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057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X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XXX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产生、排放、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等处置活动适用本办法。建筑垃圾中属于危险废物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第三条建筑垃圾处置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和综合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

2、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组织建立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第五条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具体负责本辖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置的监督管理。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依法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超限等交通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及其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管理,依法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超速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行政审批服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3、,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相关工作。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抛撒、堆放建筑垃圾,不得将危险废物、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其他有毒有害垃圾混入建筑垃圾,不得擅自设立弃置场所受纳建筑垃圾。第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有权对违法处置建筑垃圾的行为进行举报。第二章排放、运输和消纳第八条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报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备案。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并按照城市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第九条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行政审批服务部门申请建筑垃圾处置证。运输单位申请经营建筑垃圾运输应当

4、提供以下材料:建筑垃圾处置(运输)核准申请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建设单位申请经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应当提供以下材料:建筑垃圾处置(消纳)核准申请表;场地权属及土地用途证明;场地平面图、方位示意图、进场路线图、场内布局图、可以受纳的建筑垃圾的种类标识图;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弃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向申请人颁发建筑垃圾处置证;不予核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十条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一)工程渣土,进入消纳场所进行消纳乂二)工

5、程泥浆,由泥浆预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后,进入消纳场所进行消纳;(三)工程垃圾、装修垃圾和拆除垃圾,经分类后进入消纳场所和资源化利用企业进行消纳、利用。第十一条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配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理人员,并按照下列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管理乂一)设置符合标准的硬质围挡乂二)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收集、堆放建筑垃圾;(三)及时回填工程渣土、清运建筑垃圾,不能及时回填或者清运的,采取覆盖、压实、喷淋、酒水、临时绿化等防尘措施;(四)对工程泥浆实施浆水分离,规范排放,有条件的进行干化处理;(五)硬化施工工地出入口道路,配备车辆冲洗设备,确保运输车辆干净整洁;(六)按照规定安装在线视频监控设施;(七)法律、法

6、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应当将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全部清运。第十二条拆除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配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理人员,并按照下列规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乂一)设置符合标准的硬质围挡;(二)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收集、堆放建筑垃圾乂三)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落实回收利用措施;(四)及时清运建筑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的,采取覆盖、压实、临时绿化等防尘措施;(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十三条依法不需要办理施工许可证以及建筑垃圾产生量五立方米以下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可以不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报备案;但是,应当将建筑垃圾委托依法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企业进行清运。第十四

7、条村民、居民住宅装饰装修、个人自建房屋和依法不需要办理施工许可证的非住宅装饰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按照下列情形处理乂一)实行物业管理的,按照物业服务企业指定的地点堆放,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统一委托获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企业及时清运;(二)未实行物业管理的,按照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堆放,自行委托或者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负责统一委托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企业及时清运。装饰装修建筑垃圾堆放点应当采取必要的防尘、防溢等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十五条因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况需要紧急处置建筑垃圾的,不适用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但是,建筑垃圾处置单位应当在险情、灾情消除后三日内报

8、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备案。第十六条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在承运建筑垃圾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车辆市区通行证。第十七条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应当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和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第十八条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乂一)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明,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二)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输;(三)运输至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或者核准处置地点;(四)保持车辆整洁,密闭装载运输,不得违法超限超载,不得沿途遗撒、泄漏乂五)安装卫星定位装置、行驶记录装置、装卸记录装置乂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

9、求。第十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自然资源规划、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行政审批服务、城市管理等部门,依法合理确定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布局、选址和规模,并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集中消纳、综合利用的原则设置,并向社会公布。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调剂使用。第二十条禁止在下列区域选址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乂三)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地;(四)河流、湖泊、水库、渠道、山体保护范围;(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区域。第二十一条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乂一)按照规定消

10、纳建筑垃圾,不得消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垃圾;(二)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粉尘、噪声等,防止二次污染;(三)出入口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安全有序消纳建筑垃圾,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四)离开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离;(五)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六)配备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七)配备排水、消防等设施;(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第二十二条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不得擅自关闭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消纳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

11、。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达到原设计消纳容量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继续消纳建筑垃圾的,应当在拟停止消纳三十日前书面报告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遇特殊情况需暂时停止使用的,应当及时报告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第三章监督管理与综合利用第二十三条市、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对下列事项实现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开:(一)建筑垃圾排放与需求信息;(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运输车辆和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信息;(三)建筑垃圾消纳综合利用信息;(四)与建筑垃圾相关的行政执法等信息。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运输、公安、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行政审批服务等部门应当按

12、照各自职责及时掌握并向前款规定的信息平台提供相关信息,促进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管控。第二十四条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实行联单管理制度,保证建筑垃圾排放量与消纳量的一致。第二十五条建筑垃圾排放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合同约定,交纳建筑垃圾处置费用。第二十六条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力度,会同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日常巡查机制。第二十七条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造成道路污染的,当事人应当及时清理;当事人不能自行及时清理的,由城市管理部门组织代为清理,清理费用由责任人承担。第二十八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将施工单位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情况,纳入

13、建筑企业信用考核评价体系和惩戒机制。第二十九条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交通运输、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建立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考核评价体系和惩戒机制。第三十条鼓励将拆除建(构)筑物、建设工程弃料中可利用建筑垃圾生产骨料、砌块、填料、路基垫层和墙体材料等再生利用产品。第三十一条施工单位需要从本项目施工现场外受纳建筑垃圾回填基坑、洼地以及其他场地的,由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调剂使用;需要跨行政区域调剂使用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第三十二条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存放的建筑垃圾污染周边环境。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应当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粉尘、噪

14、声等,防止二次污染。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生产的再生利用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三十三条鼓励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规划设计、招标采购中优先选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一)未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报备案的;(二)未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三)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四)未按照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未将建筑垃圾运

15、输至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或者核准处置地点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未安装卫星定位装置、行驶记录装置、装卸记录装置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擅自关闭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消纳建筑垃圾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个

16、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条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XXX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12月28日XXX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2021年3月18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现予以公布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排放与运输第三章消纳与利用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

17、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建筑垃圾管理,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排放、运输、消纳、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他固体废物。第三条建筑垃圾实行属地管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污染担责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垃圾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建筑垃圾管理中的重

18、大事项,制定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建立建筑垃圾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设施、消纳场所建设,保障处置安全,防止污染环境。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市辖区行政区域内的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县(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利用、处置等行为。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建筑垃圾的监督管理工作。镇、民族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监督管理

19、工作。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在执行综合执法的领域,将本条例规定的有县级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措施权确定由符合条件的镇、民族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行使。第七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公众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意识。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造成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建筑垃圾污染环境

20、防治举报方式向社会公布,方便公众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对实名举报并查证属实的,给予奖励。第二章排放与运输第十条建筑垃圾产生后应当采取措施,利用现代技术对混凝土、金属、木材、沥青、砖块等废弃材料实行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报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并按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应当包括建筑垃圾类别、排放量及相关核算资料,并提交运输、利用、处置合同或相应的

21、资料。第十二条城镇集中建设区域内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加强施工工地管理,防止建筑垃圾污染环境:(一)在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设置硬质、连续的封闭围挡,其强度、构造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二)公示建设、施工、运输单位名称和投诉举报电话;(三)在工地现场安装必要喷淋降尘设备;(四)在工地出入口设置洗车槽、沉淀池等车辆冲洗设施并有效使用,确保车辆不带泥驶出工地,并做好洗车槽、沉淀池的泥浆污水处理工作。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配置冲洗车辆、洒水、喷淋等设备;(五)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做好信息登记,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当采取密闭式防尘网遮盖、洒水、防渗、防滑坡等措施;(六)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安装在线视频监控

22、设备,确保清晰监控车辆出场冲洗效果及车辆车牌号码,建筑面积在五万平方米以上的,还应当安装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视频监控录像存储时间不少于三十日;(七)拆除工程施工应当采取湿法作业;(八)对房屋建筑工地车行道路和出入口道路进行硬化;(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城镇集中建设区域外工程施工应当参照城镇集中建设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管理建筑垃圾,科学合理处理建筑垃圾,防止污染环境。第十三条在城镇集中建设区域内进行管线铺设、道路开挖、管道清污等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市政工程围蔽标准作业,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城镇集中建设区域外进行管线铺设、道路开挖、管道清污等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及时清运建筑

23、垃圾。第十四条因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况需要紧急施工排放建筑垃圾的,组织施工的单位在险情、灾情消除后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并在险情、灾情消除后二十四小时内将建筑垃圾处理情况以书面或者电子数据报告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第十五条农村居民建设房屋应当做好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科学合理处理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倾倒,防止污染环境。第十六条城市居民自建、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至社区建筑垃圾收集点或者交由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按规定处理。第十七条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配备卫星定位装置,保持在线,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运输;(二)保持车身清洁,车辆标识、号牌清晰,车轮不得

24、带泥行驶;(三)全程密闭运输,不得沿途泄漏、遗撒;(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消纳与利用第十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筑垃圾消纳专项规划,并根据专项规划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筑垃圾消纳场。第十九条从事建筑垃圾消纳场经营的单位应当向市、县(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交相关材料。第二十条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按标准砌筑围挡,对出入口道路进行硬化或铺装,并安装洒水、喷淋等设备设施;(-)设置洗车槽、沉淀池、排水和消防等设施,配备车辆冲洗设备,确保驶离消纳

25、场的车辆不带泥上路;(三)出入口安装监控车辆出场冲洗效果及车辆车牌号码的视频设备;(四)配置必要的铺展、碾压、除尘等建筑垃圾消纳机械设备并有效使用;(五)制定消纳场应急管理方案,建立环境卫生、生态环境评估、安全评估等管理制度;(六)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管理制度公示牌;(七)对建筑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治消纳过程中的污染;(八)不得接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第二十一条建筑垃圾消纳场达到原设计容量或者因其他原因需关闭时,应当经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论证同意后核准,并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第二十二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建

26、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列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并在产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支持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发展。鼓励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及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在满足建设单位使用标准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再生产品。第二十三条城市环境卫生、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市政工程,满足建设标准的应当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再生产品。第二十四条经资源化综合利用后的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五条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及粉尘排放、道路运输途中渣土清理、消纳场环

27、境卫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效果等日常监督检查。公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安全生产、水务、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对建筑垃圾处置活动开展日常执法检查。第二十六条镇、民族乡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管线铺设、道路开挖、管道清污、建筑物、构筑物拆除等建筑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二十七条镇、民族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督促辖区内建设农村住房的居民及时清理建筑垃圾。第二十八条市、县(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建筑垃圾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溯源。第二十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信用评价制度,鼓励优先

28、选择评价良好的企业处理建筑垃圾。第三十条运输车辆带泥上路、沿途泄露、撒漏、随意倾倒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立即清理;当事人不在场或者在场不能及时清理的,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实施代履行,代履行的费用按照成本合理确定,由当事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以暴力、胁迫以及其他非法方式代履行。第三十一条排放、运输、消纳、利用建筑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建筑垃圾,工程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江河、湖泊、

29、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地点倾倒、堆放、贮存建筑垃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混入建筑垃圾进行处置。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单位十万元以上一百万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三)、(四)、(五)、(七)、(八)项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六)项规定的,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

30、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经核准擅自设立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

31、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二)项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三)项规定的,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

32、圾进行处置的,由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责令停业或者关闭;将生活垃圾混入建筑垃圾进行处置的,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以下罚款。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责任。第四十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负有建筑垃圾处置监管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相应职责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四十一条本条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