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创新资源、;匚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人才引育平台等四种类型。为建谢口运行好市科技创新平台,根据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围绕345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发展、结构优伤口能力提升为重点任务,力口强科技创新平台梯次培育,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到2025年,基本形
2、成功能层次明确、布局结构合理、创新链条全面、管理运行科学、协同创新高效、具有特面口优势的区t蝌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打造科创、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提供科技创新基础支学和条件保障。(二)基本原则突出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按照强优势、提能力、增活力”原则,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点面结合,做优顶层设计、完善功能布局,明确各平台在创新链中的重点任务,实现平台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匹配,构建平台化支撑科技创新力量新格局,厚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突出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重点,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不断提
3、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支持大企、大院、大所共建重大创新平台,鼓励平台间优质资源联合、整合,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突出资源集聚,分类管理。聚焦优势领域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集聚长三角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体系。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针对不同平台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明确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和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类创新平台发展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突出市场导向,提升质效。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平台积极创新市场化运行模式,完善筛选推荐、建设任务验收和绩效评估制度。奖优汰劣,强化平台动态管理与有序进出。建立与目标任务和创新贡献相适应的经费投
4、入方式,提升财政保幽口引导能力。突出创新平台社会公共属性,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科研成果、科学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三)工作目标面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立足体系建设f口能力提升,积极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零的突破,新增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0家左右,其中院士工作站10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家、新型研发机构1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技术转移机构15家。二、重点工作(一)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1 .优化科创平台规划布局。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按照科学定位、优化调
5、整、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坚持创新平台广泛覆盖和提档升级“两手抓,促进科技创新平台总量扩大、布局优化、结构重塑、领域拓展。重点围绕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打造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方阵。以科创载体为依托,争取培育和落地科学装置、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高地,构建产业匹配、布局科学、重点突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新格局。2 .聚焦产业搭建创新平台。围绕我市“34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
6、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来澄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为行业企业和产业体系提供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服务。面向社绮口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努力实现我市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紧密对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打造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力争新建新型研发机
7、构10家,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3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规范研发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机制,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培育重点,加快一企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库,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服务,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提档升级。嫁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科创资源,分批次推进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以及行业战略性技术布局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力争新建院士工作站10家,新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家、市级6
8、0家、省级50家,新增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0家。(二)着力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两个“一公里”4 .打通科技成果迈出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依托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探索建设以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概念验证中心,为处在起步阶段的科研发现提供必要的验证条件,搭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的中转站,有效衔接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南理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鼓励其探索设立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提供技术可行性、种子资金、商业评价、技术转移等概念验证活动,对实验室发明等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
9、进行验证,提出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方向和建议,打通成果转化最初Y里。5 .打通科技成果走进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鼓励引导我市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中试熟化中心,积极开展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甩成套技术而进行中间试验的科研开发,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走向市场、走进企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和知名的品牌技术转移机构在我市建设分中心,为导入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发挥市技术经理人协会作用,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实用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到2025年,力争新建技术转移机构15家,新增培养技术经纪(经理)人300名。(三)着力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
10、伐6 .加快建设高能级设计、检测、评价平台。以自建、合作共建或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研发设计机构,为各类科研活动提供高水平的研发设计服务,抢占智高点、打造新亮点。发挥我市国资平台的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建、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认证机构。引入一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开展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提高科技成果项目的产业化成功率。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家。7 .加快打造科技大市场按照科技咨询、技术开发、技术交易、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发布、投融资对接等主题类别,建设一站式线上线下
11、科技大市场,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优化科创资源配置,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依托科技大市场,着力推动企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技术成果撮合交易,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搭建科技金融专业服务平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难点,构建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缓解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大力引进国有投资机构和私募基金,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矩阵,推动基金投早、投小,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前端延伸和倾斜,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天使类投资基金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8 .加快推进科技创业载体平台建设。按照市场化机制、专业
12、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的要求,积极打造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组成的孵化服务链条,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提升孵化效率,促进孵化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新型创业载体平台,推动其向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促进更多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孵化。积极鼓励科技企业加速器与所在区域内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对接,吸引优秀成长型企业入驻,形成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创载体不少于300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四)着力建设科技人才引育平台,凝聚创新发展最强动力9 .高标准建设
13、引才引智平台。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集高级人才资源配置、成长、开发、评价、管理、咨询为一体的服务链条,不断提升产业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依托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市场及布点全球的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集成和提升国际人才港的人才综合服务,加强与各国重要人才组织联系交流,开启全球在线引才新模式,打造链接全球产业人才的人才服务枢纽。10 .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途径,加快培养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对新兴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与南京理工大学校区、江南大学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工大(威海)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
14、引导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招生、联合选题、成果共享,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以产定研、以需定研、以研促产”的发展模式,精准培育一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形成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科技委员会的领导下,汇聚资源、凝聚合力,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各功能区负责本地区科创平台的培育、支持、管珊口跟疏艮务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类科创平台建设目标。(二)持续加大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保障科创平台建设有
15、序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创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完善评价机制根据平台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分类管理,推动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与平台特点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及工伸程,有序推进我市科创平台规范化发展。重点构建以创新绩效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创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四)严格考核督查充分发挥高质量考核的导向作用,将科创平台建设等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监测和考核体系,落实属地培育主体责任,建立定期督查和通报机制,实行季调度、半年总结、年度考核评比制度,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五)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科创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宣传提升科创平台在自主创新当中的重要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创新平台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有实力的科创平台积极承办、举办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创新创业大赛、前沿技术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