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89962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双碳目标(碳中和、碳达峰)成为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响应并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本文以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研究主题,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企业应对双碳目标的策略,以某大型国企为例,阐述了其在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造、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案例,为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一、双碳目标的政策背景和意义政策背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

2、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出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家将

3、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企业践行双碳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也是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二、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机遇

4、与挑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在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领域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预计未来将在这些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应抓住未来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推动自身绿色转型发展,并从中寻找发展路径。同时企业将面临社会、政策、市场、经济、技术等多重挑战,包括社会认知和接受度、政策和法规不完善、市场需求不确定、资金限制、经济回报不确定、技术成熟度不足、技术创新和转型困难等问题。企业需要解决这些挑战,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效能。应对策略积极与政府、社会组织及相关方开展合作交流,推动社会环境改善,提升社会共识和支持度,共同推动双

5、碳目标的实施。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绿色产业相关的法规、标准、收费等政策,重视资金、税收、用地、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制约及影响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深入推进绿色环保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与路径。加强与供应链和合作方的合作,共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享绿色环保技术和经验,共同研发和应用绿色环保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打造企业绿色环保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企业在绿色环保领域的知名度,推动绿色环保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入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6、,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加强绿色创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创新在绿色产业中的推广和示范,提高绿色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水平。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综合优势,推进绿色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共同研发绿色环保技术,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三、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以武汉某大型国企为例,该企业是一家集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综合型企业,主要业务有高速公路投资运营、园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市政施工等板块。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实践应用了一批典型绿色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

7、作用。循环资源利用助力降碳行动一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强调资源充分利用、减少废弃物、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与碳减排协同效应,这与低碳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可有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该企业在环保领域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循环产业园建设。其自主投资建设的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全国首批集多种固废处理产业链于一体的循环产业园,也是我市探索的首个“零排放”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国内首家集生活

8、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处理、有机垃圾处理、市政污泥处理、工业危废和医废处理等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于一体的循环产业园。项目占地843亩,由核心区、防控区和还建区三个功能区组成,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厨余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医废处理厂、危废处理厂、灰渣安全填埋场、污泥处理厂等7个版块,每年可处理约200万吨各类别固体废弃物。可实现中水回用率100%,污水处理率100%,二氧化碳减排32、8万吨,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基本实现了园内废水、废渣“零排放”以及物质全体量循环利用。真正体现了“循环”“绿色”的建设理念,对提升武汉市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带动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

9、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江经济带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部署,为长江经济带勾勒发展新路径,要求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武汉拥有独特山水禀赋,两江四岸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亮丽名片。2020年以来,该企业积极启动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建设。项目总长约170公里,建设范围为长江上游至军山、下游至长河入江口,汉江上游至长丰桥,下游至两江交汇处。按照“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的建设策略,建设以安全为基础的安全长廊、

10、百里贯通的生态长廊、二十段景的文化长廊、内畅外通的交通长廊、多处节点的活力长廊,形成“两江水、百里廊、二十景、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并建设全贯通的碧道慢行网络,用连通的碧道连接两江四岸江滩公园及滨江岸线,把历史文化、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对重要节点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武汉市滨水生态,成为长江武汉段的生态样板,实现城市与山水的高度和谐,提升城市品质。推动绿色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应用一航发智慧城该企业积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项目建造全过程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管理与创新,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品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

11、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了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效益。航发智慧城位于武汉空港国际商务新城,集五星级酒店、5A甲级写字楼、高端人才公寓、数字智慧园区于一体,是国内一流的生态化、绿色化、智能化示范级大型综合建筑组群,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认证。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26万方,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4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5、86万平米。项目在设计、建造、运营阶段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将生态节能植入肌理,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引领建筑潮流。大量运用清水混凝土、太阳能、地源热泵、屋顶绿植、海绵城市、装配式预制构件等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利用5G、IOT、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设备,优化园区基础建设,实现园区智能化管理。

12、强化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研发,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近年来,该企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发展,提升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在水环境治理、固废处理、生态修复、生态产品开发等绿色环保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同时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参与了多项绿色环保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绿色技术、产品、设备及专业化环境治理服务。如调蓄池初期雨水处理磁分离技术、城市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技术、长距离底泥环保疏浚及尾水处理一体化技术;生活垃圾填埋场原位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湿垃圾生物转化技术;

13、拼装式防洪墙、砂基透水铺装材料、生态护岸挡墙等生态环保产品。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企业绿色行为信息化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创新,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实现数字化,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可以助力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低碳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绿色行为的信息化,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近年来,该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绿色产业相结合,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在数字设计、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积极推进BIM正向设计,推广以BlM为核心的数字化智慧平台系统,推进BIM+智慧化技术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应用。推

14、进流域智慧化管控系统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固废综合处置智能管控中心建设;研究开发流域险工险段数字李生平台,促进城市险工险段管理向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转变;推进水务数字中心平台建设,打造集项目策划、数据集成、智能分析、决策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级数字平台。四、结语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通过探索和实践,企业可以在减少碳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不断加强企业与政府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提高社会

15、认同度,不断加强市场开拓与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附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系统为主体,以卫生和相关社会政策为导引,以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全面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综合社会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践行党的宗旨与护佑人民健康的内在要求,是防范重大风险与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初步建成了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操作运转趋向规范的公共卫生体系。1、爱国卫生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宣传引导。结合爱国卫生月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

16、治和病媒生物集中防制工作,广泛宣传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引导群众参与,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意识。强化监督检查。持续开展以“与健步同行,与健康同在”“烟草威胁环境”为主题的世界无烟日活动,组织对2022年无烟党政机关进行督导验收,全市无烟党政机关创建实现全覆盖。注重创建引领。2021年我市成功创建“XX省卫生城市“,XX镇、XX镇荣获“XX省卫生镇”称号,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XX社区、XX社区、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分别获得“XX省卫生村”称号,目前我市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2、疫情救治体系初步形成。不断完善多层次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市立医院、市中医院设置

17、规范化发热门诊X家,各乡镇建设发热哨点诊室XX处,明确了市立医院为我市黄码医院开辟有黄码病区。目前市立医院感染科现有编制床位XX张,年门诊人次在XXXX人次以上,能实现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2021年、2022年XX市第一人民医院(XX中心卫生院)、第二人民医院(XX中心卫生院)分别获批二级医院。我市方舱医院在XX市范围内率先建成并规范运营,可增加救治床位XXX张,健康驿站项目已竣工验收。XX市第五人民医院(XX镇卫生院)已启动建设。全市配备有救护车XX台,负压救护车X台,基本能满足疫情救援应急需要。3、疾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2022年,我市共报告法定传

18、染病XX种XXXX例,报告发病率为xxx/10万。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实施网络监控,市内设置有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点XX处,在工作日每天监测频率不少于四次,节假日不少于两次,所有上报的传染病电子卡实现及时订正、查重。规范开展霍乱、流感、手足口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市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验室检测能力逐步提高。我市疾控中心建设有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核酸实验室等5大实验室,实验用房和实验设施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县级疾控任务要求,为加强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近两年我市在市立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分

19、别建成PCR核酸检测实验室,极大提高了新冠疫情防控效率。2022年我市疾控中心核酸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在省疾控中心能力验证中获“优秀”等次。4、医疗卫生队伍逐步增强。一是编制方面,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事业编制总数XXXX名。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XXXX名,乡镇卫生院编制XXX名。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实行财政定补,其他单位为财政全额供给。二是人员方面,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在编职工XXXX人。其中,委机关XX人,市直医疗卫生健康单位XXX人,乡镇XXX人。专业技术人员XXXX人,管理人员X人,工勤人员XX人。三是机构方面,全市现有二级甲等医院X所(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X所(市疾控中心、市

20、妇计中心、市血防站)、卫生监督机构X所(市卫生监督所);建制乡镇卫生院XX所,村(居)卫生室(站)XXX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X所;社会力量办医X家、个体诊所(门诊部)XX所。二、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市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群众健康理念尚未形成。市爱卫办与创卫办合署办公,爱卫机构尚未定员、定岗、定责。目前工作人员仅有X名,力量不足,部门之间“一呼百应、齐抓共管、抓实抓细抓到位”的格局未释放最大能量,“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未真正树立,常态化开展工作的良性机制未有效形成,宣传手段单一,氛围不够浓,健康环境创

21、设视觉影响力不突出,公众对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储备很少,科学素养和健康素质不足,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未自觉养成。2、服务保障机制还有短板。一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市一体化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尚未建立,市立医院医共体、市中医院医共体以及疾控中心等网络平台,未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存在“信息孤岛”;“三公(工)”流调溯源组织,流调信息化程度不高,疾控、公安、科经、数据资源、民政、医保等职能部门来源信息和省市推送信息、大数据摸排信息未实现“同频共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影响工作效率。二是财政投入与需求有差距。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属财政定额补助事业单位,随着市立医院、中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药品实行零差

22、率,两医院盈余空间不断缩小,导致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存在明显不足,公立医院发展受到制约。3、人才队伍建设仍旧薄弱。一是人员编制不够。市立医院现开放病床XXX张,使用编制XXX人,根据国家规定床位和人员比1:X的要求,医护人员编制数应达到XXX人,随着市立医院新区建成,开放床位将达到XXX个,预计需要人数为XXXX人以上,人员力量更是捉襟见肘。乡镇卫生院由于受编制限制,往往出现一人负责多项防病工作,人员不足问题明显。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培养周期长,随着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加大,我市的人才待遇与大城市相比不具有吸引力,优秀人才更多选择往大城市流动。部分单位绩效方案重医轻防,基层

23、疾控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绩效工资存在差距,导致疾控队伍不稳,工作缺乏连续性。在人才招聘上,虽然招聘程序较前期有所简化,但每年启动较慢、时间滞后,导致赴高校招聘应聘人员不多。三是人才流通不畅。城乡医护人员交流、外地优秀人才回潜安置、公卫优秀人才引进、医护人员能力提升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瓶颈制约。4、防控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市城区无独立编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XX、xx、xx3家,其中X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市中医院,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XX镇卫生院,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城区服务人口占全市近25%,工作内容多、防控压力大,市中医院、XX镇卫生院难以兼顾区

24、域医疗和社区服务两重任务;二是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或防控中参与和投入少,没有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优势,中医药在预防、救治方面的应用不多。三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监测报告网络系统不完善,预测预警能力还不强,传染病监测、报告,结核病耐多药监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措施落实存在脱节,病媒生物防制和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三、工作建议1、健全完善爱卫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在绩溪县调研时,调研组了解到该县爱卫办由卫健委内设机构调整为卫健委下属独立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即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中心,

25、编制5人;20xx年该县在创建省和国家卫生县城时,又成立了创卫办,由县卫健委1名党组成员任专职主任,抽调6人集中办公,真正做到了有人办事、有机构管事、有钱理事。调研组认为构建相对独立的爱卫管理体系,理顺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模式,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有力保障。一要健全爱国卫生工作组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爱国卫生工作,强化爱卫办机构设置和人员力量配备,明确人员负责全市爱国卫生具体工作;二要制定我市爱国卫生规范性文件。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意见、规划、方案以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分工等;三要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进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26、;四要统筹健康支持环境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一条街),营造我市浓厚的健康科普宣传氛围,要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县区,慢病示范区等创宣活动有机统一,将健康元素融入所有创建行动,形成共建共享的合力;五要抓两头,带中间。党校要开设健康课程,党员干部要做贯彻健康理念的表率,学校要普及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2、加快疫情救治体系建设。以市立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不断深化紧密型医共体运营模式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全市乡镇卫生院科学均衡布局,错位发展,避免功能重复、内耗性竞争。一是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强化急救全科医生培养,建立以市立医院、市中医院为主,乡镇卫生院为枢

27、纽的市内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按要求配备负压救护车,构建若干个乡镇院前急救站,形成城区10分钟和农村20分钟急救圈。二是推进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构建以市立医院传染病院区为基础的全市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市立医院新院区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前谋划,合理配备医、护、技人员比例,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三是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国家中医示范县创建工作,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推进治未病、康复等专科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四是推进合作交流。全力支持市立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市妇计中心创建二级妇幼保健

28、院,支持市中医院医共体建设精神康复病区。鼓励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积极与上级省市优质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加入更多国内一流医院“医联体群”,实现“1+12协同效应。五是提高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明确政府办医主体责任,逐年增加政府财政对市立医院、市中医院的定额补助标准,市财政设立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3、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疾控机构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完善疾控机构建设,在硬件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在防控能力上加强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加强现场检验

29、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消杀、应急处置;在资源整合上,加快疾控中心、血防站等任务相近、功能重叠的疾控机构整合或重组;二是加大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在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撑外,财政部门应适时开展区域性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投入和产出调研,从政策角度明确公共卫生建设经费占GDP比重,科学合理制定疾控年度预算。在疾控机构实行“一类单位二类管理”,发挥疾控机构一些领域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增加疾控机构收入。三是按规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调整城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状况,建立政府举办的独立法人、独立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

30、务中心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理顺隶属关系,准确定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工作重点,向辖区常住居民主动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4、创新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一是成立县级层面的医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医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卫健委牵头抓总,充分发挥市直医共体牵头单位作用,统筹市直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以及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卫生监督所、血防站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推进医防融合;二是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推进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和公共卫生岗位的设立,加强市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参与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评估考核;三是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

31、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在绩效考核中增大公共卫生工作权重,提高医疗机构疾控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共享,实现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技术支撑,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连续记录和服务。5、强化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市人才促进发展中心作用,实行卫生人才引进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分管领导牵头召集,市卫健、组织、人社、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参与,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统筹安排人才招聘,出台卫

32、生专技人才引进办法,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探索引培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公共卫生首席专家;二是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根据需求不同,按照常规人才、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特殊人才等不同类别,给予安家费、职称评定、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个人贡献奖励、科研平台和补贴等奖励政策,对XX籍优秀医学人才回乡就业的,给予回乡就业奖励,给予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市立医院和中医院)人才引进自主权。三是总量控制,适度调整。根据市级医院编制周转池的相关要求和乡镇卫生院编制调整的有关规定,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实行动态调整,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则按照XX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X(202O)X号文件“万分之1、63比例统一计算”,加

33、大招聘力度,确保空编足额招聘,建议编制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和市级公立医院实际需求,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四是畅通渠道,有序流通。市委编办、人社、财政、卫健部门要成立联合调研组认真研究政策规定,针对乡镇和市直卫生机构不同的财政拨款体制和区域差别,就如何打破市内医护人员城乡、区域交流,疾控与医疗人员柔性流动,疾控中心人员派驻医疗机构、全日制本科医学生服务期满安排、外县调入人员如何安置等瓶颈积极调研,建立城乡流动机制,真正让人员流起来,激情迸发出来,作用发挥出来,以避免人才流失;五是注重继教,提升能力。要认真解决“有大楼没大师”的问题,强化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卫健委要制定指导性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医科大学进行研修和跟岗培训,通过请专家坐诊、“师带徒”、“一对一”实践、远程网上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临床医生、公卫医生、“双医”型医生和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断提高卫健系统各级各类专业人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