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80605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的“道本体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辩证法思想“道本体论”和辩证法思想是老子道德经的立论基础。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不仅最先明确抽象出“道”这一基本范畴,而且最早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道的辩证法思想。一、道本体论(一)道的本性一一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一章总论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万物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道、常名、一、大、玄,在老子道德经中,都是指“道”,但其余的名称都是对“道”的本质属性一种界定。由于一般的“道”是恒久不变的,故称“常道”。“变”与“常”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对冲突的范畴。我们说“道

2、”是常住不变的,是指它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普遍适用的。而“道”所揭示的规律实际是万物变化进展的规律,所以,只能说“只有变,才是不变的。”(2)常名、无名。常名,即恒常不变的名,也就是道。相对于叫得出名的详细事物,作为“常名”的“道”指的是普遍的规律和法则,它不囿于某一叫得出名的详细事物,所以,它就是“无名”。同时,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象的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方,因而它是“无名”的。(3)徼,归、终之意,此处作边界讲。详细事物的变化存在于肯定的时空中,徼,即表示详细事物发生变化的空间边界。解读: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道。何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名。“无名”是万物

3、的始源;“出名”是万物的母体。所以,从无形无象的道去观看万物的奥妙,从有形有象的事物去观看详细的变化。“常有”和“常无”这两者同出于一个始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所由同出的始源又叫做“玄”,即玄奥而深远。它玄之又玄,是开启一切奥妙的总门。解读: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道。何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名。“无名”是万物的始源;“出名”是万物的母体。所以,从无形无象的道去观看万物的奥妙,从有形有象的事物去观看详细的变化。“常有”和“常无”这两者同出于一个始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所由同出的始源又叫做“玄”,即玄奥而深远。它玄之又玄,是开启一切奥妙的总门。评述:这是道德经的开首一章,

4、它概括地论述了“道”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恒常性、普适性、无形无象无名性;并把道界定为产生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的最高范畴。一部道德经主要是围围着“道”绽开的。详细地说,它是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详细阐述道的:一是道本体论、二是道辩证论、三是道实践论。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注释:和:和合,和谐,和调。老子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和合的思想。孤、寡、不谷:古代王侯的谦称。孤,孤陋;寡,寡德;不谷,不善。强梁:强暴,强横。教父:教人的根本

5、。解读:道本身是混然一体的,从中分化出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新的第三者,如此演化出万事万物。万物背阴抱阳,在气的虚空中形成和合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却以它们自称。所以,事物有时损伤它反而增加它,有时增加它反而损伤它。前人的教导,我也用来教育别人: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将把它作为教人的根本。评述:本章明确地提出了道本论的宇宙生存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哲学史上,以张载为代表还提出了气的本体论的宇宙生成模式。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体和本原,在整个宇宙“太虚”之中,存在着作为本体的“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的聚合成为有形之物,气散物灭则重新

6、融入太虚这中,万物的生灭变化不过是一气流行而已。这两种宇宙生存模式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分。但从哲学自身的进展来看,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高于以气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由于它标志着中国哲学开头超越以物质元素为本原的自然哲学,向以讨论世界的本质规律的纯粹哲学的本体论转移。这里要特殊指出的是,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阴阳和合的思想。这种和合辩证法和西方强调冲突斗争的辩证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东方才智特征。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生于乱世的老子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应证的一个万古不变的定律,我们应当牢牢记取。老子常常把“道”描述为一个在万物之外、之先产生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但老子始终强调“道”是客观的自然之道,因而不能说他犯了

7、唯心主义的错误,只能说他犯了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正如张载所批判的,老氏犯了“体用殊绝”的错误。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释:寂兮寥兮:寂,安静,指无声也。寥,寥廓,指无形也。殆:通怠,懈怠。反:同返,返回。域中:这里指宇宙间。解读: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它产生于天地之前,无声无形,独立而不转变,周行而不倦怠,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牵强给它取名为“大

8、大就是运行,运行就会远去,远去之后又会返回。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评述: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本体论中的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第一,道运行的“三阶段论”。“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实际上揭示了万物运行过程中所必定经受的三个阶段。其次,“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表明老子自觉地与各种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二)道的特点无形无象无名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拎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行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行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

9、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解读:眼看不见,叫做“夷”;耳听不到,叫做“希”;手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都不行追究,所以混合为一。它的上面不显光明,下面也不显阴暗,纷纭而不行状,最终复归于虚无。这是没有外形的外形,没有具象之象,把它叫做“惚恍迎面不见其前头,跟随不见其背后。把握自古就有的“道”以驾驭当今的现实,能知道往古的始源,这就是道的要旨。注释:(1)夷:毁灭、除去。(2)挂:音团,揉也。(3)诘:追问,追寻。(4)缴:白也,即光明之意。(5)昧:暗味,阴暗。(6)绳绳:min,三声,纷纭众多,广阔无边,连绵不断。(7)惚恍:同“恍惚”。(8)纪:要领、纲领。评述:“道

10、”作为存在于万物之中并支配其变化和进展的本质规律,它既是客观的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又是非感性的,所以,它现象和本质、感性和非感性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老到道恍惚不清、似有似无的缘由。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注释:孔德:孔,大也;德,韩非子解老说:“德者,道之功也。”即是说,德是道的表现或实现。“德”在老子中是一个重要的本体论范畴,而非狭义的道德范畴。容:外在的面貌、性状。窈兮冥兮:王释:“窈冥,深远之叹精:精气。信:真实,应验。阅:

11、检查,熟悉。甫:开头。解读:大德的情状,必需遵循道的原则。道作为实物,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之中,有某种形象;惚惚恍恍之中,有某种实物;深远幽昧之中,有某种微小的精气。这种精气特别真实,并且可以应验。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久不会消退,依据它就可以熟悉万物始源。我怎么知道万物始源的情状呢?就是以此为依据。评述:依据本章的论述,道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道是一种极微小的精气,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可以通过某种物象被人们所感知。其次,道和其他详细的实物又不同,它是一种若有若无、恍恍惚惚的东西,它深远暗昧,似乎又难以捉摸。第三,它是万物的始源,万物都从它那里产生的。老子抽象出“道”这个最高的范畴,把它看作是万

12、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并且初步熟悉到了“道”的无形无象无名的属性,这是他对中国哲学史的最大贡献。但是,他对“道”与“气”即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达到正确的把握,这表现在:第一,有时把“道”的客观性看成是一种独立于万物又派出万物的“实体”,还没有完全同古代的自然哲学划清界线;其次,有时又把“道”看成是一种介于有无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使“道”覆盖上了一层神奇的颜色。(参看才智之恋13页倒二行开头至14页的文字。)(三)道的属性运动性和恒常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J(四十二章)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二十五章)(四)道的功能天地之根、万物之宗

13、(支配万物的根本、主宰)三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解读:道像山冲那样空虚,而它的作用不会穷竭。它是那样深渊,似乎万物的宗主。挫掉其锋芒,解开其纠纷,调和其光耀,混同其尘土。它是那样深远,似若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消失在上帝之先。注:(1)道冲,老子常常用“冲”、“谷”、“渊”来形容道的虚无、深远、广阔,它能蕴含万物。(2)用之或不盈,盈,满的意思,因道空虚、广阔,蕴含和鼓动万物,它永久不会因发生“满盈”而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故说“不盈”。(3)渊兮,指像深渊一样,虚无边际。(4)湛兮,此处为深邃

14、之意。(5)帝,王弼本注:帝,天帝也。评述:本章论述了道的特性和作用。道,它像山冲、深渊那样虚无、深远、广阔,能陶铸、烟瀛万物。它是万物的主宰,既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又和合着万事万物,使其正常进展。它的这种作用是永久不会穷竭的。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解读:道像空谷一样,神妙而永存,犹如玄妙的生殖之门。此种生殖之门,是天地之根。绵绵不绝,作用无穷。注:(1)谷神:谷,空谷,言道像空谷那样虚无、深邃。神,指道的作用神妙。(2)牝:牝,雌性、母体。评述:本章形象地把道比作雌性的生殖之门,它孕育万物,作用神妙,是天地的根本。二、道辩证法(一)对立而的相辅相成

15、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恶矣;皆知善之为善,其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解读: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之所以美,是由于产生了丑;都知道善的东西之所以善,是由于产生了恶。所以,有无相互产生,难易相互形成,长短相互比较,高下相互倾倚,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随行。因此,圣人实行“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运用言语进行教化,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了万物而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自傲,所以就不失去功绩。注:(1)恶,在古文

16、中,“恶”是丑的意思。(2)恃(shi),依靠,仗着。此处是恃持有功之意。(3)行不言之教。这里的“教”,不是单指学校教育,而是指广义的教化。老子主见统治者在思想意识领域里面也不要进行人为的宣扬提倡,让社会意识和人心按其内在规律自我进展。评述:这一章运用自然和社会中实际事例,生动地论证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冲突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一章前面这几句常常作辩证法的生动事例被人们所引用。这一章的后面几句是讲圣人要以“道”的辩证法为原则,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主见。老子特殊强调有与无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只有无为,顺应社会的原来进展规律,才能真正有为。这里的“无为”和“有为”就

17、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堤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读:把三十根辐条嵌在一个车毂上,由于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无部分,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泥制作器皿,由于有了器皿中间的空无部分,才有了器皿的用处。开凿门窗造房屋,由于有了房屋中间的空无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价值。所以,“有”给人带来便利,是由于“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注:(1)辐:嵌在车轴四周的木条。(2)毂:读gu,三声。车轮中心的轴木。(3)蜒埴:蜒,读延音,和也。埴,植音,粘土。蜒埴,和土以成器皿。(4)牖:读you,三声,门窗。评述:在实际生活中,这样有

18、无相生、相反相成的事例许多,如屈伸、进退、辟阖、呼吸等,这些冲突着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为用的:以屈才能求伸;退一步才能进两步;有阖才有辟,阖后才能辟;先吸后呼,无吸则无呼,如此等等。(二)对立面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解读:相反的东西,是道的运动的依据(由于有了相反的方面,道才能运动起来);柔弱的东西,是道的作用的基础(如:正是由于柔弱,所以才刚毅)。天下万物生于有形有象的东西,而有形有象的东西生于无形无象的“道评述: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反者道之动。对于这一命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反者”理解为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进展,有的理解为相反的方面

19、或冲突的对立面。王本注为:“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我倾向于王本的解释。但要指出的是,冲突的对立性不能脱离冲突的同一性,同样冲突的同一性也不能脱离冲突的对立性。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三)量变引起质变动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注释:大小多少: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大、少均作动词。解读:以无所为而为,以无所事而事,以恬淡无味为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

20、德报怨。解决难事从简单时开头,创办大事从微小时起步。天下的难事,必定从简单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微小做起。因此,圣人终身不舍小为大,所以能成就大事。轻易承诺必定缺少信用,低估困难必定患病更多困难。因此,圣人宁愿把困难看得更大一些,所以始终就没有困难。评述:本章除重提无为、无事之外,特殊论述了难易和大细的辩证关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生动地应证了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告知我们,要成大事,就需要从小事做起。大事是从小事积累、进展而来的,不从点滴起步,就难成大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人,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而且也没有现成的大事

21、让你做,大事都是自己做出来的,像做蛋糕一样,是渐渐做大的,并不是一下子膨胀起来的。老子还告知我们,解决难题也要从微小处着手,而且要把困难估量得更充分一些,才能不致有所失误。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泮:融解,分散。执:拿,持;把握。复:返,引伸订正。解读:安定时简单维持,未露苗头时简单谋划,脆弱时简单融解,

22、微小时简单消散。行动于事物未产生之时,治理于动乱于发生之际。合抱的树木,生长于细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累积于一筐一筐的泥土;千里的行程,起始于脚步之下。有为必定失败,执掌必定丢失。因此,圣人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去执掌,所以不会丢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快胜利时遭到失败。谨慎如初,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无欲为欲,不把难得财货看得珍贵;以不学为学,修复众人造成的过错,以以帮助万物的自然进展而不敢有所作为。评述:本章主论治乱之道。老子仍旧不厌其烦地强调它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但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看来,圣人不是完全不做事,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万物的进展,为万物的进展供应

23、更好的条件,只是不能干预事物进展的客观进程和内在规律。所谓“学不学”、“不贵难得之货”,要稍作解释。以不学为学,学就是不学,这种观点是不是搞蒙昧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呢?的确,老子鉴于当时文明异化现象,主见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返回到无知无欲的原始状态,而且明确提出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无疑,这种构想不仅是保守落后的,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我也不同意给老子扣上一顶现代的大帽子,说他是从没落贵族的立场动身,搞蒙昧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其实,老子的本意不是这样。他找不到摆脱异化的出路,只好到他所设想的原始社会的抱负状态之中去查找。在他看来,回到他所设想的抱负状态之中人们,并不是真正无知无欲,原始落后,而是没有私智邪欲,真正达到了与道一体的完满状态。他也真诚地认为,学问、文明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人们所艳羡的难得之货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无知无欲、吃饱肚子、没有竞争、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争权夺利的原始状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