共计835万元,其中,西瓜销售量675吨、销售额405万元,杨梅销售量56吨、销售额67.2万元,蔬菜销售量600吨、销售额240万元。“村超+平台”助就业稳。结合当下“村超”赛事热点,充分利用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围绕“魅力村超、球职为你”为主题,积极探索“村超+乡村主播”新举措,在“村超”场内全力打造“岗位推荐+线上答疑+后台服务”三位一体的直播招聘就业服务平台。邀请用人单位进入直播间,针对求职者关心的岗位需求、薪资待遇、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等问题,现场连线作答,让求职者享受足球视听盛宴同时择业就业。截至目前,全县有52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2614人咨询返乡就业

13、创业政策。“村超+协作”使业态丰。争取到佛山市南海区300万元资金支持“村超”活动。对接南海区足球队到“村超”现场进行体育交流2次。充分利用榕江县东西部协作官方微信公众号,积极谋划赛事热点,持续推高贵州村超超级星期六”的热度,扩大“村超”赛事在大湾区的影响力。同时编撰“大湾区的朋友们:周末到哪玩?来榕江看“村超”吃牛瘪”等系列热文,宣传推介榕江的民俗节日、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精品民宿等,引导大湾区游客到榕江旅游看村超,为“村超”体育赛事引流。截至目前,共获得佛山市澄海商会、南海足球协会捐赠250个足球;吸引游客42万余人次前来观看,其中本地游客30.39万人次,外地游客11.61万人次。依托“

14、村BA”“三促三推”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台江县用好“村BA”品牌传播效应,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动以赛促旅、以赛促传、以赛促产,以“村BA”热潮助推乡村振兴。以赛促旅,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村BA”,台江县紧紧围绕农村公共体育文化基础资源,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能够繁荣乡村文化、经济、教育等业态的农村体育文化节进行产业化培育,树立了政府职能部门、相关组织机构及文化节事运作主体“一体化”发展战略思维。依托农村体育文化节平台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体育文化节能够延展出来的新业态(如餐饮、住宿、交通等)实施一体化发展总体设计,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抓手。台盘村在赛事期间,每天

15、篮球场上观众达2万人次以上,成功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经统计,在吃新节活动8天中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54万元;“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活动4天中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万元,有效拉动了村内旅游产业发展,在以赛促旅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以赛促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村BA”,台江县牢固树立农村体育文化节第一主体是村民的办赛理念,以“讲、评、帮、乐、庆”的方式传承台江乡土文化。组织“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赛比评活动成为各村常态化,促进形成人人讲孝顺、家家讲诚信、户户比光荣的良好村风,评身边人、说身边事、褒奖善行义举。通过村举办“BA”,引

16、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共话邻里情,共叙新风尚,传承良好家风民风。以赛促产,推动乡村黔货出山。通过“村BA”,台江县设置“鲤吻香米”、果蔬脆、姊妹茗茶等农特产品的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展销区,将农特产品与银帽、独木龙舟、苗族绣片等文创产品作为优胜参赛队伍的奖品,借助体育赛事带动地方农特产品“出山”。建立“村BA”官方线下体验店,把“村BA”有关的系列文创产品如吉祥物“村宝宝”“66”篮球服、篮球等,与非遗工艺有关的银饰、苗绣等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均上架亮相集中销售,并开设“村BA”小吃街,设置130个摊位,拉动当地村民增收。积极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农村美不美,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

17、之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绘就美丽乡村画卷,汉涧镇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指引目标,多方谋划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划定长山村、汉北村规划为重点示范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为着力点和发力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一、强化规划引领。汉涧镇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立足乡村旅游,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长山村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把乡村旅游、民宿和美丽乡村相结合,依托长山村

18、民宿和农家乐资源,创建美丽庭院,每处庭院院内景观都别具风格,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实现了村民居所、村庄发展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完善环境整治。组织巾帼志愿者、三八红旗手等与农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美韵特色明显,可复印、可借鉴的美丽庭院样板户,助力长山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在江淮分水岭沿线打造美丽庭院精品示范线,依托各村特色产业、文化底蕴、民俗风情、历史等,因地制宜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三、注重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长山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软实力”。长山村具有历史悠久的古

19、陶文化,依托长山村的村史馆、龙隐寺、金银山庄、天康疗养中心,以美丽庭院创建为契机,打造独特的民宿院落,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转型同步发展。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汉北村华云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农民土地220亩,建立160个蔬菜水果大棚,四季瓜果蔬菜采摘旅游,吸引了周边南京、淮安、扬州的大量游客。汉涧镇把美丽庭院创建与“美丽经济”相结合,做精做优美丽乡村,催生了“美丽经济”,让

20、群众从“美丽经济”中获利,大力培育发展观光农业,以农业观光推动美丽经济的发展。吸引游客参观美丽庭院的同时带动了本地特产的销售,间接促进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经济的发展。五、多元共同参与。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发展之中,才能取得乡村振兴实效。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汉涧镇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主导实施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村庄整治、产业培育、改水改厕、农居改造等建设项目。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信用村建设的成果运用,目前,全镇共评定信用村11个,评定信

21、用户11225户。修订村规民约12个,将诚实守信、个人品行、美丽庭院等信用户评价指标纳入村规民约。建设信用主题公园、信用广场3个,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守信意识。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机制。市场运作,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公司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等方式建设村庄、经营村庄,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文化+旅游”融合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近年来,九阡镇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做足“特色民族旅游”文章,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质。文旅融合闯新路,促进乡村面貌换新颜。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

22、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大喇叭、微信群、院坝会等方式,宣传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力抓好传统村落房屋、水上粮仓修缮,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屋檐改造、旅游路建设,做优历史文化风貌区。2022年,筹资建成L8公里彩虹路、铺设石板步行路2650平方米、屋檐改造72户、老旧房修缮15栋、水上粮仓15栋等。文旅融合激活力,助推旅游产业新发展。以“四月八”、卯节、龙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为契机,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2023年,九阡镇第二届李子节通过镇级引导、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方式,以“线上+线下”“传统+新式”“民族+现代”结合等形式宣传九阡李,同时强化整棵认购

23、、村干带货、节庆撬动等多模式营销,干群齐心合力销售农产品,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助农增收。据悉,第二届李子节活动当天,九阡李售出礼盒装3900余份,约3万斤。文旅融合助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依托自身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创新“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石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爱国主义文化阵地,多次组织开展培训、观摩,让广大年轻干部接受党性教育、提高思想信念、度续红色血脉。依托石板村、水各村2个州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资源优势,科学做好乡村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靓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旅融合,打造美丽乡村休闲点口社村为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下辖村,属多丘陵地带,拥有山地1

24、万多亩,广植经济速生林,金鸡山风景秀丽。古建筑有奉祀保生大帝吴卒的口社慈济宫、奉祀唐代名将辅顺将军马仁的将军庙以及清乾隆年间所建的曜星石楼、阅汪石楼、日升石楼等。下贯自然村的石壁社是原副主席林洋港的祖籍地,人文历史丰富。自乡村建设“五个美丽”活动开展以来,口社村以创建“金牌旅游村”为契机,在做优做美村庄环境的基础上,将田园综合体、霞贯双溪生态园、金鸡山研学基地、陈鸿文故居等资源有机融合,打造美丽乡村休闲点。做优生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的“一革命四行动”。做美环境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25、以来,口社村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累计投资了6623.08万元,综合实施了25个乡村振兴项目,先后实施了眼镜塘周边环境整治、口社支渠清淤工程、村主干道立面整治、村庄亮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让口社村的“颜值”进一步提升。做强产业口社村联合龙文发展积极打造社村田园综合体,将农业与霞贯双溪金鸡山研学基地,海丝民宿、陈鸿文爱国主义基地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整体,带动区域发展旅游目的地、研学体验地、红色爱国教育基地“三地合一”,推进三产融合。同时完成对蓬莱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征迁工作,下一步将重点招商打造高端民宿,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组团发展,形成品牌优势,也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感更加立体。下一步,口社

26、村将围绕乡村建设“五个美丽”,积极打造郭坑镇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精品路线“样板”,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品牌优势,让乡村旅游更加立体化、更具体验感。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画卷近年来,市中区文旅局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和乡村振兴实践中,重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为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探出了一些有效路径。文化铸魂,“新空间”浸润乡村在公共文化共建方面,市中区基本形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二级图书馆1个,23个图书馆分馆,11个文化馆分馆,11个综合文化站,169个基层文化服

27、务中心,5个村级文化驿站,全部提档升级并保持每周不少于42小时向群众免费开放。连续4年投资22.2万元进行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保障基层阅读需求。打造“15分钟阅读圈”,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建设,依托图书馆分馆精心选址中兴分馆、玺东分馆2家,升级改造。推进村级文化驿站建设,已建成税郭镇花古泉、孟庄镇寺山子等文化驿站10家,各文化驿站开展书画交流会、展览、国学小课堂等活动120余场次。在文创产品方面,重点文创产品有一甲动漫周边产品、齐村砂陶、谢氏古琴、森氏吉他、蒂夷茗茶叶、里筲花椒、奇味辣猪蹄、西王庄千杯少酒等。共有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的26家商家销售包括特色美食、

28、休闲食品、服饰、香料、特色拓陶在内的文化旅游产品。艺术美在乡村美中被激活,乡村美在艺术美中被点亮。项目引领,“美丽乡村”宜居宜业支持孟庄镇规划建设“一地两园、一河两线”项目工程,形成“四村共建、全域发展、孟庄样板”的整体局面。即规划建设草莓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打造鲜农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顺成名优中药材百草园,培育形成“一地两园”产业发展格局;规划建设口子汪流域河道生态景观带、贯通侯庄村至S241、峨周路两条农旅产业精品线的“一河两线”;形成以孟庄村、峨山口村、侯庄村、下道沟村“四村同建”产业格局,带动乡村振兴事业“全域发展”,打造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可复制的“孟庄样板”。数字激活,“互联网+农

29、旅”深入拓展枣庄联通围绕辣椒小镇发展规划,以5G数字应用赋能特色农业发展,改变人工方式施肥、浇水、盖膜等原始种植方式,打造集育苗、种植、施肥、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枣庄联通为牛山村建设了智慧大棚,通过太阳能供电,可确保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适宜温度。从原始大棚到智慧大棚,一个棚每年增收2000多元。成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市中区主要A级旅游景区均可通过携程网、同程网、抖音等平台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实时信息推送,主要乡村旅游点或民宿能提供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服务。与各大在线旅游平台进行深入合作,为自助游游客提供便捷信息化服务。在大数据监测上,通过多维技术支撑对客流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接入视频监控、

30、气象、交通等相关数据,为行业监管、应急指挥、舆情监测等提供依据。打造品牌,“特色美食IP”增添活力坚持文旅融合,讲好辣子鸡故事。充分挖掘枣庄辣子鸡等地方小吃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营养价值等资源,研发系列产品,把地方小吃做成在枣庄吃得好、带得走的产品,形成了以辣子鸡为代表的“美食文化”品牌。2016年枣庄市被命名为“中国辣子鸡之乡”,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评选出“枣庄辣子鸡”为“山东四大美食”之一。2019年,枣庄辣子鸡食材及制作工艺载入枣庄年鉴,2021年,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枣庄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确定两家酒店为枣庄辣子鸡传

31、承店;追溯并公布了枣庄辣子鸡传承人。枣庄辣子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多次被报道。盘活资源,“非遗+扶贫”添薪加火市中区全面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战略,助力全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文旅部摘报2020年专题介绍市中区非遗助力脱贫案例,据摘报:2020年全区非遗特色产业实现年营收15.58亿,直接带动12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市中区齐村镇入选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名单。系枣庄市唯一。其中,齐村砂陶项目建设了齐村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服务中心,年产沙窑产品10万余件,年销售额500万元,带动乔屯、杨岭、李岭等村共30户贫困户就业。齐村镇垢陶博物馆入选首批山东

32、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山东玺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节会助力,“文旅促消费”释放动能全方位聚人气、汇商机、塑形象,打造了汇集市中元素的文化IP。连续承办六届“中国枣庄辣子鸡美食文化节”,培育发展了非遗进景区、周六剧场进景区、“舌尖上的非遗”、欢乐非遗购物节、市中区广场文化节、啤酒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和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满足了多样化市场需求。依托区文化馆,建设市中区“山东手造”展示交易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手造展演和体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展销平台,形成“可看、可购、可玩”的网红打卡地和先行展示区。结合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举办“黄河大

33、集”“村晚”系列活动,开展手工年画制作、全民阅读推广、汉服体验等1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周六剧场”“一年一村一场戏”等活动,2023年共演出314场次。文旅融合促美丽乡村展新颜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紧邻成巴高速观音庵出口,幅员6.5平方公里,总人口3026人。2022年以来,该村依托特色文化、良好生态和交通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全区“三区同创”,“三抓三做”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村。抓党建引领,做实创建规划围绕“山水田园,秀美万寿”总体定位,坚持“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乡村振兴规划,讨论制定万寿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设置规划编

34、制、项目推进、宣传推介等党员示范岗,以党建规范化引领园区景区化、旅游品牌化。抓业态融合,做强绿色产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巴山民宿为特色、休闲康养为主题、长寿文化为纽带,坚持农文旅资源共享、业态共融,形成“一轴两片三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格局。种植草莓、葡萄、柑橘300余亩,建成稻鱼(虾)生态水产养殖基地300亩,打造“巴山民宿”和特色农家乐14家,创建天府旅游名宿1家,呈现四季花卉、精品民宿、“寿”文化展示等多元场景,举办果蔬采摘节、农民丰收节、垂钓摸鱼大赛和品“万寿”美食等节会赛事,吸引各地游客打卡体验。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24.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0余万元。抓服务提升,做优发展环境按照

35、“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要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改造村组道路14.42公里、庭院景观325处,新建入户路2500米、公共厕所3处。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容村貌洁净美观。年开展民宿、餐饮、游乐等服务技能和安全生产专题培训4次,引导监督经营业主诚信守法、文明经营。以在职干部和村民代表为主体,发动“五老”人员和热心村民,招募志愿服务者120余名,组建旅游志愿服务队,及时提供景区景点介绍、道路引导、急难帮助等服务,营造安心舒心旅游环境。文旅融合发展的“嶷山石田经验”发山镇石田村地处世界自然美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昆山景区一一辣椒峰景区。近

36、年来,该村以度山大旅游环境为依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以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为起点,以服务游客、助民致富为目的,通过探索尝试、精心打造、强势营销,乡村旅游发展初显成效,乡村旅游逐渐由小到大发生变化,发展趋势日益兴旺,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和好载体。石田村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出色的旅游资源先后荣获“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科学规划设计,找准建设新坐标2016年,石田村聘请湖南大学专家设计团队,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编制总体规划、示范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农业产业经营、农业观光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同

37、规划、同部署、同推进。2018年,县委、县政府委托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石田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实习规划设计可行、功能定位精准、原始特色鲜明,有效增强了石田村总体布局的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该村还将村级规划及时公示,让人民群众当“打分员”“监督员”。根据人民群众的热心建议,对石田村发展规划进行了数次论证修改,最后经过研究讨论、民主评议、村里公示、上级批准,确保发展规划贴民心、顺民意、展民风,做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2016年投入18万元对一、三、七组的道路实现了硬化。2017年投入300余万元扩建了村内环形公路2.4公里。2018年投入了400余万元在去年的路基上铺设

38、炒砂,高标准打造了自行车赛道,方便了原住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出行,缓解了旅游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同时,实施亮化工程。2016年投入40万元安装了90盏路灯,2018年投入60万元安装了162盏路灯,全村亮化工程全面实施,提升了旅游景区村的对外形象,2020年利用美丽乡村奖补配套资金15万元,村民自筹资金近5万元对村内一、二、四、五组未硬化道路进行硬化。综合治理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之地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每户明确门前三包责任区,搞好垃圾分类处理,每月对各农户及农家乐进行卫生评比,落实5名公共区域保洁员报酬,配备了垃圾清运车一台,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完成民

39、居风貌改造132座,其中平改坡56座,拆除杂栏、危旧房82处,投入231万元,拆除废弃空心房及八、九组易地搬迁24户,确保农村民房危房应改尽改。对村道、组道和房前屋后进行了三清四归和绿化。2018年根据县委书记秦立军同志指示,投入IOoo余万元在村四组征收150亩土地,栽种5000余棵银杏树,打造“十里画廊银杏谷”。对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无滥砍滥伐现象。2016到2018年以来改造农村传统旱厕50余座,2019年改造20余座,改善了人居环境;2018年投入200余万元,对一、二、三、四组沿线院落的污水排放进行治理,实现了雨污分流,美化了周边环境。提升农民素质,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开展

40、“除陋习、树新风”创建活动,“平安家庭”“星级文明户”“最和睦家庭”“最美孝星”等评选活动,弘扬身边典型,引领广大群众向典型看齐。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石田村村规民约,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白喜事节约办事、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了村规民约,做到了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泼、杂物不乱推,婚丧喜庆事宜从简办理,逐步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17年投入100万元新建了村文体广场和村部广场,为村民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场地;2018年拟投入5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生态停车场,该项目的实施完善了服务设施,提升了景区品质,同时也为周边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村图书室

41、的建立,着力解决农民看书难问题,2020年投入近80万元新建活动舞台一个,投入200余万元对二组部分户头三、四组房屋进行灯化、亮化,给石田的夜景增添了新的色彩。推动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该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创新用地方式,引入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效流转700余亩土地,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租赁的方式实现增收。同时,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有效制止农村土地抛荒现象,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水稻和油菜种植,实现增产增收,为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开拓了新的途径和渠道。壮大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该村现有生态公益林681.1公顷,森林蓄积量

42、43454立方米,建有100余亩的珍稀苗木,100余亩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50余亩的孔雀养殖基地,60余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村民年增收6万余元。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旅游经济发展。2016年办起农家乐、民宿30余家,2017年有40余家,2018年有60余家农家乐。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发山风文化传媒公司投入500余万元开办了刘帅府宴会馆、楚勇聚义堂等特色接待场所,大大的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至此,石田村能同时容纳千余名游客用餐;该村还依托景区优势,建成各种特色产品加工作坊20余家,大力开发玉兰片、蕨芭粉、红薯、猪血丸子、腊肉、土鸡蛋等特色手工产业。拓宽增收

43、渠道,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创新该村以旅游公司、农业企业为平台,带动群众就业。借助度山的辣椒峰、骆驼峰位于本村的地理优势,有18名村民在景区当工作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绿源农业公司在石田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也很好地解决了30名群众的就业;部分群众参加县城劳务技能培训,通过劳务协作方式在县城顺利就业,收入持续稳定,家底日渐殷实。以农家乐、农业合作社为载体,支持群众创业。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全村群众约60多户开起了农家乐也实现同步增收。由群众自主进行成立种植业合作社就有5个,主要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油菜等经济作物,采用大型农机收割作业,提高产量和收入。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租金性收入。农民的农田租金目前达

44、到700元/亩,全村实现了农民的增收28万元。县农业农村局每年投入20余万元种植油菜,打造油菜景观,实现了农民增收,景区增色的双赢目的。以乡村文化旅游节为依托,鼓励创业创新。近年来,乡村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升级,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持续的增收。从高空热气球走钢丝极限挑战到冯小宁拍摄电影落经山,从首届石田村农耕文化稻草人节到去年9月的第三届环中国自行车赛度山段比赛,活动赛事的进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昆山石田村的知名度,促进了良山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村民的综合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石田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推动了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餐饮、交通、销售、住宿、养殖、种植等领域的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让农民在既不

45、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脱贫。现全村累计发展农家乐60余家,共接待游客5余万人次,生态产业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打造五大圈层建设美丽新村一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典型经验做法金塔镇金大村地处县城东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2014年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今年以来,金大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方向,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借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圈、富民产业圈、环境基础圈、文化旅游圈和服务保障圈五大圈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显著改善,呈现出了一幅富美靓丽新农村的美景。一、融入规划圈,建设精

46、美新村。把金大村融入到县城总体规划圈内,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总体要求,准确定位村庄区域功能,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一是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按照“融入城市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庄布局规划,规划建设了“集中居住区、特色产业区、商贸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创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二是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框架内,同步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集中力量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三是做好产业富民规划。以满足城镇居

47、民需求为导向,编制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设施瓜菜产业和商贸流通、休闲旅游、劳务经济等二三产业,促进了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划,做到规划一批,建设一批,依次推进,分步实施,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二、紧盯产业圈,建设富裕新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县城居民的“菜篮子”、“肉条子”等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一是主攻高效产业。针对人均耕地少、距离县城近、农产品交易方便的实际,全村2718亩耕地全部以种植瓜菜、林果为主,其中:种植大田瓜菜1060亩、林果726亩,亩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发展温室瓜菜168座、336亩,钢架拱棚瓜菜205座、307亩,亩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

48、按照“养殖出城”的思路,引导群众将养殖小区向居住区外围搬迁,持续发展养殖产业,全村年出栏生猪达5000多头,肉羊饲养量达到2万只以上。二是加快非公经济。充分发挥县城郊区交通便利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动员能人大户、社会企业、专业经合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在环城东路沿线发展停车住宿、餐饮服务、仓储物流、建材加工、农资批发、农副产品购销等工商业,培育发展非公企业16家,个体门店162户,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个。三是做强劳务经济。注重离土农民再就业,积极组织富裕劳动力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项目,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200人,在城市环卫保洁、家政服务、物流转运、

49、建筑装修等方面实现就业,输转富裕劳动力60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到3万以上,切实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三、延伸基础圈,建设特色新村。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思路,主动承接城市辐射、延伸和放大基础设施优势,提升新村特色。一是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鼓励动员群众上楼居住,着力改善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先后投资5600万元,开发建设金大村金博苑小区和鑫园小区2个楼居式住宅小区,建成楼居式住宅396套,全村68%的群众搬进了小区居住,促进了人口向社区聚集。二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按照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思路,同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投资557.9万元,铺筑道路4.6公里,衬砌渠道5.8公里,架设排污管网2.1公里,敷设排阴管网5.6公里,修建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