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699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3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7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淮南市人民政府二0年九月目录总则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与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三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第三节加大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力度第四节合理保护和利用其他农用地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城乡建设

2、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二节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七章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第二节构建良好的生态用地格局第三节建立生态环境友好性土地利用模式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第一节用地规模与布局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管制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总则第1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目标,保障淮南市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作为 “主战略”,以合淮同城化、城乡一体化作为“两个侧翼” 的“一主两翼”战略的实施,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 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

3、土地为核心,统筹 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与建设、 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最终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 根本转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要求,编制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5 .国土资源部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 程(TD/T1023-2010);6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4、要;7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 .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9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0 .淮南市其它交通、能源、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规 划。第3条指导原则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资源保护任务。按照实行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从保证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 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 心,优先配置耕地,确保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 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切实加强对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

5、用。立足“以人为本”和“五 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设用地,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在保护资源、保 护民生的同时,保障全市煤电化产业发展、合淮同城化城市 建设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着力推进各业各类用地由外 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增强土地 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按照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 态的要求,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根据“保护

6、优 先、兼顾治理”的总体思路,合理安排生态建设用地,按照 动态平衡原则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 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5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淮南市行政辖区,总面积258512. 79公顷, 包括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等5个区及毛集 实验区和凤台县,共有19个街道、47个乡(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6条淮南市地处华东腹地的淮河中游,位于安徽省中 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北与蚌埠相望,南与六安、 合肥接壤,东邻滁州,西连阜阳;位于东经

7、116o 21, 21 -117o Ilz 59 、北纬 32 32, 45 -33 00, 24 ;全 市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51公里,地跨淮河两岸。淮南市是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是全国亿吨煤基 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煤化工基地。近年来,淮南市立足 能源和化工基地的优势,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着力构筑产业 群体新优势,抓住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发展化工医药、 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等产业,加快资源大市向工业大市转变。 现已形成了以“煤、电、化”为龙头,涵盖建材、矿山设备 制造、医药制药、纺织等多种工业发展的综合经济体系,成 为国家重要开发建设的能源、原材料、化工生产基地。2005年末全市

8、总人口为235.7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 261. 3亿元,比上年增长16. 5%;人均生产总值为11135元, 比上年增长15.4%。三大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14.6 : 56. 8 : 28. 6调整为2005年的10. 8 : 54. 8 : 34. 4,产业结构更趋合 理。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7条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淮南市农用地187936. 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2. 70%o其中耕地141808. 95公顷,园地3279. 79公顷,林 地10729.67公顷,牧草地1047.43公顷,其他农用地 31070. 55 公顷、建设用地44400.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9、17. 18%。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36172.80公顷,交通水利用地8111.98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115. 52公顷。其他土地26176. 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 12%。其 中水域24968. 70公顷,自然保留地1207. 40公顷。第8条土地利用特点城镇用地布局分散。淮南因矿建市、缘煤而兴,由 民国初期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发展而来,长期以来, 淮南市城镇用地布局完全服从于产业的布局需求,矿业布局 主导城镇布局的结果是城镇用地布局分散,缺乏足够的集聚 力。采煤沉陷地面积不断增加,分布较为广泛。2005年 全市共有采煤沉陷地面积9858. 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81

10、%,与1996年相比增长89. 03%,年均增长8. 28%。其分 布的范围也是较广泛的,主要分布于八公山、谢家集、潘集 和凤台等县(区)。低洼地较多。2005年全市低洼地总面积为21707. 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 40%。其中:淮河淮南段干流区间低 洼地面积12623. 00公顷,内河低洼地面积9084. 00公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 89.87%, 土地垦殖率达54.86%,复种指数208. 19%, 土地利 用程度处于全省较高水平。第9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采煤沉陷导致居民点搬迁和耕地减少等问题。预计 到2020年全市采煤沉陷地面积将达23088. 00公顷

11、,规划期 内受采煤沉陷影响搬迁的人口将达29.1万人,人口的搬迁 和安置点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同时采煤沉陷导 致了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受限等一些问题,耕 地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2005年农村居 民点人均用地面积224平方米,与村镇建设标准规定的 人均用地标准140平方米相比,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生态有待改善。淮南市产业以煤炭开采为 主,污染源较多,全市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汛期暴雨集中, 且森林覆盖率仅为1.86%,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生态有待改善。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第10条取得的成效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2005年全市(

12、不含2004年 划入的7个乡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98693. OO公顷,超 出上一轮规划目标693. 00公顷,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的实现。控制了建设用地总规模。2005年全市(不含2004 年划入的7个乡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8519.00公顷,未 突破上一轮规划确定的54423. 00公顷的目标,有效地遏制 了城镇村用地向外延扩张的势头,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建 设用地合理需求。增强了按规划使用土地的意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依据规划审批土地,对不符合土地规划的建设用地不予报批, 对违反土地规划用地和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等违法用地行为 严肃查处,保证了规划的强制性和严肃性。第11条存在的问

13、题规划地位突出不够;规划缺乏足够的动态性和预见性; 规划指标分解不够合理,缺乏必要的布局调整空间;规划指标未能充分考虑采煤沉陷地短期内不断增加的现实;规划编 制与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够。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12条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安徽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淮南市将迎来前所 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土地利用结构调 整、采煤沉陷地和沿淮低洼地的综合整治,土地资源的优化 配置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淮南市将进一步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合淮同城化”,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

14、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 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科技的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及其在土地利用和管理 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将为建立土地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科技 支撑。第13条挑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淮南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 的能源基地,煤、电、化产业的发展、“合淮同城化”城市 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压力大。预计规划期内淮南 市总人口将增加20万,从保障全市的粮食安全来看,耕地 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 的刚性需求,将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形成巨大压力。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难度大。淮南市

15、煤、电、 化产业用地占较大比重,煤炭开采与深化利用对全市的环境 负面影响较大,保护生态已迫在眉睫。处理好土地利用、城 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未来淮南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与目标第14条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 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社会稳定和谐,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加快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创新推动、城市化带动、 合淮同城化、城矿乡统筹、可持续发展7大战略,加速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抓住省委、省政府重视省会经济圈建设,支 持合淮同城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规

16、 范建设合淮工业走廊,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合淮同 城化战略取得新进展。同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 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步伐加快, 着力实施“9771”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化 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现代服务、 文化等9大支柱产业,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将淮南市 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第15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以上;人口达到255万人,城镇 化率达到65.98%;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7、5200元。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以上;人口达到290万人,城镇 化率达到85. 86%;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第16条总体战略实现“两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集中”(农民 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三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 总体战略,为实现“五彩”(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 的输出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绿色生 态的宜居地)淮南提供有力保障。第17条具体战略通过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

18、区,构筑“一横(东西向 淮河干流景观生态廊道)三纵(南北向西珊河水源保护生态 廊道、南北向高塘湖一上窑生态廊道、南北向瓦埠湖一八公 山景观生态廊道)”的生态廊道,形成基本生态屏障,实现 土地利用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 用地总规模,城镇实现“紧凑布局,精明增长”,农村在资 源保护的同时兼顾质量和利用效益的提高。从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需 要出发,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第18条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2006 - 2010年)。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 有效严格保护;土地

19、利用与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环境容量 更加协调,“合淮同城化”建设和煤电化产业建设有序推进, 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得到保障,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趋于合理。远期目标(2011 - 2020年)。土地利用更加集约, 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山南新区建设完成,东部 城区紧凑发展,人口、产业更加集中,西部城区基本完成旧 城改造。市域内“一横三纵”的生态廊道形成,采煤沉陷地 得到有效整治,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得到推广,环境质 量明显改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大大增强。第19条分项控制目标土地利用规模调控目标。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 持在141254. 37公顷以上,规划近期基本农田保护

20、面积保持 在118284.18公顷以上,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47818. 12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8406. 88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18.75平方米以 内。2006 - 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839. 15公顷 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2688. 06公顷以内,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不少于2688. 06公顷。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40165.48公顷以上,规 划远期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118284. 18公顷以上,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4855. 14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 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

21、2793. 54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规模控制在129.56平方米以内。2011 2020年,新增建设 用地总量控制在8754. 33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规模控制在5929. 58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不少 于5929. 58公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 农田,适当减少园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林地 面积。提高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控制建设用 地总规模,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一一城乡用地布局优化目标。(1)城镇用地布局:形成 以中心城区为节点,以高速公路和市域主干公路为依托的 “一主、两副、四区”的城镇空

22、间布局形态。(2)煤、电、化产业用地布局:形成西北部煤炭主产 区、中部电力工业走廊、煤化工产业区三大区域。(3)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调整农村居民点总体布局, 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中心村迁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 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迁并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或处于采 煤沉陷区域的自然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2010年、2020年人均城 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18.75平方米、129. 56平方米以内, 建设用地产出率分别达到93万元/公顷、147万元/公顷。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3%,采煤沉陷区治理率不低于35%; 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4%,采煤沉陷区治理率不

23、低于60%。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20条农用地调整2005年农用地面积为187936.39公顷,到2020年农用 地面积为180604.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86%,净减 7332. 37 公顷。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适度减少耕地面积;加大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园地,稳定林 地面积;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用地整 理,适度减少其他农用地。耕地。规划期内耕地面积增加8859. 46公顷,其中 农业结构调整增加241.82公顷,土地整理增加5706. 73公 顷,土地复垦增加947. 72公顷,土地开发增加1963.

24、19公 顷;耕地面积减少10502. 93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减少8617. 64 公顷,采煤沉陷减少1885. 29公顷。园地。规划期内园地面积减少43. 82公顷,全部为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林地。规划期内林地面积增加466. 23公顷,全部为土地开发增加。牧草地。规划期内牧草地面积增加192. 33公顷, 全部为土地开发增加;牧草地面积减少198. OO公顷,全部 为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其他农用地。规划期内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 1411. 42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增加235.52公顷,土地复垦增 加405.5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770. 40公顷;其他农用地面 积减少7517. 06公顷,其中建设

25、占用减少2360. 23公顷,土 地整理减少5156.83公顷。第21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44400. 30公顷,规划到2020年 建设用地总面积54855. 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22%, 净增10454. 84公顷。按照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存量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建设用地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保障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项 目用地,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 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 8759. 3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994. 04公顷、其他农用地 1641. 63公顷、其他土地1123. 71公顷;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减少1

26、353. 22公顷,全部为土地复垦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 少785.42公顷,全部为土地整理减少。一一交通水利用地。规划期内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增加 3834. 1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623. 60公顷、其他农用地 718. 60公顷、其他土地49L 9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保持不变。第22条其他土地结构调整2005年其他土地面积为26176. 10公顷,规划到2020年 其他土地面积为23053.63公顷,净减3122. 47公顷。在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土地,拓 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空间。水域。规划期内水域面积增加1

27、885. 29公顷,全部 为采煤沉陷增加;水域面积减少5007. 76公顷,其中土地开 发减少3392. 15公顷,建设占用减少1615.61公顷。自然保留地。规划期内自然保留地面积保持不变。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23条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构筑东西向淮河干流为“一横”、南北向西潮河、 高塘湖一上窑、瓦埠湖一八公山为“三纵”的生态网络体系, 形成基本生态屏障。建立八公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舜耕山风景区、 上窑风景区、十涧湖湿地、高塘湖、上六坊堤和下六坊堤等 7个基础性生态用地。第24条优先安排基本农田将位于中心城区、潘集区驻地、凤台县城、毛集实验区 以及煤化工产业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将

28、低等别、质量 较差,因损毁、采煤沉陷难以恢复的基本农田调出,调整到 耕地总量较大、质量较好的市域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确保基 本农田布局更优化、质量有提高。将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大, 需要重点保护和整治的区域划定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区域总 面积140956. 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 53%。第25条协调基础设施用地-铁路。提升淮南火车站等级,新建淮南火车东站, 扩大客运辐射范围,建设合蚌客运专线铁路;预留商杭铁路 走廊;建设煤炭运输铁路通道,改扩建潘集区和谢家集区矿 区铁路,新建潘集区和凤台县工矿铁路专运线,新建田集站 至平珏电厂铁路专运线。公路。加强区域联系,建设多条

29、联系周边城市的高 等级公路。规划新建合淮阜、淮蚌、淮滁和济祁公路。规划 对206国道淮南段改线,与淮河南岸的主干公路相连;新建 淮南九龙大道,与合肥市的双凤大道连接;新建舜耕大道, 与长丰县311省道连接;新建淮南大道,连接北部潘集区, 增强煤化工产业区对外联系通道;新建淮上淮河大桥、淮南 淮河二桥、凤台淮河二桥和孔李淮河大桥4座大桥。港口码头。服务煤炭运输,规划新建毛集、凤台、 潘集、八公山、田家庵、大通等6大港区。水利。安排淮河治理、内河洼地治理、堤防加固、 行洪区退建等水利设施项目。规划期间重点实施淮河治理工 程,结合洛河洼、石姚湾、汤渔湖等行洪区退建工程,淮河 防洪标准将达到二十年一遇

30、。第26条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城镇用地布局。依托城镇已有的基础设施布局新增 城镇用地,少占耕地并避让基本农田、水域、采煤沉陷区和 重要生态用地,构筑“一主(淮南中心城区)、两副(潘集 区驻地、凤台县城)、四区(南部城市发展区、潘芦城镇发 展区、凤顾城镇发展区、毛新城镇发展区)”的城镇空间布 局形态。煤、电、化产业用地布局。关闭生产技术落后、缺 乏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不符合要求的矿区。规划朱集东矿、 潘一深部井、潘一东矿、潘三深部井、顾桂深部井、杨村矿、 连塘李矿、顾桥矿、张集矿(含中央区、北区)、顾北矿、 丁集矿、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潘北矿、新庄孜矿、李 嘴孜矿、谢一矿(含望峰岗矿井)、李一矿、

31、新集一矿、新 集二矿、新集三矿等矿区,形成西北部煤炭主产区。规划平坪电厂、田家庵电厂、洛河电厂、凤台电厂、潘 集电厂、田集电厂、花家湖电厂、淮南矿业集团煤阡石综合 利用电厂一厂、新庄孜煤歼石电厂、顾桥煤阡石电厂、望峰 岗煤阡石电厂等电厂,建设电力工业走廊。依托矿区运煤专线和煤层气输送管道以及电能建设,延 伸煤化工的中下游产业链,建设位于祁集乡和平土于镇的省级 煤化工产业区。第27条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尽可能增加绿色用地,以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水面等共同构建完善的城乡生态空间,发挥最大生态功能。统筹安排城郊生态和城市绿地相结合的绿色系统。以绿 地和具有生态功能的各类农用地疏解城市,

32、形成中心城区组团、西部次中心城区组团和北部次中心城区组团的三大组团 式布局。在城市内布设十涧湖公园、淮西湖公园和洛涧湖公 园,开放专用绿地,增加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28条中南部地区该区位于市域中南部,包括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 公山4个区以及凤台县县城和大山镇。该区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为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发展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化工、 轻纺为主导方向,以建设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山南新区为 重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速老城区改造,强化城市功能 分区建设。近郊农村以城市为依托,优先发展副食品、多种经营和 乡镇企业,推进蔬

33、菜、副食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实现农 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转变。该区应着力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严格控制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速建设用地的内涵挖 潜和优化整合,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闲置建设用地的清理, 适度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 势。第29条中部地区该区位于市域中部,包括潘集区的高皇、平坪、祁集、 架河等4个乡(镇),东风湖、二道河2个农场及凤台县大 山镇的湾地。该区应突出能源带动战略,加快电力工业建设,保障电 力工业用地需要;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蔬菜和副

34、食品生产;加强防洪(涝)工程建设,确保汛期城市、 工矿和交通安全。该区应加大工矿废弃地和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力度;满 足电力工业建设用地的需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 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集约和节约用地,提 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益。第30条北部地区该区位于市域北部,包括古沟、夹沟、泥河、田集、潘 集、芦集、贺瞳等7个乡(镇)。境内有潘一、潘二、潘三 矿、潘四矿以及潘北矿,拟建潘一深部井、潘三深部井、潘 东矿及选煤厂等大型煤矿及潘一东区安全工程。规划在祁集 乡和平好镇建设煤化工产业区。该区应加快煤矿配套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 展“三高”农业、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使其成为农业

35、强区 和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开发进一步向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条件好、人口密度小、土地面积 较大的潘集区西北部转移。该区应优先保障煤矿、化工生产建设用地的需要;发展 城郊型农业,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综合开 发利用采煤沉陷地,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采煤沉陷区治理, 推进生态重建和恢复土地利用工作。第31条西部地区该区位于市域西部,包括岳张集、桂集、新集、夏集、 刘集、毛集、焦岗、顾桥、丁集等乡(镇)。境内煤炭资源 丰富,水利条件较好。该区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目标,扩大外向型农业规模, 强化农副产品加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科学安排 煤电建设用地,促进能源工业发展

36、,把该区建设成外向型农 业区和新的能源工业基地。该区应优先保障煤矿建设用地需求;因地制宜,综合治 理采煤沉陷区;利用煤歼石和粉煤灰冲天沉陷区;做好沉陷 区开发复垦工作。第32条南部及西北部地区该区位于市域南部和西北部,包括尚塘、钱庙、朱马店、 大兴集及古店、关店等乡(镇)以及2004年划归淮南的7 个乡(镇)。水利排灌条件优越,农业耕作历史悠久。该区应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建 立产业化生产基地。该区应推进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基本农田建 设;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 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现代

37、化基本农田示范园区;严格控 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33条基本农田集中区区域总面积140956. 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 53%, 其中受保护的基本农田面积118284. 18公顷。主要分布在市 域南部和西北部,包括南部的孔店、曹庵、杨公、孤堆回族、 孙庙、史院等乡(镇),西北部的尚塘、钱庙、朱马店、古 店、丁集、顾桥、桂集、夏集等乡(镇)。该区属于限制开发地区。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 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集中区扶持 力度,综合利用基本农田管护资金、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等多 渠道资金,进行重点投入,扩大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机 制;大力开展

38、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耕地 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加强基本农田监测体系建设,借 助高科技手段,为基本农田保护实施有效的动态监测。第34条一般农业发展区区域总面积4. 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16机 主要 分布在主城区、潘集煤化工产业区、凤台县滨湖新城区、毛 集实验区以及重点乡(镇)的周边区域。该区属于限制开发地区。须优先发展副食品,大力开展 多种经营,建设稳定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实现“服务 城市,致富农村”的目标,促进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转 变。第35条林业发展区区域总面积1891.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73%。主 要位于凤台县的大山镇、李冲回族乡和八公山区

39、的山王镇、 八公山镇以及田家庵区的舜耕镇。该区属于限制开发地区。须加强区内林业资源建设和保 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鼓励开展与林业发展相协调的 建设活动,搞活林业经营机制;区内坚持以法治林,确保林业环境不受人为或放牧危害,促进林业快速发展。第36条城镇村发展区区域总面积34407. 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 31%o 主要包括全市各区(县)在土地利用上以城镇村建设发展为 主的区域。该区属于优化开发地区。须保障全市城镇建设、工业发 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利用存量用地、闲 置地和废弃地进行城镇村建设;加快沉陷地居民的搬迁,在 全市规划19个集中安置点;区内农用地在未批准占用之

40、前, 仍按原用途进行保护。第37条独立工矿区区域总面积5407. 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09%。区 内形成西北部煤炭主产区、中部电力工业走廊以及潘集煤化 工产业区(包括祁集乡和平灯镇)三大区域。该区属于重点开发地区。重点保障煤矿开采、煤化工和 煤电项目的用地需求,将其建设成为华东重要的煤、电、化 产业基地。第38条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区域总面积5139. 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L 99%。主 要包括谢家集区、潘集区和凤台县等区(县)的部分采煤沉 陷区,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水体资源保护区,十涧湖湿 地及水体,淮河淮南段干流、支流以及蓄滞洪区。该区属于禁止开发地区。加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保育

41、和修 复力度,加强对淮河干流、支流的水质保护、增强淮河两岸 湖泊湿地的泄洪作用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划定高塘湖、瓦埠 湖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严禁向水源保护区排出工业废水 及废弃物。第39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区域总面积4800.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L 86%。包 括上窑“寿州窑”窑址保护区、舜耕山风景区、八公山地质 遗迹自然保护区、凤台县大山镇资源保护区和峡山口长吻? 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历史名胜景点。该区属于禁止开发地区。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 观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区内影响自然和文化遗 产保护的其他用地,应按照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第三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第40条土地利用

42、主导方向田家庵区重点提升市区中心职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大通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承担工业、物流、居住等 城市职能;谢家集区加快旧城改造,承担西部矿区的生活服 务和加工制造业等职能;八公山区以发展旅游服务、娱乐休 闲为主要职能;潘集区南部以煤化工产业建设为主,北部以煤炭生产为主;凤台县以农业综合生产为主,科学安排煤电 建设用地。第41条土地利用基本要求各区(县)应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划定城乡 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严格执 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积 极配合全市土地利用战略实施,切实落实区域土地调控政策, 合理安排本行政区各类土地利

43、用方向,形成统筹协调的土地 利用空间格局。第42条指标控制根据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资 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各区(县)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 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 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等土地利 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 模等预期性指标。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43条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发展应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非农业建设可以利 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规划期

44、内,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 地规模控制在8617. 64公顷以内。第44条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除已纳入生态退耕计划的 项目外,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安排新的生态退耕用地;适度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协调各行业发展 供给与需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加强 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灾毁耕地修复和补充力度,将灾毁 耕地数量降到最低。规划期内,全市因采煤沉陷减少耕地 1885. 29 公顷。第45条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新增建设用 地占用耕地“占一补一”要求,严格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补 充耕地义务;通过积极推进农用地和农村居民

45、点整理、适度 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等途径加大耕地的补充力度。规划期 内,全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不少于8617. 64公顷。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第46条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将其落 实到各区(县)。到2020年,淮南市严格落实安徽省下达的 118284. 18公顷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共划定9个基本农田 集中区。第47条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定期开展基本农田质量普查与分等定级,及时对基本农 田土壤地力和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 评价。继续大力开展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工作,提高中低产田 地力等级和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20年高标准基本

46、农田 达到76885. 00公顷,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65%。第48条实施基本农田管护措施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 需占用的,须经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 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 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集中区扶持力度,综合利 用基本农田管护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 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进行 重点投入,扩大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第三节加大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力度第49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切实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中低产

47、田改 造力度,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 高耕地质量。全市确定潘集东部、潘集西部、凤台中北部、 毛集、谢家集南部5个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总面积71910. 00 公顷,规划期内新增耕地732Loo公顷。土地复垦。加快挖损压占土地及砖瓦窑场等废弃地、 采煤沉陷地的复垦,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 时序。全市确定大通工矿废弃地、谢八矿沉陷地2个土地复 垦重点区域。总面积13885.00公顷,规划期内新增耕地 2576. 00 公顷。土地开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开发 沿岸低洼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全市确定泥河沿岸 低洼地、西姗河沿岸低洼地2个土地开发重点区域。总面积 28955. OO公顷,规划期内新增耕地229LOO公顷。一一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 村综合整治,全市确定凤台、潘集2个土地综合整治区域。 总面积6069. 00公顷,规划期内新增耕地593. 00公顷。第50条资金保障措施稳定和拓展土地整治投资渠道,提高耕地开垦费标准, 严格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整治部分经费的收 缴使用管理和集中使用,稳定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渠道。按照 “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投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 社会资金,推进土地整治投资多元化。第51条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