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21097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35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二O一六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全面评估易县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1一、发展基础1二、机遇挑战8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定位13四、发展战略14五、发展目标15第三章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京津冀产业体系19一、战略发展旅游业19二、优化发展现代工业26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35四、创新发展文化产业43五、对接发展京津冀产业链49第四章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乡发展结构52一、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52二、打造特色小城镇54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6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58一、建设便捷交通体系58二

2、、健全能源、电力、水利供应体系61三、推进全县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63四、建设完善电信、网络等体系63第六章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优化人居生态环境64一、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64二、加强水、气、废弃物、噪声等管理65三、持续改善城乡敏感区域环境质量67四、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预警体系建设67五、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倡导绿色生活68第七章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69一、努力扩大就业69二、完善社会保障70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71四、保持人口生育稳定73五、保障居民住房需求74六、推进科技发展74七、提升县域教育水平75八、关注健康养老发展77九、繁荣文体事业78第八章打赢脱贫攻坚战

3、,确保贫困人口脱贫81一、特色产业扶贫82二、多举措精准扶贫82三、易地扶贫搬迁85第九章完善社会管理,提供政治保障86一、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86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88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89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现“十三五”宏伟目标89一、加强组织领导89二、完善实施机制90三、强化监督检查90四、提高公众参与90序言“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期。保定市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紧紧围绕经济转型、改善民生、提高生态环境等重大环节,是全面落实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的重要规划,是指导全县今后五年

4、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阐述了易县在“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保定市总体规划;易县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易县政府关于易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本规划执行期为2016-2020年第一章全面评估易县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始终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面对复杂形势和“7.21”特大洪灾,县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5、,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成功应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严峻挑战,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奋力开创了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的新局面。从综合实力看,经过“十二五”的持续提升,经济总量逐步壮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5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9亿元,年均增长12.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37亿元,年均增长1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7元,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1.6亿元,年均增长21.3%;

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2.67亿元,年均增13.9%;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6%o期间省外资金共计完成150.6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5亿元。国外资金共计完成350万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减少23%。多年来,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在统工业企业60家。201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80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11.8%;五年累计实现利税40亿元,同比“十一五”增长387.8%;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5亿元,同比“十一五”增长623.7%O“十二五”在统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015年在统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同比2

7、010年增长123.9%;“十二五”在统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2015年在统工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13.9%;在统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1%,同比20比年增长18.2%o从经济结构看,经过“十二五”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日趋修正,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十二五”末农业产值26.4亿元,工业产值49.4亿元,服务业产值34.7亿元,其中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6.7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为14.71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1%。三产结构比例为23.9:44.7:31.4,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县政府坚持产业高端发展,着力引进重大项目,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优势产业集聚

8、。“十二五”期间易县所有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均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大项目占比逐年升高。采用PPP运作模式,成功引进东旭集团投资易县省级开发区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引进光伏发电、航天民品等一批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京兰水泥项目、保定太行和益水泥有限公司800td活性石灰生产线项目、易县民爆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项目促进了易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2015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门票收入7200万元,旅游收入12亿元,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44%、146%。其中农家游接待71.25万人次,收入3510.2万元。文化产业

9、取得了较快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称号。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二五”的大量投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我县城市建设紧紧围绕“中等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以“旧城内涵改造、新城外延拓展”的构想,大力实施“一河两城”战略,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启动新城区建设强劲势头,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日益提升。新城区作为县城建设的主战场,重点实施“三路两区”工程,易兴西路建设全部完工;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先后投资3.08亿元实施了朝阳路、开元南大街、同兴路、步行街的综合改造

10、,东关新村支路建设,完善了给水、通讯、燃气、雨污水、供热等管网及路灯和人行便道铺装的市政配套设施系统,集中供热三期顺利完工,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万平米。荆轲公园、北易水综合治理、文化广场改造等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强力实施“七个一”工程升级版,县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被省政府列为“36+1”县城建设投融资试点县;通过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和灾后重建,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被省政府列为城乡统筹试点县。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27%。从生态环境看,经过“十二五”的不懈努力,生态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就,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

11、态环境规划和建设,区域生态品质和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县城”,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让居民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提升了城市形象。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和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取缔“土立窑”制灰生产工艺和砖瓦窑等落后产能。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绿化美化和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5.5万亩。其中,重点林业工程共完成33.5万亩,占全县造林总面积的73.6%;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深入,完成义务植树617万株。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林面积从一五”末的

12、142.9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199.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10.4%、13.7%.13.5%和18.8%,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二五”的全面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抓好就业服务,有力的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41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92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县企业参保286

13、74人,扩面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圆满完成了历年扩面参保任务,发放养老保险金11265万元,基金结余17183万元。目前易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4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2.6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4.8万人。易县利用国债资金、政府投入、自筹资金等多种方法,先后投资1.5亿元,用于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业务用房4.5万平方米,改建加固业务用房1.2万平方米,469个村卫生室全部新建,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间,共争取到位上级各项扶贫资金1500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扶贫方

14、式,创造性的开展扶贫工作,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6000万元,实施95个村146个扶贫致富产业项目;投入彩票公益金1000万元,实施了10个贫困村24.9公里村组道路建设,实现了5.68万人稳定脱贫。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1096元增加到2015年的2900元。从民主法治来看,经过“十二五”的持续治理,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民主法治意识显著提高。以“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契机,以“法律十进”为抓手,创新普法形式,完善普法网络;突出普法重点,注重普法实效,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先后组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集中学

15、习16次,受教育人数累计3000余人;组织干部年度法律知识考试3场次,全县40多名县处级干部,700余名科级干部参加了考试。法治教育宣传形式多样,在50余村创建了法治宣传一条街和法治宣传墙;成立法治宣传服务队,开展“送法律进乡村”系列法律宣传活动,贴近村民实际生活开展法律宣传。“六五”普法期间的各类宣传活动中,共向群众发放法律宣传资料80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12000余人次,在村居张贴标语法20000余条,在村居集中宣传法律知识300余次。从文体发展来看,经过“十二五”的传承和发扬,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组织举办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石家统村慰问文艺

16、演出活动、易县庆祝建党90周年“唱支红歌给党听”歌咏比赛、“易水清风一一易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书画展”等活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力度,清宫传刺绣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姚氏正骨术被保定市政府公布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组织清西陵宫廷菜、易县铜雕锻刻制作技艺等14个项目申报了保定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规划了占地5000亩的易县文化产业园区,编制了易县易水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制定了易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组织

17、实施了占地1300亩投资59.3亿元的燕都古城项目,占地100O亩投资26亿元的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和投资5亿元的易县狼牙山欢乐世界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组织开展文化产业基地创建活动,河北燕都环境艺术有限公司被评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易县崔氏砚雕厂被确定为河北省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1个。2014年易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兴建了易县滑雪场等一批体育场所,878精品游基地和狼牙山户外基地分别被命名为“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易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易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

18、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持续发展,易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使易县具备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一轮发展的现实条件。“十二五”规划指标实际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2015年备注完成值规划目标年均增长(%)完成值年均增长(%)经济发展全县生产总值亿元67.83Ill8.9110.68.9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121652000010187999.1预期性全部财政收入亿元3.315.912.35.9612.5预期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773.715.94.419.8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

19、58.4)(508)2447620预期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25:42:3321:44:3524:45:31预期性城镇化率%263327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个(4710)(7500)(22414)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1.9554.622042.6720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1461)(1200)(1600)预期性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万人/年221350320预期性旅游社会总收入亿元4.871212预期性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26222032810185448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678592310665712.5预期性生态环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5年降低

20、29.88%达市要求达市要求约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100100约束性城市污水处理率%60以上8080约束性林木绿化率%485954约束性二、机遇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易县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既迎来许多新趋势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优势和机遇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易县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90公里,距石家庄170公里,距保定60公里,是京一保一石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重要区域。京原铁路,京昆、张石、荣乌高速及4条国家干道、6条县道,贯穿全县,境内6个高速出口,多条交通干线与北京市中心和保定市紧密相连。2、旅游资源丰富全

21、县有16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清西陵1处世界文化遗产,有4A景区2处、旅行社6家、星级宾馆2家、农家旅馆1200多家,住宿接待能力1万余人,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3、生态环境良好易县位于保定的上风、上水位置,为保定“后花园”。西部、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带植被种类丰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全县林木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各区县前列。4、历史文化悠久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首批千年古县之一。目前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老子道德经幢、紫荆关、圣塔院塔(荆轲塔)、北福地遗址等6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矿产资源丰富易县地处太

22、行山成矿带北段,区内地层齐全,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内生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丰富,金矿、铁矿、花岗岩、瓦板岩、石灰岩等资源储量位居保定市前列,另外,铸石用玄武岩、麦饭石、方解石、瓦板岩为易县特色矿产产品。易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玄武岩生产基地,是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板生产、出口基地,是著名的“中国石材之乡”,素有“世界板材看中国,中国板材看易县”之称。6、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措施。易县在整个协同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

23、的位置,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对易县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交通建设等产生综合性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易县争取政策倾斜、解决突出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承接京津战略产业转移上未利用土地储备丰厚,各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关注度的提高,将为易县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二)困难和挑战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易县正在经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爬坡和阵痛,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虽为23.9:44.7:31.4,但工业和服务业占地区

24、生产总值比重依然较小,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林果、畜牧等特色农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少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工业经济拉动力小,受节能环保的影响资源性工业经济发展受限;旅游业竞争力不强,旅游对服务业的带动成效不明显。2、工业发展缺乏大型龙头产业,物流业亟待发展工业总量偏小,全县1600多家工业企业中95%以上的都是作坊式或夫妻店。没有大型支柱企业,缺乏龙头带动作用,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企业发展主要依赖有限资源,对资源进行粗加工或初加工,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商贸流通业处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单打独斗的局面,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缺乏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类企业。物流服务只能承担简单运输

25、,无法承接大宗物流业务,也无法跟京津接轨。3、协同发展能力不足易县经济整体发展实力弱、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低;高层次人才不足,近邻北京是易县的优势,同时也使易县人才不断向北京流动,科技创新人才不足;高端要素聚集平台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在承接京津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缺乏载体和支撑。4、城乡建设管理亟待提高,社会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城市居民还有较大差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需大力推进。尽管“十二五”时期全县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相对于城乡居民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26、相对于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要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仍显不足,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健全。5、周边区域竞争激烈易县虽然近邻北京,但未被列入首都经济圈河北省的17个县(市、区)的范围内,经济圈内部分的“优惠”政策不能享受,发展优势跟经济圈内县相比稍逊一些。如何做好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搭顺风车,对易县是个挑战。同时,相邻地区旅游产业竞争激烈,如北部的深水、西部的源源等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京津的客源上也存在截流现象;与旅游发展好的县相比,易县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十三五”规划中,认清太行山脉生态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和近京的区位是易县的核心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易

27、县的历史机遇,同时仍然具有产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的不足,面临人才、资本、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挑战。在“十三五”规划中,易县应以“太行”资源、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生态文化型产业经济为重点。总之,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崛起,既给易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发展机遇;又使易县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严峻挑战。需加快发展,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积极融入京津对接区域,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实现在经济、文化和产业方面更上一个台阶。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十届

28、十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秉承“创新、绿色、协同、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绿色高效、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线,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以全

29、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核心任务,加快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下大力气突破发展瓶颈,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城乡建设管理,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实施“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全力打好“全域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开发、县城建设”四大攻坚战,推动易县创建京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的新局面。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好中求快原则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加快发展是首要任务。既要保证发展的高速度,又要保证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二)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保持生态环境优势,走

30、出一条绿色高效的发展新路。(三)坚持突出重点原则易县工作点多面广,必须突出重点工作,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四)坚持协调统筹原则着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统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突出专项工作统筹,努力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提升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六)坚持党的领导原则面对艰巨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建设一支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三、发展定位(一)易县总体定位:京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二)易县旅游发展定位:全域旅游,全景易州(三)易县文化发展定位:千年古县,人

31、文易州以易州千年文化为基础,重点挖掘燕文化、清文化和红色旅游三大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塑造人文易州形象。(四)易县生态发展定位:灵秀太行、绿色易州以太行山脉丰富物产资源为基础,由传统矿产建材产业逐渐转型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五)易县城市定位京津冀生态人文示范城市(六)易县产业定位:做强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做大第一产业战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环保建材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商贸物流产业(七)易县发展策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金融为器、改革为势、营销为擎四、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围绕建设“京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要坚持产业结构调整

32、合理化、文化旅游国际化、生态环境宜居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优质化的“五化”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再整合、要素再集聚、优势再发挥、潜力再放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一)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强三优二规模一”的产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二)文化旅游国际化坚持把春秋战国文化、皇家陵寝文化和狼牙山和平复兴文化等三大文化作为本次文化挖掘的重点,提升到国际化的新高度。以现有清西陵、狼牙山两个4A级景区为依托,突出

33、重点,将文化转化为不仅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不仅让京津冀区域的人参观学习体验易县丰富的文化,更要让其他市、省、国际游客来易县旅游体验,让易县文化走向世界。(三)生态环境宜居化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国家园林宜居城市为契机,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利用,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努力营造更加绿色、低碳、优美的城乡环境风貌,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统筹发展南部地区和西部、北部山区,加快推进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34、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公共服务优质化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抓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在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公共需求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四个明显提升”、“两个翻番”、“一个全面建成”。“四个明显提升”就是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35、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林木绿化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提升。“两个翻番”就是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一个全面建成”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总体目标“十三五”时期易县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新优势,在现代农业、健康养生带动方面树立新榜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新进展,把易县打造成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共享的旅游文化产业新城。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

36、,到2020年突破14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到2020年达到5.5亿元以上,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协同发展成效明显承接北京产业疏解取得重大成效,交通网络更加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与京津对接合作实现重要突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县、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旅游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全面完成,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4、城镇化取得新进展旅游县城建设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统筹推进,有条件的乡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城市布局和体系更趋合理,城市功能和

37、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5、社会生活全面小康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殷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日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6、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9%,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二)指标体系“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按类别可分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生态文明四类。本着坚定信心、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

38、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经济发展I6项)一一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0.6141.25左右预期性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37.657.99人均生产总值(元)1879923992.85预期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4.45.65以上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1.435预期性城镇化率(%)27.531预期性创新驱动I3项)一一一研究和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22预期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31.5预期性互联网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市要求预期性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市要求预期

39、性民生福祉18项)一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85442986510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313.5约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2414)(18500)预期性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户)(18921)(21581)约束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673约束性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898预期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0.110.3约束性人均预期寿命(岁)7575预期性生态文明(11项)一一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0.7862达市要求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38)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28.4达市要求约束性地下水压采能力(亿立方米)达市要

40、求约束性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3.5(预计)达市要求约束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市要求约束性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市要求约束性森林发展覆盖率(%)45.451.9约束性蓄积量(亿立方米)(0.13)(0.17)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市要求达市要求约束性城市细微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达市要求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达市要求6约束性氨氮6二氧化硫5氮氧化物5劣V类水体比例(%)达市要求约束性注:生产总值按2015年价格计算;O内为5年累计数;(三)“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十三五”期间,易县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投资额在

41、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143个,总投资额合计1296亿元。其中旅游类项目33个,投资额343亿元;农业项目13个,投资额27亿元;工业项目16个,投资额50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个,投资额406亿元。(详细内容见附表)第三章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京津冀产业体系一、战略发展旅游业以生态为本要让居民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全域旅游,全景易州”为核心,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坚持旅游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实现“三个转型”,即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转型、从单纯景点景区向旅游目的地和产业集聚区转型、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突破旅游行业局限,以旅

42、游业为牵引,实现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易县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旅游产业规划布局易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约70%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山水是易县最大的资源,也是易县最具潜力的资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旅游”的旅游发展理念,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引领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来抓。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易州,打造“灵秀太行,人文易州”。根据全县的旅游资源禀赋,打造“一城两带五区”的空间布局:“一城”,即建设旅游县城,打造环首都宜居宜游生态卫星城;“两带H即打造112线和京赞线两条旅游景观带。

43、“五区”,即重点建设狼牙山红色旅游区、清西陵皇家文化区、易水湖山水度假区、洪崖山祈福养生区、紫荆关避暑休闲区五个重点旅游区。打造四个精品景区,即两个国家5A级景区:清西陵景区和狼牙山景区;两个国家4A级景区:易水湖景区和燕都古城。统筹推进洪崖山、千佛山、云蒙山、紫荆关、摩天岭等景区的开发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争创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1、建立高效的旅游营销平台,打造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易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旅游文化项目日益丰富的今日,光有国家评级的旅游招牌是不够的,更要加大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在“十三五”期间,由政府领导牵头,进行旅游资源整合、交通整合和规

44、划整合,建立整合的营销推广平台。易县旅游产业以京津冀核心市场为中心,以周边五省基本市场为重点,努力拓展中远距离客源市场和国际市场。多措并举,强化宣传。策划举办旅游业发展大会、旅游产业论坛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集中力量进行宣传,利用地铁、公交、高铁等进行终端宣传营销;开展易县旅游“九进”(进电视、进电话、进校园、进饭店、进名片、进公交、进站口、进网站、进资料等)活动;推出旅行社奖励政策、系列免费日政策、优惠政策。充分整合各部门力量,全员开展营销活动。汇聚文化名人学者,著作易县相关的历史、人物、小说、旅游等相关文学作品,宣传易县旅游文化。2、重点建设四大旅游景点,实施龙头

45、带动策略建立易县旅游资源档案,强化政府对优质旅游资源的管控。重点创建狼牙山、清西陵国家5A级景区,创建易水湖、燕都古城国家4A级景区等四大精品景区,带动全县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效益全面提升。3、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十三五”期间着力制定一套示范标准体系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一批衔接龙头景区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建设梁格庄现代生态农业园、梁格庄南百泉休闲生态园、清西陵满家乐民俗风情园、清西陵旺龙湖滨水体验园、易水湖渔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园、紫荆关边塞避暑休闲园、狼牙山红色记忆体验园、狼牙山景观农业观光园、狼牙山中独乐有机果品

46、采摘园、狼牙山松山生态农业园、牛岗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流井乡万亩林果生态园等12个示范园区,打造凤凰台、忠义村、南百泉、梁格庄、安格庄、紫荆关、东西水、石家统、于家庄等100个示范村,100O家示范户,达到规划区域内人均增收1万元目标,使易县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4、提高旅游配套建设提高旅游景观大道配套建设。加快景区连接路建设,完成“清西陵-易水湖-狼牙山”旅游观光道路建设;在清西陵景区先行启动旅游“绿道”试点工程,带动全县旅游“绿道”建设全面铺开;提高通往景区道路的建设标准,努力解决“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开通县城至主要景区之间旅游客运专线;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完善叫车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完善自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