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97180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隔离预防技术的发展1877年在美国出版的有关医院治疗和护理的教材中记述了传染病人的隔离措施。当时传染病人被集中在共同的简易隔离室内,不久就发生了交叉感染。约在1889年改变了上述做法,采用将同一类病人隔离在同一层楼或同一间病室内的措施,并在18901900年出版的护理学教材中介绍了无菌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和隔离方法。1970年美国CDC出版了医院内隔离技术手册,并于1975年出版了第二版,1978年做了再次修订,提出对传染病采

2、取传染源隔离措施,对高危易感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1983年修订的指南分别描述了可供选用的三大隔离系统:以类目为特征的A系统,以疾病为特征的B系统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三种隔离系统在使用时不能混淆使用。1985年针对艾滋病的流行提出了普遍隔离措施,强调对血液体液的隔离。1987年提出了体内物质隔离法,把重点放在病人的体内物质、非完整性的皮肤及黏膜组织对护理者的影响,而不是待传染疾病确诊后再采取特殊隔离措施。199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lCPAC)修订了CDC的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修订的原因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认识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医院内细

3、菌病毒传播的重要性;微粒传播也应适当预防;临床工作者希望方法尽可能简便;使用新的方法避免现有的隔离系统之间的混淆。HlCPAC认为在医院中阻断感染的传播有许多方法,医院可以结合具体情况,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修正:隔离技术长期不变;预防措施为切断所有传播途径。被修正的指南包含两部分:其一,标准预防,也是最重要的,对医院中所有病人设计,不管他们是否具有传染性。因为对于成功的医院感染控制来说,标准预防的落实是主要的策略。其二,以传播为基础的预防,是只为指定病人设计的预防。其指感染或携带传染病病原体的病人,可以通过空气、微粒、干燥的皮肤和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通过接触传播。我国大多数医院现行的隔离制度基本上与美

4、国CDC制定的手册中的条款相似。第二节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订的。医疗机构应设立合适数量和类型的隔离病区或隔离室,其隔离原则为:隔离预防技术是利用各种措施阻止感染链的形成,达到感染控制的目的。一、严格管理感染源(1)传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如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等与普通病人应分开安置。(2)可疑传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住一室。(3)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4)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应分别安置。(5)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应分别安置。二、切断传播途径

5、(1)不同种类的病原体传染性不同,传播方式各异,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物等)传播疾病,采用适宜和特定的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以预防疾病的传播。(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传染性疾病,采取不同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3)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及被传染性物质污染的物品时应采取屏障隔离。(4)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版)。(5)传染病房和隔离区病人所有废物均视为感染性废物,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有关法规进行处置与管理。三、保护易感宿主(1)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必要时实行分组护理。(2)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

6、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第三节隔离预防技术一、标准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和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病人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是基于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视为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2.标准预防的具体方法与措施。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

7、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一次进行可能导致污染物的接触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2)戴手套,戴口罩。(3)在可能发生泼溅时使用面罩、防护镜,穿防护衣,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注意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穿脱过程中,肩以上的操作视为干净操作,从污染操作转到干净操作时,及时进行手卫生。(4)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根据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将病原

8、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播散至污染环境中。(5)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1)医院普通病区的环境以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应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应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6)急救场所需要对病人实施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7)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

9、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与管理。(8)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锐器因未及时分类处理而用手直接分拣锐器。二、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1.隔离的原理。隔离技术是针对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而制订的。(1)感染源: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为两种。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感源对象以外的地方,如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或环境等。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感染者自身,如病人自身的正常菌群。(2)

10、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新宿主的方式。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制订不同的隔离预防措施。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以前三种最为常见。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主要的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又可分为两类:A,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源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B.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污染的物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2)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Inl以内)传播。通过说话、打喷嚏、咳嗽以及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时,病人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核(25u)在空气中

11、移行短距离(小于InI)喷溅到易感者的鼻、口等部位而传播疾病。3)空气传播:是由长期停留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颗粒(W5um)或含有传染因子的尘埃引起。这种方式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在空气当中播散可以被同病房的宿主吸入或播散到更远的距离。4)媒介物传播:微生物通过污染物品如水、食物、血液、体液、药品、仪器设备等传播。5)昆虫媒介传播:通过蚊、蝇、嶂螂等传播疾病。(3)易感人群:个体间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有显著差异,一些人对感染有免疫力或抵抗感染因子的能力强,另一些人在同样环境下,可能和病原微生物与之共存,成为病原携带者,有人则发展成疾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成为易感者。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慢

12、性疾病、使用大量激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这些因素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2.隔离方式(1)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对确诊或疑似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或床尾使用蓝色标志提示接触隔离。1)病人的隔离A.有条件的医院将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B.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C.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2)防护隔离A,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B.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

13、和(或)手消毒。C.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2)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外挂黄色空气隔离标志,主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1)病人的隔离A.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转运过程中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B,有条件时进负压病房或安置在单人间;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

14、人应分开安置。C.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D.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E.严格空气消毒。2)防护隔离A.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B.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或床尾挂粉色飞沫隔离标志。1)病人的隔离

15、A.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应分开安置。B.减少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允许时应佩带外科口罩。C.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Im以上,加强通风。2)防护隔离A.与病人近距离(Inl以内)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医用防护口罩。B.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C,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三、常见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发现的耐药性细

16、菌感染病人,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常见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如下。(1)按照特殊感染进行床边隔离(有条件进单独病室),该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放在最后执行或单独执行,主要用具单独使用。(2)做好交班和宣教,加强洗手和手消毒,包括医生、护士、护工、工勤人员、家属。处理患者伤口、导管、被血液、体液严重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防护镜、穿隔离衣。(3)对使用过的器械、物品及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做好消毒处理;患者解除隔离、转床或出院后对环境、设备仪器等物体表面做终末消毒;必要时采样。(4)污物直接送污物室,不得暂存治疗室或其他场所。(5)重视会诊及防止床边检查操作时的交叉感染,转科时

17、做好耐药菌的交接班,以防科室间耐药菌传播。(6)检出耐药菌部位连续二次培养无耐药菌出现或临床感染症状消除1周以上时,解除耐药菌隔离措施。(7)同一病区不同病人短时间内出现3例同种同源耐药菌时,在加强消毒隔离同时立即报本部门负责人,由本部门负责人核实后报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五、特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隔离特殊呼吸道传染病指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防护隔离。1.病人的隔离(1)将病人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3)限制病人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

18、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2.医务人员防护1)医务人员未经培训不得进入传染病区工作。2)正确掌握洗手与手消毒方法。3)正确掌握穿脱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的技术。4)严格按隔离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戴程序进入传染病区应穿防护服(内层)、隔离衣(外层),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手套穿鞋套。严格执行“三区”着装要求。1)穿戴防护用品程序A.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一戴帽子f戴医用防护口罩一穿工作衣裤或刷手服一换工作鞋袜后一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B.

19、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戴护目镜/防护面罩f戴手套一穿鞋套一进入污染区。当为病人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可能被病人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或飞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2)脱防护用品程序A.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从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一摘护目镜/防护面罩一脱隔离衣或防护服一脱鞋套一洗手和(或)手消毒f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和(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B.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一脱工作衣裤或刷手服一摘医用防护口罩一摘帽子一清洗和消毒双手后,进入清洁区。C.沐浴、更衣一离开清洁区。3)医务人员

20、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A,医用防护口罩可持续应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及时更换。B.戴眼镜的医务人员在离开隔离区前应进行眼镜的消毒。C.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人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接触疑似病人必须一人一用一更换,当被血液、体液等污物污染时及时更换。D.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4,预防要求(1)医务人员应正确掌握消毒、隔离的要求、方法和技能。(2)在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C及时就诊。(3)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能离开隔离区。六、无菌操作原则L环境清洁。环境清洁无积

21、灰。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铺床等工作,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需要时,紫外线消毒30分钟后操作。并修剪指甲,洗手。无菌操作用物准备齐全,胶布、敷贴等用物根据需要事先准备。必要时穿好无菌衣,戴好无菌手套。3 .无菌物品管理。放置无菌包或无菌容器的橱柜需清洁无积灰,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一经使用或过期、潮湿应视为不能使用。落在地上的无菌物品、无菌包视为污染,不得使用。无菌物品不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复用的无菌器械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再次使用。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疑有污染,

22、不得使用。4 .无菌盘。无菌盘是指将无菌巾铺在洁净、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一片无菌区域,放置无菌物品,供治疗时使用。传统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用后及时处置。常在集体注射时,为避免无菌注射器的污染而铺设。无菌注射器必须一人一药一弃,严禁随意放于非无菌盘内。5,取无菌物。操作者距无菌区20Cnb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镶)或戴无菌手套。非无菌部位或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手臂应保持在腰部以上。6.无菌操作(1)严格区分无菌区域与非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2)根据操作需要,铺设适宜的无菌范围,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23、4)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患者使用。(5)换药、口腔护理等无菌操作时需区分置污物容器与置无菌物品容器;接触病人器械与取用无菌物品器械;严格专用,不得混用。污物容器靠近病人,无菌容器置于污物容器之后。传递无菌物品时,无菌器械在上,接触病人器械在下。(6)置管时,病人体内段严格无菌,不得污染器械或被手所污染。(7)注意操作顺序与流程,由洁至污,由内至外,由上至下。第四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鞋套、防水围裙、帽子等。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一、口罩L口罩

24、的作用。口罩可预防经空气、飞沫传播的疾病,戴口罩还可以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护人员的口及鼻腔;同时防止医务人员将病原体传染给病人。2. 常用口罩分类。常用口罩可分为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等。3. 口罩的选择要求。选择口罩应符合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中的标准。其中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规定口罩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4. 常用口罩的特点。医用外科口罩:是指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戴的口罩,它能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颌,为防止病原微生物、体液、颗粒物等直接透过提供物理屏障。外科口罩的外观、结构尺寸、过滤效率、防止血液

25、穿透的能力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至少应符合我国医药行业标准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的要求。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人口罩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大于90%的5u颗粒,近口鼻的内层有吸湿作用,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医用防护口罩:是指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W5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VInl)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根据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的技术要求,医用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分1、2、3三级,分别是在气体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口罩对非油性颗粒过滤

26、效率295%、299%和299.97%。在佩戴时,口罩应覆盖佩戴者的口鼻部,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均应进行密合性检验。5. 口罩的应用指征。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的口罩。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进行体腔穿刺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应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6. 口罩的佩戴方法(1)外科口罩佩戴方法1)佩戴口罩前必须清洁双手。2)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或口罩包装上有佩戴方法说明,应依照指示佩戴。3) 口罩藏有铁丝的一面向上,将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上方。4)将双手指尖

27、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5)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2)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向外。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7.注意事项(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2)外科口罩应一次性使用。(3) 口罩

28、潮湿后应立即更换。(4) 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为: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地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佩戴方法“步骤5”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6)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清洗与消毒。二、护目镜、防护面罩L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作用。医务人员为病人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可有效防止病人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溅入医务人员眼睛、面部皮肤及黏膜。2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分类。根据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护目镜、防护面罩。3 .护目镜的选择要求。选择护目镜应符合(DBll/18820

29、03)医用防护镜技术要求中的标准,如顶焦度、棱镜度偏差、色泽、可见光透射比、抗冲击性能、耐腐蚀和消毒性能等应符合规定。护目镜及防护面罩应有弹性佩戴装置。4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应用指征(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时。(3)为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5 .注意事项(1)在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是否松懈。(2)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用后应清洁与消毒。三、手套L手套的作用(1)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传给病人。(2)预

30、防病人身体的病原微生物传给医务人员。(3)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2 .手套的分类。根据操作目的不同可将手套分为清洁手套和无菌手套两类。3 .手套的选择要求。选择手套应符合GB102132006-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和GB75432006橡胶医用手套的标准。4 .手套的应用指征(1)清洁手套的应用指征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2)接触污染物品时。(2)无菌手套的应用指征1)医务人员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时。2)接触病人破损皮肤、黏膜时。3)接触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的病人时。5.无菌手套戴脱方法(1)戴手套的方法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2)另一手捏

31、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3)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2)脱手套的方法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3)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6.注意事项(1)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3)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32、。四、隔离衣和防护服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清洗消毒后可重复使用。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装技术要求的规定。L隔离衣应用指征(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患者时。(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诊疗、护理时。(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布制隔离衣穿脱方法:布制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使用。但穿脱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分别介绍:1)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的穿法A.右手提衣领,

33、左手伸人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露出。B.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使右手露出,注意勿触及面部。C.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D,扎好袖口。E.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F.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G.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H.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L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2)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的脱法A,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B,解开两侧袖带,将袖带塞入袖神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C.解开颈后带子。D,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E,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

34、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F.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G.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若挂在污染区,污染面向外;否测污染面向里。3)布制隔离衣一用一消毒和一次性隔离衣的穿法:可参考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的穿法。4)布制隔离衣一用一消毒的脱法A,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B.解开两侧袖带,将袖带塞人袖祥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C.消毒双手后,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下拉。D.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E.左手捏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使右袖脱下,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人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一次性隔离衣丢人医疗废物容器内。2 .防

35、护服的选择要求。选择一次性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的规定,防护服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3 .防护服应用指征(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2)接触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4 .防护服穿脱方法一次性防护服穿脱方法如下。(1)穿一次性防护服:无论是联体还是分体防护服,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2)脱一次性防护服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2)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3)脱

36、袖子、脱下上衣时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4)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人医疗废物袋。5)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6)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脱袖子。7)从上向下边脱边卷。8)脱下衣,将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人医疗废物袋内。5 .注意事项(1)穿防护服前要检查防护服有无破损。(2)穿防护服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操作活动。(3)穿防护服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4)防护服有渗漏或破损应立即更换。(5)脱防护服时要注意避免污染。五、鞋套L鞋套的选择要求。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6 .鞋套的应用指征(1)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

37、时应穿鞋套。(2)进入重点保护区如ICU、血液病房、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时。7 .注意事项(1)鞋套只在规定区域内穿,离开该区域时应将鞋套脱掉。(2)鞋套如有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六、防水围裙L防水围裙的作用。防止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浸湿、污染工作服。2 .防水围裙的分类。根据材质围裙分为可复用的塑胶围裙及一次性防水围裙两类。3 .防水围裙的应用指征(1)清洗复用医疗器械等时。(2)当可能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时。4 .注意事项(1) 一次性防水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2)重复使用的塑胶围裙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3)围裙如有破损或

38、渗透应及时更换。七、帽子L帽子的作用(1)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2)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2 .帽子的分类。根据制作材质的不同,帽子可分为一次性帽子及布制帽子两类。3 ,帽子的应用指征(1)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2)进行诊疗等无菌操作时。4 .注意事项(1)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与清洁。(2)如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3) 一次性帽子不得重复使用。第五节手卫生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及与患感染或传染病病人接触的人员,他们手上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与其接触的密切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病区内护理员手上的病菌数量多于护士,而护士手上细菌

39、的数量和种类又多于医生。一、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污染手上所带的细菌可分为两大类:常居菌和暂居菌。常居菌:也称固有性细菌,能从大部分人的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处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者,并随气候、年龄、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的部位不同而异,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暂居菌:也称污染菌或过客菌丛,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很容易从体表面时可获得,而附着在手的皮肤上,其数量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宿主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范围。其可随时通过手传播。医院工作人员手上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而烧伤病房或监护病房工作人员

40、可高达80%或更多。25%普通医院护士手上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报道高达68%者。一般手上不存在大量致病菌,除非在从事比较脏的工作后。Ay-Iiffe报道护士手上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达ICT02CFU,而Casewll在监护病房护士手上测得每只手指带菌量为103CFUo医疗工作中扶病人坐便盆、端便盆后手带菌101CFU,吸痰手带10oCFU,换药后手带IO810oCFUo人皮肤上每克组织有5IOCFU左右的葡萄球菌就可能引起脓胞,而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伤口脓肿需要的感染剂量每克组织105CFU。医务人员手上带菌量为10。CFU,一般不致病,但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来说带菌量为103CFU甚至更少

41、也可致病。Maki证明40多例医院感染是由医护人员通过手将革兰氏阴性杆菌传给病人而引起的。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手的接触传播是唯一重要的途径,应引起高度重视。二、洗手的定义及目的1 .定义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手消毒剂: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

42、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己定、碘伏(聚维酮碘)等。2 .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或杀灭手上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的传播感染途径。据卫生部抽查结果报道,医护人员操作前能做到洗手的仅有54%;洗手及擦手用毛巾合格率仅为32%o大部分医护人员洗手后均在白大衣上擦干。因此,洗手是一个既简单又难以很好执行的一项基本措施,务必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可手又无法进行灭菌处理,因为有效的灭菌方法不能用于皮肤,有效的消毒剂也往往因为毒性太大而不能应用于皮肤,因此经常性的洗手是防止手上的细菌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特别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常住菌可以通过皮肤脱屑及

43、出汗等途径转化为暂住菌,暂住菌也可以通过摩擦或不及时清洗而转化为常住菌,因此我们应强化洗手的意识。三、洗手的指征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均应认真洗手:(1)进入和离开病房前,在病室中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2)进行深部侵入性操作前,如脑室引流,胸腔穿刺等。(3)护理每例特殊高危病人前,如严重免疫缺陷病人和新生儿。(4)接触伤口,无论是切口、创口或深部切口前后。(5)处理污染的物品后,如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渗出物污染的物品。(6)在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具特殊临床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如多重耐药菌)的病人之后。(7)与任何病人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8)在高危病房中接触

44、不同病人前后。(9)戴脱手套前后;戴脱口罩前后;穿脱隔离衣前后。(10)准备及分发病人食品或发药送水等;无菌操作前后。四、手消毒L卫生手消毒。单纯用水冲洗手虽简单但效果差。Stiles等报道,单纯用自来水轻洗基本无效。Ojajarvi报道,用液体肥皂洗15秒钟,可使手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77%,洗2分钟可减少85%;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更好,洗12秒钟可去除92.4%,洗2分钟可去除97.8%。肥皂洗手也可有效地去除手上的巨细胞病毒。近年来,使用消毒纸巾或皮肤消毒剂直接擦拭代替肥皂洗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手的消毒是指使用消毒剂杀灭手上沉积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是暂住菌,常住菌也可被部分杀死。医护人员

45、通过手消毒能去除暂住菌,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用于此方法的消毒剂要求在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分钟,最好在1530秒)能将污染的微生物数量降到安全水平。2.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常规方法是,先用肥皂刷洗双手,再用消毒剂消毒。其目的是彻底消除手术者手上的细菌,防止细菌从他们手上污染至手术部位。为此,采取此项措施,不仅应能消除手上的暂住菌,还应能杀灭常住菌,达到近于无菌状态并维持较长时间的抑菌作用,应使用具有后效作用的消毒剂来消毒手。近年来出现一些药刷,用于外科手消毒,效果甚佳。Soulrby等报道,经35自来水洗手后,用不同药刷刷洗5分钟,水冲洗30秒后再刷洗1次。经连续使用观察测定第1天、第

46、2天和第5天手上细菌消除情况,其结果为:用AntiSePt药刷组的消除率分别为82.12%、87.18%和91.97%;HibiCIenS药刷组消除率分别为77.24%、81.33%和91.44%o五、正确的洗手方法(I)洗手的条件与设备1)水质的选择:洗手用水必须是优质的自来水或消毒过的水,不应使用预先用热水器加热到37。C的水,因为这种水通常易被铜绿假单胞菌或其他革兰氏阴性菌污染,这类细菌有人称它们为“嗜水杆菌”,容易在水中大量繁殖。温水、流动水有助于肥皂更好地发挥作用,可多冲掉些附着不牢固的污物。如果用温水洗手,则应加热后立即使用,或使用前现用热水和凉水调和。更不能应用脸盆内的存水,因为

47、不流动的水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使用不流动水洗手的结果不但不能减少手上的细菌量,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成为手的污染环节,而使感染传播。2)洗手池的设置:洗手池必须数量充足,位置合理,每个病房内应有一个洗手池。居住数个病人的大病房,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最好设置多个洗手池。洗手池的位置应便于使用,而且不妨碍有效利用室内空间,如紧靠门处,进行侵入性操作的邻近处。3)水龙头的开关:水龙头最好是采用肘式、脚踏式、红外线传感自动调节开关,这种水龙头开关比较安全、卫生、方便,而且节约用水。医院的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应特别强调指出,绝对不可为了防止溅水或使水流柔和,而将纱布缠绕或用其他材料“套管:因为湿纱布有利于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和繁衍套管”也常会成为细菌滋生之处。4)肥皂和皂液的卫生:洗手的肥皂必须质量好、刺激性小,并应保持干燥。潮湿肥皂为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有的学者对洗手肥皂进行检测发现,盛放在肥皂盒中的肥皂带菌率为100%,其中致病菌为42.9%,当改用线绳悬挂肥皂其带菌率随之降至为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