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色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百色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整体推进百色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广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级)建设指标及评分细则(试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部署,立足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统筹谋划
2、、协同推进,全面巩固和提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厚植生态优势,努力推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二、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在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制度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公共服务环境。同时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参与生态创建的各项活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二)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对照国家和自治区明确的管理规程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查、评估,找准差距与短板,明确创建定位与思路及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及配套方案;坚持生态
3、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优先解决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的现有问题与不足。(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统筹城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创建成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三、目标与任务用3年左右的时间,有序推动西林县、平果市、那坡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县、靖西市、德保县创建申报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级);在全市累积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级)达到60%,即县级示范区创建个数达7个以上,满足地级市创建申报的基本条件后,创建和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
4、范市。规划编制及实施以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明确的任务指标及条件为准。具体安排见附件1。四、工作重点与实施方法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申报工作,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县(市、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指导协调,市、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分工负责推动的方式进行,采取市级统筹、县级先行、分级分步、梯次推进、逐县(市、区)攻克的方法实施。根据现有申报基础条件与创建目标,“补短板,铸长板”,着重在6大领域10项任务共35个指标下功夫,突出抓好以下工作落实。(一)健全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积极探索
5、符合百色战略定位、体现百色地方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积极完善和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二)推进“双碳”工程,壮大生态经济。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落实国家全面节约战略,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
6、双控”,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生态品牌优势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模式,积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序有成地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立足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地方农业品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县(市、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建设,突出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产品生产水平。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大力开展百镇千村生
7、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推动生态型景区和生态型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发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重点、以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三)筑牢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实施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切实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流域整治、石漠化治理、土地整治、矿山修复、湿地和草地保护等工程,加快推进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进一步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
8、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确保典型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努力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预警,加强农田、森林、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确保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与功能发挥不受实质性影响。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和生态安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优化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切实保护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筑牢中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环境质量。大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找准影响
9、整改进度的重点难点,分类施策,确保按照时间节点整改到位。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水平,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纵深推进工业源、畜禽养殖、生活源等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落实污染源“双随机”抽查机制,改善环境质量,筑牢环境安全底线。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实施环境风险源全过程管
10、理,提升生态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逐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危险废物收储转运及监管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努力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推进污水管网与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转运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回收处理,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通过还田、生产沼气、堆肥等方式提高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五)倡导绿色理念
11、,推行低碳生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引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开展生态文明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宣传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崇尚自然、注重环保,实现可持续消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实行绿色办公,在节能、节水等方面率先垂范,严格落实节能节水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有关规定,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
12、和服务,优先使用绿色办公用品,发挥党政机关在绿色消费中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从小事和身边事做起,自觉养成低碳、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优先购买节水节电环保产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向绿色化转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合力。市、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要加强对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坚持高位推进,求真务实,切实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督导检查机制。创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
13、创建工作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列为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县(市、区)生态环境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责任,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任务指标的跟踪管理,及时汇报指标完成情况,收集整理和报送有关材料,确保创建申报工作扎实有效有序推进,顺利完成。(二)
14、重视规划,抓好实施。要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要求,高标准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要充分整合市、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成果成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与相关规划相互衔接和协同实施。创建县(市、区)要对35项任务逐一进行调查评估,客观准确分析各项指标的可达性,找准重点、难点和弱项,确保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科学合理,有用管用。市、县(市、区)级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及时报送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评审,及时报请本级政府或人大常委会审定批准,公布实施。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
15、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及时发布工作推进情况等创建工作信息,确保重点指标和主要工作稳步推进到位。(三)突出重点难点,强化统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创建工作责任主体,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反对单纯的示范区创建申报观念,积极主动谋全局,谋长远。要努力克服当前财政困难,优先安排落实规划、方案编制经费,承担起创建主体的经费保障责任;要针对创建工作的难点、重点和短板指标任务,统筹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和难点指标性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尽一切努力补齐各项短板。要统筹做好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16、和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工作,有效构建相互促动、相互推动、相互支撑的生态创建工作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板块、全方位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要充分学习和研究凌云、乐业和西林县人民政府的创建的成功经验,加强上下沟通和县际交流合作,切实找到攻克难点,解决困难的措施和办法,增强创建工作的时效性。(四)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社会效应。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要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要落实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生态惠民的基本要求,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重视倾听和采纳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发展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及时交流分享创建经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提升创建地区的知名度和荣誉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