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三辅”机构——京兆尹、左冯翊与右扶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汉“三辅”机构——京兆尹、左冯翊与右扶风.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汉三辅机构一京兆尹、左冯翊与右扶风原创2024-01-2905:41历史长河边的磨坊#冬日生活打卡季#三辅,又称“三秦”,是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定期派官员下去监督地方官,这些人称为刺史,其巡查的区域称为十三刺史部。至于京畿地区则交给司隶校尉,又因长安地区特殊,就在其中单独划分三个地区归“三辅”单独管理。“三辅”历史沿革汉书*地理志对“三辅”有如下描述;京兆尹,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
2、为京兆君。左冯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史书记载不一定对,但大概准确。先说“内史”,西周时开始设置,主要任务是掌管法令、拟定文书,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并负责爵禄的废置。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防之法,以诏王治。”内史本来是一个“官职”,不是代表地方行政范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的内史为一个行政区,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四十余县,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内史就相当于首都市长,名义上是地
3、方官,但离朝廷更近。项羽“统一”天下后,分封诸侯,将关中一带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所以汉书中才有塞国,雍国一说。秦内史(一I楚汉之际来国彳一部塞国II高帝二年中卡郡渭南郡河F郡高帝九年内史I!武帝建元六年右修史左,史1.JII武帝太初元年右扶风京平尹左冯翊二铲I诩QS史长河H的应访此图是指三辅“管理的地理范围。下图则是三辅“官职的沿革。汉景帝二年内仔内史左内史右内史主像中尉主爵中身汉景帝中元六年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左冯翊京,右扶风三轴汉景帝时,皇帝认为内史”权力“过大,将之一分为二,为分左右内史。汉武帝时期,对首都官制又进行一次大的变动,加进来”主爵都尉“。其中“右
4、扶凤”与“主爵都尉”来源就不是内史“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主爵都尉,掌封爵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为右扶风,治内史右地。”“中尉,秦官。掌微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也就是说“主爵中尉”在秦代是与“内史”一文一武掌握京师行政的,其中内吏掌行政,而中尉掌武备,重点巡查京师地区。因秦汉时期“警察”与“军队”分别的不清,也可以将“主爵中尉理解成京畿治安军事最高长官。因其地位异常重要,所以在西汉初期,”主爵中尉“多由功臣集团人物担任,或者皇帝信的过的酷吏。到汉武帝后期时.,外部威胁解除,中尉官也就没必要设置了。所以汉武帝将其军权分给
5、执金吾,行政权给京兆尹,”中尉”的责任被架空,索性全改名字,将京畿一分为三,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左冯翊喊豆弟历史戈河边的唐坊到了汉元帝时期,因”陵邑“制度,西汉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入关中,各皇帝陵已形一个由成数十个十万级人口,及几十个人口万级别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管理难度持续增大。本来这些大县城级别的上级是太常,可太常本身是掌宗庙礼仪之官,地位虽是九卿之首,但并不是专业的”行政“机构,太常面对如此巨量的麻烦,根本处理不可来。所以在汉元帝时期,下令“诸陵分属三辅”,各地区陵邑归各地区的“三辅”管辖。到了三国时期,以右扶风辖区改置扶风郡,左冯翊辖地改为冯翊郡,京兆改置京兆郡,也因为西汉时期此地迁陵来很多的名士,所以引地的文化极为深厚,很多大姓望族都出自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